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药房托管已由“兵家必争之地”,变成了“烫手的山芋”。随着国家层面对药房托管的“禁令”逐步落地,这种合作模式也将成为历史。
药房托管
是指医疗机构通过契约形式,在药房的所有权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将其药房交由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够承担相应风险的医药企业进行有偿的经营和管理。药房托管自诞生之日就争议不断。这种模式看似是将药房与医院分开,实则医院将药房交付给第三方托管、出租或承包,医院会按照销售金额收取费用,或定额收取托管费。
药房托管大势已去。
近日,北京市卫健委发文,要求公立医疗机构要坚持公益性,坚决杜绝公立医院承包、出租药房,或者向盈利性企业托管药房。
由此,药房托管这一争议多年的模式,正式在北京遭到禁止。
这也是对2018年11月26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关“公立医院不得承包、出租药房,不得向营利性企业托管药房”部署的落实。
随着两票制、医药分开改革的推进,药房托管似乎已成为公立医疗机构的“救命稻草”,受到热捧。很多知名药企,如国药集团、康美药业等都曾积极布局。
事实上,药房托管自诞生之日就争议不断。这种模式看似是将药房与医院分开,实则医院将药房交付给第三方托管、出租或承包,医院会按照销售金额收取费用,或定额收取托管费。这就使其天然具有将利益输送合法化的嫌疑。
在斩断中间利益链条的宗旨下,近年来已有多地清理药房托管。上海、北京、山东、广东、青海、湖北等省份早已明确发文禁止这种合作形式。而此次,北京市卫健委紧急响应国家卫健委发出“禁令”,也意味着药房托管将全面遭禁。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北京市卫健委发文中,还提到了关于医疗机构加强点处方管理等要求,结合业界流传的网售处方药放开消息,以及多地剥离门诊药房的部署,分析人士认为,这或许也意味着处方外流利好,将真正来临。
药房托管千亿市场泡汤了。
2018年11月26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公立医院不得承包、出租药房,不得向营利性企业托管药房。这也是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禁止药房托管。
以北京市响应为开端,这一政策将很快在全国落地。而作为处方外流的重要出口之一,药房托管的千亿市场也随之消亡。
药房托管,顾名思义,就是指托管方与医疗机构通过契约形式,接管医院药品采购、配送及日常管理。其实质是医院药品采购由分散变为集中委托一家。
在这个过程中,医院可以从托管方处获得一定的费用,同时也将药房成本转嫁给了托管方。而企业则通过获得托管经营权,一举拿下医院所有的托管药房药品的配送权,进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利润。因此,这一合作模式对双方都有极大的吸引力。
2013年起,药房托管持续升温,据《经济参考报》2016年报道,全国范围内,约有半数以上的二级及以下医院已实施或计划实施药房托管。
但,由于没有斩断医院与托管方之间的利益链条,药房托管有明显的“先天不足”,不但有垄断之嫌,而且也难以真正达到解决药价虚高的目的,甚至被有业内人士称为“披着羊皮的狼”,以医药分开之名,行变相以药养医之实。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子龙,就曾经表示,医院药房托管模式的出现并没有削减贿赂,而是滋生了新的贿赂空间,不利于药品供应和药品质量的保障,应该叫停。
事实上,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其中的问题。早在国家卫健委发文之前,多个省市也已发文禁止或限制药房托管。
在这样大趋势下,很多原本积极布局药房托管的药企,也逐渐叫停此项目。
2018年6月20日,山东步长制药发布公告称,以不超过人民币1亿元投资九州通医药集团湖北医药有限公司,且拟将原议案中的医疗机构药房托管业务模式(包括药品、耗材、中药等集中配送等)调整为专业药房业务模式(包括院内专业社会药房、DTP 药房、院边药房、院边门诊等)。
而在此之前,国药控股已透露,因“不赚钱,而且还存在政策风险”,放弃了药房托管业务。
至此,药房托管已由“兵家必争之地”,变成了“烫手的山芋”。随着国家层面对药房托管的“禁令”逐步落地,这种合作模式也将成为历史。
虽然药房托管被叫停,但,处方外流市场未来仍可期。
可以看到,在两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还特别提到“互联网+药学服务”,其中包括:
加强电子处方在互联网流转过程中关键环节监管,处方审核、调配、核对人员必须采取电子签名或信息系统留痕的方式,确保处方可追溯,实行线上线下统一监管。
电子处方也恰恰是处方外流的关键。在目前已发文落实处方外流的省、市的相关部署中,电子处方已成为“热词”。
数据显示,我国的处方药市场接近万亿元,而其中约70%仍在公立医院,业界分析,随着处方外流政策落地,到2020年,处方药的院外市场可达4000亿元。但长期以来,由于医疗机构积极性不高、处方真实性难以保证等原因,此项工作进展缓慢。
而近年来,随着医药分开全面实施、医保控费趋严,特别是4+7带量采购落地,处方外流的前景似乎更加明朗。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7年5月以来,已有至少17省市发文鼓励医疗机构剥离门诊药房。
同时,线上处方平台已经成为互联网巨头布局的热门领域。在流通领域,上药、国药、百洋等也在积极准备承接处方流转。跨国药企,如阿斯利康、默沙东、赛诺菲等,也越来也看中零售市场。
虽然,在旧有利益格局尚未理顺前,公立医疗机构对于处方外流的积极性仍然有限,但,结合国办《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的发布,以及4+7带量采购对行业的颠覆,分析人士认为,处方外流利好真的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