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中药|崂山采药特辑(十三),请注意查收

来源: 魅力中药/meilizhongyiyao



LAO SHAN 

2019.8.15

哒哒哒

今日份植物图鉴正在向你奔来

请注意查收哦

桔梗科

轮叶沙参

中文学名 轮叶沙参

拉丁学名 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 Fisch.

别称 南沙参,四叶沙参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桔梗目

桔梗科

亚科 桔梗亚科

风铃草族

沙参属

筒花组

轮叶沙参

分布区域 产东北、内蒙古东部、河北、山西(灵空山)、山东(牟平)、华东各省、广东、广西(南宁)、云南(砚山)、四川(峨边、峨眉山)、贵州(兴仁、安龙、普安、毕节)。朝鲜、日本、苏联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南部、越南北部也有。生于草地和灌丛中,在南方可至海拔2000米的地方。

植物介绍 茎高大,可达1.5米,不分枝,无毛,少有毛。茎生叶3-6枚轮生,无柄或有不明显叶柄,叶片卵圆形至条状披针形,长2-14厘米,边缘有锯齿,两面疏生短柔毛。花序狭圆锥状,花序分枝(聚伞花序)大多轮生,细长或很短,生数朵花或单花。花萼无毛,筒部倒圆锥状,裂片钻状,长1-2.5 (4) 毫米,全缘;花冠筒状细钟形,口部稍缢缩,蓝色、蓝紫色,长7-11毫米,裂片短,三角形,长2毫米;花盘细管状,长2-4毫米;花柱长约20毫米。蒴果球状圆锥形或卵圆状圆锥形,长5-7毫米,直径4-5毫米。种子黄棕色,矩圆状圆锥形,稍扁,有一条棱,并由棱扩展成一条白带,长1毫米。花期7-9月。2n=34。





杏叶沙参

中文学名 杏叶沙参

拉丁学名 Adenophora hunanensis Nannf.

别称 宽裂沙参(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桔梗目

桔梗科

亚科 桔梗亚科

风铃草族

沙参属

沙参组

亚组 有柄亚组

杏叶沙参

分布区域 产贵州(凯里)、广西(阳蒴、兴安)、广东(连南、乳源、仁化)、江西西部、湖南、湖北、四川(城口、巫溪、奉节、秀山)、陕西(铜川以南)、河南西部、山西南部(芮城、阳城、晋城、陵川)、河北南部(磁县)。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草地和林缘草地。

植物介绍 茎高60-120厘米,不分枝,无毛或稍有白色短硬毛。茎生叶至少下部的具柄,很少近无柄,叶片卵圆形,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基部常楔状渐尖,或近于平截形而突然变窄,沿叶柄下延,顶端急尖至渐尖,边缘具疏齿,两面或疏或密地被短硬毛,较少被柔毛,也有全无毛的,长3-10 (15) 厘米,宽2-4厘米。花序分枝长,几乎平展或弓曲向上,常组成大而疏散的圆锥花序,极少分枝很短或长而几乎直立因而组成窄的圆锥花序。花梗极短而粗壮,常仅2-3毫米长,极少达5毫米,花序轴和花梗有短毛或近无毛;花萼常有或疏或密的白色短毛,有的无毛,筒部倒圆锥状,裂片卵形至长卵形,长4-7毫米,宽1.5-4毫米,基部通常彼此重叠;花冠钟状,蓝色、紫色或蓝紫色,长1.5-2厘米,裂片三角状卵形,为花冠长的1/3;花盘短筒状,长 (0.5) 1-2.5毫米,顶端被毛或无毛;花柱与花冠近等长。蒴果球状椭圆形,或近于卵状,长6-8毫米,直径4-6毫米。种子椭圆状,有一条棱,长1-1.5毫米。花期7-9月。





桔梗

中文学名 桔梗

拉丁学名 Platycodon grandiflorus (Jacq.) A. DC.

