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针灸”你为何这样“拼”——记市人民医院针灸科主任赵建军

来源: 临汾市人民医院/lfsrmyygzh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赵建军为患者针灸


  “老针灸”,说的是谁?


  市人民医院针灸科主任,赵建军是也。


  这个年他是怎么过的?


  大年三十才放假,大年初三就上班,整整一个月,没有休息,节假日也不例外。还记得初六那天,天降瑞雪,打不上车,他只得步行上下班,晚上回了家身体就像散了架。可是第二天早上还是放不下病人,又忍着痛步行上班了。


  现年65岁的针灸科主任赵建军,是一位退休之后返聘回来的老专家,资历老,技术高,可是一点儿架子也没有,工作上总是那么“拼”。他技术全面,尤其擅长梅花针、毫针、头针疗法,这些对于偏瘫、肢体麻木、面瘫、坐骨神经痛等都有良好的疗效。


  2月28日上午9时,记者跟随他一路小跑来到住院部10楼9号病房里。64岁的脑梗患者李红英今天的精神头儿不错,一看到他便点头致意。赵建军先给患者号了号脉,然后从随身携带的针盒里拿出几根银针,向老人的足三里等几个重要穴位扎了下去 ,随后开通了电针仪。看见患者的情绪比较轻松,赵建军松了一口气,问身边的家属:“明天还扎吗?要扎我就过来。”家属忙不迭声地回答:“昨天老人的胳膊一动不能动,今天可以挪动了,这说明效果不错,明天还要扎。”


  从9号病房里出来,赵建军历史悠久的“老诺基亚”响了起来。他将眼镜移到脖根,眯眼凑近了手机一看,原来是另一位患者家属的电话,不用说,病人又在召唤呢。赵建军一路小跑着到了9楼的一间拐角病房里,72岁的的李金计老人正躺在病床上等着他。李金计也是一位脑中风患者,这些日子吃东西一直往外漏,嘴也歪了。赵建军用手掰开老人的嘴看了看舌苔,又给老人号了号脉,然后在老人的肩腴穴等穴位扎了针。他再三叮嘱老人的儿子不要放弃,针灸对于这样的病非常必要。老人的儿子感激地握着他的手说:“老大夫,您真是精准服务啊,梅花针已经让我看到了效果,我代表父亲谢谢您。”


  7楼、8楼、9楼,703、805、911……这一上午,记者跟着赵建军在住院部的病房里上上下下跑,看了不下十几个病人,不觉已是气喘吁吁、口干舌燥,可老大夫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他笑着对记者说:“我每天平均要为30位患者扎针,跑起来年轻人都赶不上。过年人少,平常比这还忙呢。”长期在一线工作,他学会了各县的方言,和病人沟通起来毫不费力,许多病人家属一见他就热情地打招呼,亲切地叫他“老针灸”。


  别看“老针灸”很受人欢迎,但实际上经常会遇着尴尬事。有一次,他走进8楼一间病房,看到一位新来的患者表情痛苦,一直僵着脖子不能动。职业敏感促使他走到患者家属跟前,建议给患者做针灸治疗,效果一定会好。偏偏家属是个认死理的人,以为他是为了钱硬要给人治病,因而说话很难听,还要把他从病房赶出去。恰巧主治大夫来了,向家属解释这是人民医院里鼎鼎有名的针灸科主任,家属才转变态度,连声道歉:“没想到老主任这么热情,我还以为是哪儿来的‘野医生’呢,真对不住了。”后来,这个故事在市医院里传开了,赵建军又得了一个“野医生”的“雅号”。


  快12点半的时候,赵建军才忙完,带着记者去医院的餐厅吃饭。在餐厅二楼的楼梯上,已经用完餐的医护人员和他打着招呼:“今天怎么又是这么迟呢?已经没有什么吃的了……”果然,打饭的时候,大师傅说:“米汤就剩稠的了,烩菜给你们刮个底底吧。”赵建军笑呵呵地说:“底底就底底吧,有底底吃已经不错了。”


  吃完饭,记者又和赵建军聊了几句,得知他从事针灸工作四十多年,一年365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最忙的时候,累到视网膜脱落。问他为何这样“拼”,他说:“就这点儿特长,年纪大了,还想为病人做点儿贡献。”

(转载自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凌金梅



临汾市人民医院

lfsrmyygzh



长按右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