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务院医改办等七部委印发了《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2017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2020年力争扩大到全人群,实现签约服务制度全覆盖”。
在国家宏观层面的指挥下,各地区积极跟进,我国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较几年前已经有了很大的飞跃,但截至目前,离“扩大到全人群”这一目标还有不少距离,依然有不少人没有签约、甚至还没听说过家庭医生签约这项服务。
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要实现“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的目标,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上,需要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等功能,而这些功能要想得以实现,完善、全面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不可或缺的。
难处一:人才紧缺
要想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首先必须要有足够多的家庭医生。家庭医生数量不足、水平不高正是制约签约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瓶颈。没有人才支撑,再好的制度也只能停留在纸上,亟需培养一批经过正规医学教育和全科培训的高素质全科医生来充实家庭医生队伍。
难处二:激励不足
有了足够多的合格的全科医生后,还得让他们愿意留下来担当起家庭医生的职责,仅仅凭借“理想”“用爱发电”这些东西来激发人才团队的热情的话,是很难起到好效果的。按常理说,针对签约服务的提供方,应该实现多签多得、优绩优酬,但目前依然还存在政策推动力不足、岗位缺乏吸引力的瓶颈。
难处三:观念落后
如今,许多老百姓依然抱有“一生病就往大医院跑,没病少往医院跑”的陈旧观点,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了解不多、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排斥,这不仅不利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还会导致病症诊断不及时以及就医拥堵等情况的发生。
针对这些难处应该如何破局呢?
理论上来说,解决问题与看病其实是一样的道理,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即可。第一要务就是要加强人才培养,加快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等措施的推进,使我国的家庭医生人才团队越来越大、越来越精。
对基层医务人员的激励机制改善速度要加快落实,争取让服务数量多、质量高的服务团队能“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加大宣传力度,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也培养起有小毛病直接联系家庭医生、将大医院专家资源留给真正急需的疑难杂症患者的意识,使无序就医逐渐转变为有序就医。
除此之外,健康中国建设战略的推进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国家也明文规定,鼓励符合条件的非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含个体诊所)提供签约服务。借助享乐康智慧医疗健康保障服务系统这样的“互联网+医疗”模式,开展健康体检、慢病管理、远程会诊、建立健康云数据库等工作,一定要让所有人都看得到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