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年轻人,还能怎么逆袭?

来源: 思齐俱乐部/member_siqi


很多80后甚至90后的思齐会员跟我们分享,现在的职场环境堪忧。

 

迷茫,是常态。

 

大环境上,中国经济放缓,对医药行业的政策也越来越严;职场上,上面顶着身处壮年的70后,累死累活却没晋升空间,下面又上来了更加敢拼的90后、95后,后浪汹涌,不进则退。

 

年轻人,真的越来越难了。是我们这届年轻人不行吗?准确来说,是时代不一样了。


90年代后期到2000年初的时候,外资大举进入中国、快速扩张,人才一下子变得很稀缺,相较国企和民企,外企的工资常常是四五倍,而那个好时代,被70后们赶上了。


此后几年,外企在华高速发展,那些早期进入的70后们,又迅速跻身管理层,开始管理我们这帮80后。

 


再者,那时候房价还没怎么起来,所以70后们也是个个有房有车无贷,隔三差五去国外转悠。到了80后,房价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活成本急剧增加,职场上升通道却越来越窄。

 

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个野蛮生长的时代过去了。

 

时代更替,却是逆袭的时机。如果社会一成不变,所有人必须在同一赛道、跑向同一目标,那么作为晚进场、又没有好装备的年轻人们,还有什么机会可言呢?

 

只要一个时代允许新的可能性发生,机会就依然还在。只是,通过野蛮生长、比拼努力时间来逆袭的时代,真的已经过去了。

 

医药行业的人,应该都知道11月份阿司匹林抗癌作用出了指南,通过有策略性地“开发”新治疗领域,“新瓶装旧酒”,获取更广阔的市场。

 

其实职业发展也是一样的道理,你是你人生的“产品经理”。对于药企年轻人而言,如何借助现有的资源,实现策略性地成长,是逆袭的唯一可能。

 

那么,什么才是策略性成长呢?


关注价值衡量标准的更替


既然逆袭往往来自于赛道的更替,那你就应该知道,现在比的是什么,也就是,衡量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对一般人来说,我们很难像乔布斯那样,提前预知价值衡量标准的变化。但是,即便做不了提前预知的那个人,至少我们可以做变化发生之后最先感知到的人,而不是最后被变化淘汰的那个人。


我身边有个朋友,在英国读了生物类的硕士,但是毕业之后刚好赶上英国脱欧,英国的制药研发类企业对招聘非英籍应届毕业生更谨慎。他回到上海,却发现自己的学历也只是刚刚达到及格线,拿到的offer也都不太满意。

 

他跟我感叹说:世道艰难啊,以前去国外镀个金,然后回国进外资,待个几年,业绩做得还可以,就能升到高层了。一样的学校毕业,我为了找个MSL的工作,都拼得头破血流的。




前些年,外企蓬勃发展的时候,海归是有极大优势的,因为有海外背景,能够更好地适应西方企业文化,更好地跟高层沟通。而现在,外企的发展放缓,人才需求变少了,高层也几乎都本土化了,所以同样能力的前提下,海归的优势没那么明显了。

 

这个社会对你的价值评判,基于你的不可替代性。这个时候,去国外读书,然后回国进入外企,这条路的性价比,确实大不如前了,因为现在的外资对于海归不再迫切了,或者说,有太多的海归可供企业选择。

 

社会的价值衡量标准变了,如果我们还是循着前人的成功道路继续走,当然会觉得艰难,当然会走不下去。

 

所以,永远要对未来保持敬畏感,才能感知价值标准的更替。不妨走出去,跟你所处行业的资深人士、你的老板、你的客户、甚至行业猎头聊聊,问他们这样的问题:

 

你未来的目标是什么,实现这些目标有什么痛点?

(行业痛点;公司发展痛点;客户痛点)

 

你所看到的,这个行业跟过去有什么不一样了?

(行业趋势和变化)

 

我们这个行业最关键的岗位是什么,跟过去有什么变化?

(行业关键成功要素;价值衡量标准)

 

这个行业如果未来被颠覆,可能是什么?

(潜在的价值衡量标准)


去增长最快的地方


逆袭的关键,是找到高速增长的领域。




最近两年,一些外资药企的中国区CEO频繁换人,因为业绩不达预期。但十几年前,景象完全不同。那时候,很多被派到中国的老外,开始是不愿意的。


以前来中国出差的老外,公司规定,出差到中国,至少需要住豪华五星级酒店(DELUXE 5 STAR HOTEL,比普通五星级高一档),因为觉得中国一定是脏乱差,只有这样才能健康有所保障。


结果,那批被迫外派过来的老外,赶上了好时候,那几年各家跨国公司的中国区业 绩都欣欣向荣,于是很多高管因为业绩优异都被晋升了。真真是应了那句话:你以为自己成功是靠水平,结果发现是靠运气。


那么,如何去看高增长领域呢?