别称 铃当花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桔梗目

桔梗科

亚科 桔梗亚科

桔梗族

桔梗属

桔梗

分布区域 产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各省以及广东、广西(北部)、贵州、云南东南部(蒙自、砚山、文山)、四川(平武、凉山以东)、陕西。朝鲜、日本、苏联的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南部也有。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阳处草丛、灌丛中,少生于林下。

植物介绍 茎高20-120厘米,通常无毛,偶密被短毛,不分枝,极少上部分枝。叶全部轮生,部分轮生至全部互生,无柄或有极短的柄,叶片卵形,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2-7厘米,宽0.5-3.5厘米,基部宽楔形至圆钝,顶端急尖,上面无毛而绿色,下面常无毛而有白粉,有时脉上有短毛或瘤突状毛,边缘具细锯齿。花单朵顶生,或数朵集成假总状花序,或有花序分枝而集成圆锥花序;花萼筒部半圆球状或圆球状倒锥形,被白粉,裂片三角形,或狭三角形,有时齿状;花冠大,长1.5-4.0厘米,蓝色或紫色。蒴果球状,或球状倒圆锥形,或倒卵状,长1-2.5厘米,直径约1厘米。花期7-9月。





细叶沙参

中文学名 细叶沙参

拉丁学名 Adenophora paniculata Nannf. 

别称 紫沙参(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桔梗目

桔梗科

亚科 桔梗亚科

风铃草族

沙参属

 筒花组

细叶沙参

分布区域 产内蒙古南部(土默特旗)、山西、河北(北至龙关、雾灵山)、山东(泰山)、河南(卢氏、栾川、嵩县、伊阳)、陕西(秦岭)。生于海拔1100-2800米的山坡草地。

植物介绍 茎高大,高可达1.5米,直径可达10毫米,无毛或被长硬毛,绿色或紫色,不分枝,基生叶心形,边缘有不规则锯齿;茎生叶无柄或有长至3厘米的柄,条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有锯齿,通常无毛,有时上面疏生短硬毛,下面疏生长毛,长5-17厘米,宽0.2-7.5厘米。花序常为圆锥花序,由多个花序分枝组成,有时花序无分枝,仅数朵花集成假总状花序。花梗粗壮;花萼无毛,筒部球状,少为卵状矩圆形,裂片细长如发,长 (2) 3-5 (7) 毫米,全缘;花冠细小,近于筒状,浅蓝色、淡紫色或白色,长10-14毫米,5浅裂,裂片反卷;花柱长约2厘米;花盘细筒状,长3-3.5 (4) 毫米,无毛或上端有疏毛。蒴果卵状至卵状矩圆形,长7-9毫米,直径3-5毫米。种子椭圆状,棕黄色,长约1毫米。花期6-9月,期8-10月。



菊科




黄花蒿

中文学名 黄花蒿

拉丁学名 Artemisia annua

别称 草蒿〔神农本草经(部分)],青蒿(神农本草经、中药俗称),臭蒿(日华本草),犱蒿(蜀本草),黄蒿(俗称),臭黄蒿(内蒙古),茼蒿(山西),黄香蒿、野茼蒿(江苏),秋蒿、香苦草、野苦草(上海),鸡虱草(江西),黄色土因呈(湖南),假香菜、香丝草、酒饼草(广东、海南岛),苦蒿(四川、云南),“沙拉翁”、“莫林一沙里尔日”(蒙语名),“好尼一沙里勒吉”(蒙药名),“康帕”(维吾尔语名),“克朗”(藏语名)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桔梗目

菊科

亚科 管状花亚科

春黄菊族

亚族 菊亚族

蒿属

亚属 蒿亚属

艾蒿组

 黄花蒿系

黄花蒿

分布区域 遍及全国;东半部省区分布在海拔1 500米以下地区,西北及西南省区分布在2 000-3 000米地区,西藏分布在3 650米地区;生境适应性强,东部、南部省区生长在路旁、荒地、山坡、林缘等处;其他省区还生长在草原、森林草原、干河谷、半荒漠及砾质坡地等,也见于盐渍化的土壤上,局部地区可成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广布于欧洲、亚洲的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欧洲的中部、东部、南部及亚洲北部、中部、东部最多,向南延伸分布到地中海及非洲北部,亚洲南部、西南部各国;另外还从亚洲北部迁入北美洲、并广布于加拿大及美国。

