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后,尽管昼夜温差变大,但是白天有时仍然很热,暑气更加逼人,民间素有“秋老虎”之说。但只要注意以下几点,“秋老虎”是完全可以降伏的!
01
不能马上滋补“贴秋膘”
立秋过后,许多在夏天里食欲比较差的人食欲逐渐好转。但是,此时虽然已开始入秋,但仍是三伏天,天气仍非常炎热,脾的运化功能仍比较弱。此时若开始吃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脾的运化功能,导致脾阳受损。因为立秋时节尚属于长夏,长夏由脾当令,脾喜清淡而恶油腻重浊。等长夏结束了,湿热退去了,再可考虑适当吃些肉食。
02
当重视养脾
立秋时节,要高度预防腹泻。不少人因为直接食用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和食物,频频引发急性腹泻。入秋后,人体的脾阳偏弱,运化功能下降,饮食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脾阳下陷而腹泻。因此,立秋时节一定忌食生冷,少食瓜果,不吃过热、过硬、过辣、过油腻、难消化的刺激性食物,少吃大鱼大肉、海鲜和火锅,这样都有益于养脾。
夏秋之交,调理脾胃应侧重于温中健脾,少食多餐,多吃炖熟、温软、易消化的食物,饮食当以清淡为主。必要时,亦可吃些葱姜蒜等辛温食物,有助于温运脾阳。
03
依然要防暑
秋季可分为初秋、中秋和晚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气候各有特点,因此养生的原则与方法也不尽相同。立秋至处暑属于初秋,此时湿热流连,还需要防暑除湿。俗语说“热在三伏”,而第三伏都在立秋之后。虽然立秋,但仍处于炎夏之中。即使到了处暑,仍能感受到“秋老虎”的余威。天气炎热,兼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由于暑热未完全退去,仍要预防中暑。
04
防寒自足下生
我国北方,比如黄河流域,立秋后三伏天仍未结束,但白天虽然炎热,早晚已经开始感觉凉爽。当注意白天防暑,早晚防寒,特别是防寒自足下生,尤其重要。立秋后白天仍会炎热,不少人误以为此时仍是炎热的夏季,却不知此时冷热更迭,燥风秋雨频袭,早晚温差变大。若不注意养生,就容易感受寒凉邪气。
05
应该多喝粥
米粥被人们称为是“世间第一补人之物”,自古就被认为是养生佳品。米粥的好处很多,一则,味道鲜美、润喉易食;二则,易于消化,兼可调节胃口,增进食欲;三则,能补充身体需要的水分;四则,大米性微凉,能清体内的虚火,兼助解暑。
米粥清淡,适合于脾阳不振,运化功能下降的人。立秋之后,湿热较重,脾阳难运,胃口不开,喝热米粥最为合适。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
本微信公号所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和销售要约,不涉及任何商业合作。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通过微信后台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