首先,是人。观察一下,你周边那些最优秀、被公司视为关键人才的人,他们辞职之后去了哪里?你所在的行业,人才素质相比之前,是在上升还是下降?这个行业的猎头,他们是否在不惜成本地挖人?

 

其次,看技术投入。如果一个行业,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很大精力,那通常来说,这个行业是有前途的,因为说明各家公司的老大们都看好未来发展前景,知道现在的高研发投入将来是收得回的。

 

相反,一个行业普遍不愿意在技术上面投入,而是维持现有的产品技术不变,那通常是因为老大们看到衰落的迹象,所以采取了保守策略。

 

这些方法,很难帮你提前预知某个领域的高速增长,但至少让你能够在增长势头起来之后,能够发现到,以及,让你在某个领域开始衰落的时候,能够感知到。


思考,将知识和经验发挥到极致


如果已经找到新的价值衡量标准,也找到高速增长的领域了,接下来的问题是,靠什么逆袭?


靠经验吗?如果这个世界还像多年前的体制内一样,靠经验、论资排辈,那还有年轻人什么事儿呢?

 
同样都解决了问题,但你靠的是经验,还是思考,这是有本质差别的。

 

比如,公司需要在广东省进行药品招标工作,如果看别人做过很多次,再自己照着做,任何员工来做,都不会差到哪里去,这是靠经验。

 

但是,下次遇到另一个问题,比如,广东省加大了药品招标难度,政策变化了,以前的经验不管用了,你还会依赖经验吗?

 

真正优秀的药企职业经理人会怎么做呢?拿其他有过医改经验省市的市场数据,找到潜在差异,策划整体方案。这种方式,靠的不是复制过去的经验,而是掌握思考方法,深入理解市场,将之前的类似经验举一反三。

 

经常团队有人跟我说:嗯,这个问题我没碰到过,我没有经验,公司应该给我更多机会去学习和锻炼,如何做这种项目,这样我就有经验了。


我的回答是:如果拼经验,公司随便哪个老员工拉出来,不比你经验长?我还为什么要给你机会?

 

所以,不要把经验不足,当成懒得思考的借口。

 

想要逆袭,你需要先判断一下:我现在缺乏的,真的是某个领域的经验,还是最核心最底层的思考能力?

 

如何判断呢?做些对比:

 

同样的工作经验下,你比别人能够解决更多还是更少问题?在对比的时候,不要试图为自己找任何借口,比如:我老板没有他老板会教、我接触的客户没有他优质,等等。

 

但凡同样的经验,如果你能解决的问题更少,那么一定是思考能力出了问题。

 

过去的工作中,你是否在遇到老问题时游刃有余,但遇到从未解决过的新问题时,就马上需要求助别人,才能找到答案?如果是,那么你需要好好培养思考习惯。


跟同级别的同事比,你的工作独立性更高还是更低?如果你需要更多指导,或者任务分配的时候,需要上级不仅把“做什么”告诉你,而且把“如何做”也告诉你,那也是不会思考的体现。

 

最后的对比就是,如果你工作已经有五年了,如果处在一个发展还可以的行业,你的市场价值有没有很大的提升?

 

这里所说的市场价值,包括公司给你的加薪,或者跳槽出去的涨薪,或者被猎头找的频率。如果这样都不尽如人意,那么,你也不是经验的问题,因为,5年的时间,在大多数岗位,都可以算得上资深了。




学习,不断地去学习


没有什么捷径可以快速的去塑造自身的技能体系,在医药行业里,只有找到最合适自己进阶方法,并且付诸于相应的时间和精力,最终才能有所收获。


那么,医药行业到底什么样的课程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呢?


思齐学院产品经理研修班,汇聚了深耕跨国药企多年的市场高管,他们不仅有着资深的行业从业经历,更有着丰富的培训经验,能在为行业人修炼自己的同时,也提供自身业务解决方案。真正让学院做到混合式学习,培训与业务结合,从而有更深的学习获得感。


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人为变化而焦虑、为没赶上的好时代逝去而痛心,但也都会有人为变化而做准备、为即将到来的新时代而兴奋。


关键是,你想做哪一个?



思齐学院课程助手:May

15618673423(微信同号)
021-52806866*8054

长按识别二维码,咨询课程助手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课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