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年中看表现。2019年过半,大部分跨国药企已晒出上半年“成绩单”,截至8月6日,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全球排名前十五的大型制药企业总营收将近2500亿美元,可遥指全年5000亿美元。
尽管非专利品牌和仿制药部门普遍表现不佳,“宇宙第一大药厂”辉瑞依旧是制药业务营收的老大,上半年营收263.82亿美元;同比增长上两位数的“优等生”有罗氏、默沙东、BMS、阿利斯康和新基;艾伯维、安进略有下滑,其余增长平平。
财报中最让人兴奋的是各家核心、创新产品的表现,“明星药”Keytruda印证市场预期,上半年以49.03亿美元超越Opdivo的36.24亿美元,成为营收最高的PD-1/PD-L1药物。今年迄今为止最引人注目的药品批准可能是诺华的基因疗法Zolgensma,用于治疗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其高达212.5万美元的“天价”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药物。
药品之外,今年上半年存在感更强的是大药企之间的巨额并购。年初百时美施贵宝(BMS)和年中艾伯维分别以740亿和630亿美元的价格,大手笔收购Celgene和Allergan,为生物制药行业创造了一个交易大年。根据EvaluatePharma数据,今年上半年,药物开发商承诺将在合并和收购方面共花费了1730亿美元,已经超过了过去三年的总交易支出。事实上在过去十年中,只有两年的行业并购超过了这一数额。
但与此同时,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药物市场上,跨国药企在享受创新药加速上市红利的同时,也遭遇越来越多的政策调控的“狙击”:“后4+7时代”,曾经占比超过80%的过专利期原研药将迎来真正的“专利悬崖”。
抢占“创新药”高地
辉瑞是今年上半年动作最多的大药企,包括8月2日宣布完成同葛兰素史克(GSK)创建消费保健品公司;7月29日,辉瑞普强(Upjohn)宣布与仿制药“大户”Mylan合并创建新公司;6月17日,辉瑞以114亿美元买下生物制药公司Array BioPharma,来加强辉瑞的创新生物制药业务。
去年辉瑞将其业务分拆为生物制药、辉瑞普强和健康药物三部分,上述操作可以清晰地看到辉瑞对于自己业务单元的重新分配和布局。
调整来源于现实压力,辉瑞2019年第二季度的全球销售额下降2%至132.6亿美元。在中国市场上,生物制药业务同比增长了26%。但非专利品牌和仿制药部门普强全球销售额下降7%,中国更是下滑了20%:由于“4+7”带量采购的落地,北京嘉林以83%的降幅中标阿托伐他汀钙片,浙江京新降幅49%中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辉瑞常年霸榜药物立普妥、络活喜丢失了这一巨大的市场。
未来增长更加依赖于生物制药业务,辉瑞首席执行官Albert Bourla表示,增长主要靠乳腺癌药Ibrance(+22%)、抗凝血药Eliquis(+27%)和类风湿关节炎药Xeljanz(+31%)等,以及新兴市场的增长。
第二名罗氏制药在上半年全球销售额为242亿瑞士法郎(约248亿美元),同比增长10%。新产品是主要的增长动力,Ocrevus、Hemlibra、Tecentriq和Perjeta共同贡献了20亿瑞士法郎的新销售额。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增长58%,达到16亿瑞士法郎,市场渗透率更高。
此外,2019年上半年药品的一大看点是K药(Keytruda)和O药(Opdivo)之争。
默沙东(MSD)上半年总营收226亿美元,主要创收药物为Keytruda、Lynparza和LENVIMA。中国市场大幅发力,第二季度肿瘤和疫苗营收共计增长51%。MSD更计划今年将K药等纳入新的医保目录,默沙东首席商务官Frank Clyburn指出,“公司还在观望能否参与医保谈判,帕博利珠单抗有进入医保的重大潜力。期待该药未来胃肠癌等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在2020年以后,中国市场对其将变得更加重要。”
BMS这边,2019上半年营收121.93亿美元,同比增长12%。抗血凝剂Eliquis卖出39.67亿美元,增长26%。Opdivo卖出36.24亿美元,增幅15%,无论是营收和增长都落后于K药。