植物介绍 一年生草本;植株有浓烈的挥发性香气。根单生,垂直,狭纺锤形;茎单生,高100-200厘米,基部直径可达1厘米,有纵棱,幼时绿色,后变褐色或红褐色,多分枝;茎、枝、叶两面及总苞片背面无毛或初时背面微有极稀疏短柔毛,后脱落无毛。叶纸质,绿色;茎下部叶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3-7厘米,宽2-6厘米,绿色,两面具细小脱落性的白色腺点及细小凹点,三(至四)回栉齿状羽状深裂,每侧有裂片5-8(-10)枚,裂片长椭圆状卵形,再次分裂,小裂片边缘具多枚栉齿状三角形或长三角形的深裂齿,裂齿长1-2毫米,宽0.5-1毫米,中肋明显,在叶面上稍隆起,中轴两侧有狭翅而无小栉齿,稀上部有数枚小栉齿,叶柄长1-2厘米,基部有半抱茎的假托叶;中部叶二(至三)回栉齿状的羽状深裂,小裂片栉齿状三角形。稀少为细短狭线形,具短柄;上部叶与苞片叶一(至二)回栉齿状羽状深裂,近无柄。头状花序球形,多数,直径1.5-2.5毫米,有短梗,下垂或倾斜,基部有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上排成总状或复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开展、尖塔形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内、外层近等长,外层总苞片长卵形或狭长椭圆形,中肋绿色,边膜质,中层、内层总苞片宽卵形或卵形,花序托凸起,半球形;花深黄色,雌花10-18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3)裂齿,外面有腺点,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钝尖;两性花10-30朵,结实或中央少数花不结实,花冠管状,花药线形,上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具短尖头,花柱近与花冠等长,先端2叉,叉端截形,有短睫毛。瘦果小,椭圆状卵形,略扁。花果期8-11月。





白莲蒿

中文学名 白莲蒿

拉丁学名 Artemisia sacrorum Ledeb.

别称 白蒿(尔雅、古今图书集成),万年蒿(内蒙古植物志),香蒿、铁秆蒿(山西、辽宁),蚊艾(河南),“哈尔一沙瓦格”、“矛日音一西巴嘎”(蒙语名)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桔梗目

菊科

亚科 管状花亚科

春黄菊族

亚族 菊亚族

蒿属

亚属 蒿亚属

艾蒿组

 毛莲蒿系

白莲蒿

分布区域 除高寒地区外,几遍布全国;生于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路旁、灌丛地及森林草原地区,在山地阳坡局部地区常成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日本、朝鲜、蒙古、阿富汗、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及苏联(亚洲部分)也有。

植物介绍 半灌木状草本。根稍粗大,木质,垂直;根状茎粗壮,直径可达3厘米,常有多数、木质、直立或斜上长的营养枝。茎多数,常组成小丛,高50-100(-150)厘米,褐色或灰褐色,具纵棱,下部木质,皮常剥裂或脱落,分枝多而长;茎、枝初时被微柔毛,后下部脱落无毛,上部宿存或无毛,上面绿色,初时微有灰白色短柔毛,后渐脱落,幼时有白色腺点,后腺点脱落,留有小凹穴,背面初时密被灰白色平贴的短柔毛,后无毛。茎下部与中部叶长卵形、三角状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2-10厘米,宽2-8厘米,二至三回栉齿状羽状分裂,第一回全裂,每侧有裂片3-5枚,裂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每裂片再次羽状全裂,小裂片栉齿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每侧具数枚细小三角形的栉齿或小裂片短小成栉齿状,叶中轴两侧具4-7枚栉齿,叶柄长1-5厘米,扁平,两侧常有少数栉齿,基部有小型栉齿状分裂的假托叶;上部叶略小,一至二回栉齿状羽状分裂,具短柄或近无柄;苞片叶栉齿状羽状分裂或不分裂,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近球形,下垂,直径2-3.5(-4)毫米,具短梗或近无梗,在分枝上排成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密集或略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披针形或长椭圆形,初时密被灰白色短柔毛,后脱落无毛,中肋绿色,边缘膜质,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近膜质或膜质,背面无毛;雌花10-12朵,花冠狭管状或狭圆锥状,外面微有小腺点,檐部具2(-3)裂齿,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锐尖;两性花20-40朵,花冠管状,外面有微小腺点,花药椭圆状披针形,上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或有短尖头,花柱与花冠管近等长,先端2叉,叉端有短睫毛。瘦果狭椭圆状卵形或狭圆锥形。花果期8-10月。


牡蒿

中文学名 牡蒿

拉丁学名 Artemisia japonica

别称 蔚(诗经),牡菣(尔雅),齐头蒿(唐·新修本草),水辣菜(救荒本草),土柴胡(陆川本草),油蒿、花等草(吉林),布菜、铁菜子(河北、山东),日本牡蒿(河北、陕西),假柴胡、菊叶柴胡(广西),流水蒿、香蒿、茼蒿(四川、云南),鸡肉菜、脚板蒿(湖北、湖南),青蒿、香青蒿(上海),油艾(福建),花艾草、六月雪(浙江),熊掌草、白花蒿(江苏),细艾(湖北),匙叶艾(台湾),“胃痛灵”(瑶族土名)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桔梗目

