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关注慢阻肺 永远不晚
慢阻肺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简称,英文简称COPD。慢阻肺是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病和艾滋病的人类第四大“杀手”,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多属于此病。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率已达 8.2%,估计全国目前有4000多万病人,每年致死人数超过100万。我国慢阻肺患者就诊率仅有30%,主动接受治疗的都是中晚期患者。早期预防和坚持规范治疗是防治慢阻肺的关键。
慢阻肺患者由于长期气道受损、气流受限而导致肺功能进行性下降,而每一次急性发作又使肺功能损害雪上加霜,病情每况愈下,最终导致呼吸衰竭和全身多脏器衰竭危及生命。慢阻肺的急性加重,还给国家、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在急性加重期,病人绝大多数需要住院,而每次住院费用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慢阻肺的反复发作是对慢阻肺的最大威胁,病人每年不发作、每年发作2次和每年发作3次以上,其5年存活率分别是80%以上、50%-60%和30%以下。慢阻肺急性加重频繁的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是慢阻肺防治的关键目标,需要长期坚持治疗。
慢阻肺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慢性“吸烟咳嗽”是慢阻肺的第一个危险信号,及早戒烟是防止慢阻肺和减轻此病进一步恶化的最有效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大气污染是导致和诱发慢阻肺不容忽视的另一重要因素,燃煤取暖导致中国北方近5亿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比南方人减少约5.5岁。随着冬季供暖到来,我国许多大中城市雾霾天气将有加重趋势,雾霾中的有害物质(如氮氧化物)和微生物(细菌、病毒)被大量吸入呼吸道而损伤肺脏,少出门或带口罩是个人应对雾霾的方法之一。
气温下降容易引起慢阻肺患者急性发作。防寒保暖和谨防受凉感冒是慢阻肺患者防止发作的首要措施。另外还要注意口腔和鼻腔卫生,适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少去人群聚集的场所,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病人,以防止急性发作。饮食上不吃油腻食品,多吃青菜、水果,可以清肺化痰,保持气道通畅,居住环境通风,并要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对于已经患有慢阻肺的患者,应该加强自我监控,减少急性发作次数,以减缓呼吸功能的降低。预防感染是减少慢阻肺急性发作的主要措施。长程氧疗(每天吸氧>15小时)可确切地提高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存活率;支气管扩张剂和皮质类固醇可以有效针对慢阻肺的主要发病环节进行治疗,改善患者的症状。
1、合理氧疗和戒烟
目前各种研究表明,氧疗和戒烟可以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自然病程,提高生活质量。家庭氧疗一般采用吸入氧浓度25%~30%,流量1.5~2.5L/min,睡眠时仍出现低氧血症可再增加1L/min,每天吸氧总时间必须保持15小时以上,强调用餐、活动、入厕时需氧增多,不宜中断吸氧。家庭中可用便携式无创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监测氧疗的效果。禁止长时间、高流量吸氧以防止二氧化碳潴留、氧中毒及肺纤维化。
2、康复训练
对于一般性康复运动除急性心衰者需绝对卧床外,应鼓励患者尽量多活动。病情较重者可在床上活动四肢、翻身等,其他患者可采用散步、打太极拳和骑健身车等方式进行运动。运动的方式和项目可以经常变换。大多数报道都认为积极的有氧运动训练可以改善气促、乏力等症状,增强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经治疗处于康复期后的患者主要是呼吸肌功能锻炼,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和呼吸操等。
1、缩唇呼吸:方法是患者用鼻吸气,然后通过半闭的口唇慢慢呼出,类似于吹口哨,尽量将气全部呼出,吸呼时间比为1:2~3。每天练习数次,渐趋自然。
2、腹式呼吸:(1)将双手放在肋弓下方吸气;(2)吸气时应放松肩膀,通过鼻吸入气体,并将其腹部向外突出,顶着双手,屏气1~2秒,以保持肺泡张开;(3)呼气时双手给轻轻施加压力,同时用口呼气。每天2次,每次10~20分钟,7~8次/min。呼气时要使腹部下陷,吸气时要鼓腹,不能在吸气时收缩腹肌。
3、卧式呼吸操:仰卧于床,双手握拳,肘关节屈伸4~8次,屈肘时吸气,伸肘时呼气;平静深呼吸4~8次;两臂交替平伸4~8次,伸举时吸气,复原时呼气;双腿屈膝,双臂上举外展并深吸气,复原时呼气4~8次;缩唇深呼吸4~8次或腹式呼吸4~8次。
坐式呼吸操:坐于椅上或床边,双手握拳,肘关节屈伸4~8次,屈吸伸呼;平静深呼吸4~8次;展臂吸气,抱胸呼气4~8次;双膝交替屈伸4~8次,伸吸屈呼;双手抱单膝时吸气,压胸时呼气,左右交替4~8次;双手分别搭同侧肩,上身左右旋转4~8次,旋吸复呼。
立式呼吸操:站立位,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叉腰呼吸4~8次;一手搭同肩,一手平伸旋转上身,左右交替4~8次,旋呼复吸;双手放于肋缘吸气,压胸时呼气4~8次;双手叉腰,交替单腿抬高4~8次,抬吸复呼;缩唇腹式呼吸4~8次;双手搭肩,旋转上身4~8次,旋呼复吸;展臂吸气,抱胸呼气4~8次;双腿交替外展4~8次,展吸复呼;隆腹深吸气,弯腰缩腹呼气4~8次。
健康热线:0911--3395189
0911--3317139
图文来源:内科
审核编辑:宣传科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