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看到“刁起来”这个名字是在同事的朋友圈,几张栩栩如生的铅笔画,落款是:“患者刁起来画 ”。据老年病科护士长付美玲介绍说,患者“刁起来”每天都会画一幅画当做锦旗送给科里的医生、护士。
听她这样一说,不禁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到底是怎样一位有趣的老人才会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名字。带着这份好奇心,我走进了老年病科,也走近了这位“刁起来”老人。
“刁起来”已经73岁了,好美术、擅根雕。或许是他对根雕艺术追求狂热,让他无暇顾忌红尘俗世,直到56岁他才婚配,这辈子无儿无女,是村里有名的“五保户”,我想这位老人对艺术的热爱,已经与他的生命等量齐观。
去年岁末,老人因头晕、肢体不灵、言语笨拙来我院内四科就诊,经我院东芝160层螺旋CT扫描被确诊为:脑梗死。在我院池院长的精心诊疗下,老人病情好转出院。今年年初,老人来我院复查,由于我院老年病科对“五保户”患者有优惠政策,因此老人被转入老年病科进一步康复治疗。
在住院期间的每一天,老人虽然不能拿起他心爱的雕刀雕刻作品,但是他会坚持用铅笔作画,用老人的话说:“想做根雕这门艺术就一定要有一定的美术知识,会美术的人不一定会根雕,但是会根雕的人是一定会美术的。”
就这样,老人每天坚持作画,每完成一幅,就当做锦旗送给当值的医生、护士。在老人作画的时候也总是会吸引一群病友“围观”,病友们欣赏着,也点评着,慢慢地也就形成了一种“文化气氛。”
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过,“文化气氛”是一种处处渗透的精神契约,渗透到细出处可以使绘画灵秀,使书法雅致,使瓷器造极,甚至使市民娱乐也抖擞起来.......
与老人的聊天中,我了解到,原来“刁起来”是他为自己的起的艺名。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这辈子没上过几年学,也没拜过名师,根雕这个手艺全靠他从小对美术的热爱。
偶然一次机会,在1980年参加了一次公社文化站举办的美术辅导班。辅导费和教材费是靠他卖柴得来的。在美术班里,他系统的学习了绘画、色彩、造型等美术知识,并与雕刻技法融会贯通。80年代中期,他的雕刻艺术已臻成熟。
“刁起来”老人几十年来雕刻出很多美妙绝伦的艺术作品,也有很多人慕名请他去做建筑工程雕刻,但是老人此生雕刻不为名利,只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
他的太多作品都是免费赠送给他人珍藏,又或者是以低廉的价格出售。老人说,他几十年来为各地寺庙免费雕刻过很多作品,他不仅不收费他还募捐,他将自己的积蓄捐赠给寺庙,他相信,这会是一种福报。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这样一位早已出名的民间艺术家如今竟成了“五保户”。
最后在问及老人是否收了徒弟,老人的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情绪,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学这个喽.......”
在“刁起来”老人看来,他的每一件根雕作品都是灵动的,他赋予了它们鲜活的生命。虽已暮年,但他依然坚守他的根雕事业,这是一种信仰。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的概念,一时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国人广泛的热议和思考。
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我想工匠精神就是以“刁起来”老人为代表的这种对工作、对专业技能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就是那份“倔强”和“执着”。正是这群“匠人”的存在,让这个世界除了利益的追逐外,多了一份单纯的诉求,一份执着的坚守,一份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