另外,“药王”修美乐(Humira)是否能迈入200亿美元俱乐部充满未知。2018年修美乐卖了199.36亿美元,为艾伯维贡献了60.9%的收入,也是该免疫药物第七年夺冠。但由于修美乐在世界各地的专利相继到期,已有类似药相继上市,修美乐在上半年卖出93.16亿美元,在除美国外的全球市场销量下滑27%。
交易与专利
上半年,全球制药市场上,由于两家大手笔的并购交易,将2019年定为创纪录的并购年度。1月有BMS以740亿美元收购新基(Celgene),6月有Abbvie以630亿美元收购Allergan。此外,交易金额排在前面的还有:6月,辉瑞以114亿美元收购生物制药公司Array BioPharma;1月,礼来以80亿美元完成对抗癌药公司Loxo Oncology的收购;2月,罗氏以48亿美元收购Spark Therapeutics。
尽管如此,巨额资金其实掩盖了生物制药领域交易数量的大幅放缓。EvaluatePharma统计数据称,今年第二季度只有22起公司收购,是至少十年中数量最少的季度并购量。四家大型制药企业的并购分散了一部分注意力,但基础并购活动的确趋向低迷,涉及的金额肯定会变小。中小制药公司在二季度的91轮融资中筹集了30亿美元,也是两年来最小的季度额。
股票市场上,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公司在今年上半年股价都获得了上涨,受到全球股票市场复苏的部分帮助,美国制药商在第二季度摆脱了急剧下滑的局面。其他医疗保健指数也出现上涨,汤森路透欧洲医疗保健指数上涨12%。但是也有部分市场不够积极,如日本制药股疲弱。
在监管方面,美国FDA在上半年新药批准数量略有下降,到目前为止,2019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可能将会是出现下滑的一年。
在中国,跨国药企们可能面临更加复杂和动荡的局面。除了巨大的市场吸引力之外,来自国内医药政策改革和不断升级的竞争态势,也是跨国药企们接下来要面临的挑战。
受到一系列政策的影响,如限制用药和控费趋严、医保支付改革、药占比控制等,中国医院市场增长乏力,本土药企受到较大冲击。在带量采购、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生物类似药上市等政策加持下,震动的不止是医药股和本土药企,政府降价、控费的决心坚定,药品降价趋势不可逆。在华的跨国巨头们,也面临量价抉择。
根据安永发布的《中国医药改革背景下,跨国药企的战略应对》报告称,中国市场过专利期原研药占比超过80%甚至更高,随着一系列政策的调控,未来创新药占比将逐渐上升,过专利期原研药的占比将呈现下降趋势。以辉瑞制药为例,2000年在中国上市的立普妥,虽然早已过了专利期,但2018年在华销售额依然高达100亿,超过辉瑞在中国销售额的三分之一,这种现象在欧美市场难以想象。
2018年,辉瑞在华销售前三位立普妥、舒普深、络活喜都早已过专利期,其他如阿斯利康、拜耳、赛诺菲和罗氏在华销售前三甲也均为非专利期药物。
根据IQVIA数据,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医院医药市场的总销售额约为206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8.6%。跨国企业2019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额达到576亿元,同比增长仍然强劲,达到15.1%;本土企业第一季度的销售额约为1489亿元,增长率为6.3%,相比去年同期,增速显著提升。以滚动全年数据(MAT)年销售额排名,辉瑞、阿斯利康和扬子江药业位列企业排名三甲。大部分排名前十的企业MAT同比增长率均远超平均值,罗氏和恒瑞医药的MAT增长率分别达到31.5%和22.3%。
从产品的季度销售额来看,阿斯利康的普米克令舒重回第一,辉瑞的立普妥和扬子江药业的加罗宁分列第二、第三位。
阿斯利康被认为是最为“本土化”的跨国药企,在这轮变动中不断抓紧机会,除了中标“4+7”带量采购,据其2019年上半年财报,得益于新药物的推出、新兴市场的强劲表现,其营收111.83亿美元,同比增长17%,新药销售增幅77%;尤其是中国市场销售额增长27%至24.08亿美元,包括肿瘤业务销售增长58%至6.35亿美元。
- END -
关注本公众号,查看更多资讯
点击文章底部【医药之梯】
进入官网查看医药招聘信息及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