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系列① | 城阳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仅上半年抢救160多名急性心梗患者

来源: 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qdcyyy


有这样一支特殊团队,120急救中心接到电话的一刹那,“救命群”系统马上启动,心内科医生上线随时沟通指挥、急诊做好检查准备、心内科和介入科进入术前状态……他们来自不同的科室,却为同一件事随时奋斗在一起,拥有共同的名字——胸痛中心。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城阳区人民医院设立胸痛中心,仅2019年上半年,160多位急性心梗患者,在88分钟内重新绽放生命。


诊断水平、胸痛意识都得到提高
上半年救治160位心梗患者


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018年5月,城阳区人民医院正式成立胸痛中心,通过多学科协作方式,统一诊疗规范,优化诊疗流程,为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了快速诊疗通道。

自胸痛中心创建以来,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和成功率明显提高。心内科主任王均志介绍:“今年上半年,胸痛中心已经成功救治160位急性心梗患者,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0名。”不仅如此,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区域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

通过定期培训和不间断沟通,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急性心梗的认识不断提高。比如急性心梗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腹痛、恶心、呕吐等,此前有的医务人员可能会将其当成胃病或者感冒治疗,但现在遇到这样的病人,他们第一反应是先想到急性心梗,并建议做心电图。做心电图的几率高了,急性心梗的诊断率也就提高了。同时,居民对胸痛中心也更认可,意识到急性心梗的危害,不再选择保守治疗,也不再舍近求远到青岛市医院,因为他们知道此时最重要的是“抢时间”。



救治时间轴 环环相扣
救治完成时间缩短到88分钟


这些不断变化和成功救治的成绩背后,是医院整个胸痛中心的力量。这是一支由120急救、急诊科、心血管内科、胸心外科、呼吸内科、医学影像科、检验科等多学科组成的特殊团队。他们属于不同的科室,却肩负着同一个使命,在急性心梗患者打通急救电话的一刹那,同属的“救命群”马上启动急救,从这一刻开始,一场与生命的赛跑便开始了。

120急救人员迅速到达现场,将情况分享到“救命群”,当天值班的心内科医生根据症状进行远程指导处理;在120前往医院的过程中,进行心电图检查,数据实时上传到救命群;根据症状,急诊、介入科等迅速进入“备战”状态……每一步环环相扣,每一步都有严格的时间记录:几点接到120电话、几点进行心电图、几点到急诊、几点进行介入手术、几点进入病房,让每一位急性心梗的患者有了一个完整的救治记录。这份全过程时间表,既是一份就诊记录,更可以从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救治时间。

时间,是抢救过程中最大的敌人。曾经缩短了患者进入医院后的抢救时间,但后来发现,比起院内急救,院前急救同样重要。于是,胸痛中心出现并承担了这个时间段的挑战,从患者医疗接触,也就是说,从120接到电话的那一刻起一直到导丝通过,90分钟内必须完成。成立之初,城阳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的“黄金救治时间”在100分钟左右,今年,在时间跨度更大要求更高的前提下,他们再次将时间缩短到了88分钟。在普通人看来,这只是短短的10分钟,但在胸痛中心和患者看来,这就是抓得住的希望。


每个人缩短一点点时间
病人的生命就能多一点点保障


背负生命之重,在这种紧迫的抢救中,胸痛中心每一位医务人员精神都高度紧张,绝对不能在自己负责的环节耽误时间,团队合作,更重要的是,他们心底都有个同样的呼声:哪怕游离在死亡边缘,也不能放弃。

一位60多岁的大叔突发心梗,120刚接上急救车,患者就发生了猝死。120急救人员马上启动心肺复苏,一路摁压患者心脏辅助呼吸到达医院。急诊科医生接过“接力棒”,一边继续摁压心脏一边迅速进行检查,而下一步介入医生也做好了准备,继续摁压。其实在每一个环节,都有同一个问题摆在人性面前:“已经猝死,救还是不救?救不过来的话就是风险”,但这种人性的考验在这些胸痛医生面前根本不存在,他们继续轮流接力摁压心脏,介入医生冒着风险进行手术。为什么要不断摁压心脏?王均志解释:“心脏就是人体的发动机,但现在血管堵塞,油打不进来无法启动。只能推着它走,将油送上去才能重新启动。”70分钟后,导丝通过、球囊打开,心脏恢复了跳动,所有人相视一笑,这掺杂着汗水和笑脸的瞬间正是生命最灿烂的时刻。面对这份生命背后的辛苦,王均志更想告诉大家:“其实,医患之间是个命运共同体,每个人缩短一点点时间,病人的生命就能多一点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