菊科

亚科 管状花亚科

春黄菊族

亚族 菊亚族

蒿属

亚属 龙蒿亚属 

 牡蒿组

 牡蒿系

牡蒿

分布区域 产辽宁(南部、东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东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南部)等;除西南省区从低海拔分布到海拔3 300米地区外,其余地区分布在中、低海拔地区,在湿润、半湿润或半干旱的环境里生长,常见于林缘、林中空地、疏林下、旷野、灌丛、丘陵、山坡、路旁等。日本、朝鲜、阿富汗、印度(北部)、不丹、尼泊尔、锡金、克什米尔地区、越南(北部)、老挝、泰国、缅甸、菲律宾及苏联(远东地区)也有。

植物介绍 多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气。主根稍明显,侧根多,常有块根;根状茎稍粗短,直立或斜向上,直径3-8毫米,常有若干条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50-130厘米,有纵棱,紫褐色或褐色,上半部分枝,枝长5-15(-20)厘米,通常贴向茎或斜向上长;茎、枝初时被微柔毛,后渐稀疏或无毛。叶纸质,两面无毛或初时微有短柔毛,后无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倒卵形或宽匙形,长4-6(-7)厘米,宽2-2.5(-3)厘米,自叶上端斜向基部羽状深裂或半裂,裂片上端常有缺齿或无缺齿,具短柄,花期凋谢;中部叶匙形,长2.5-3.5(-4.5)厘米,宽0.5-1(-2)厘米,上端有3-5枚斜向基部的浅裂片或为深裂片,每裂片的上端有2-3枚小锯齿或无锯齿,叶基部楔形,渐狭窄,常有小型、线形的假托叶;上部叶小,上端具3浅裂或不分裂;苞片叶长椭圆形、椭圆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不分裂或偶有浅裂。头状花序多数,卵球形或近球形,直径1.5-2.5毫米,无梗或有短梗,基部具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上通常排成穗状花序或德状花序状的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狭窄或中等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略小,外、中层总苞片卵形或长卵形,背面无毛,中肋绿色,边膜质,内层总苞片长卵形或宽卵形,半膜质;雌花3-8朵,花冠狭圆锥状,檐部具2-3裂齿,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5-10朵,不孕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钝,花柱短,先端稍膨大,2裂,不叉开,退化子房不明显。瘦果小,倒卵形。花果期7-10月。





南牡蒿

中文学名 南牡蒿

拉丁学名 Artemisia eriopoda

别称 牡蒿(北京植物志),拔拉蒿(山东青岛),黄蒿(山西、内蒙古),一枝蒿(山西),米蒿(河北、山西),“乌苏力格一沙里尔日”(蒙语名)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桔梗目

菊科

亚科 管状花亚科

春黄菊族

亚族 菊亚族

蒿属

亚属 龙蒿亚属 

 牡蒿组

 牡蒿系

南牡蒿

分布区域 产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北部);生于海拔1 500米以下的林缘、路旁、草坡、灌.丛、溪边、疏林内或林中空地,也见于森林草原与山地草原地区,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主要伴生种。朝鲜、日本、蒙古(东部)也有。

植物介绍 多年生草本。主根明显,粗短、侧根多;根状茎稍粗短,肥厚,常成短圆柱状,直径5-8毫米,直立或斜向上,常有短的营养枝,枝上密生叶。茎通常单生,稀少2至少数,高 (30-)40-80厘米,具细纵棱,基部密生短柔毛,其余无毛,分枝多,开展,枝长10-20厘米,绿色或稍带紫褐色,疏被毛,以后渐脱落。叶纸质,上面无毛,背面微有短柔毛或无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近圆形、宽卵形或倒卵形,长4-6(-8)厘米,宽2.5-6厘米,一至二回大头羽状深裂或全裂或不分裂,仅边缘具数枚疏锯齿,分裂叶每侧有裂片2-3(-4)枚,裂片倒卵形、近匙形或宽楔形,裂片先端至边缘具规则或不规则的深裂片或浅裂片,并有锯齿,叶基部渐狭,宽楔形,叶柄长1.5-3厘米;中部叶近圆形或宽卵形,长、宽2-4厘米,一至二回羽状深裂或全裂,每侧有裂片2-3枚,裂片椭圆形或近匙形,先端具3深裂或浅裂齿或全缘,叶基部宽楔形,近无柄,基部有线形分裂的假托叶;上部叶渐小,卵形或长卵形,羽状全裂,每侧裂片2-3枚,裂片椭圆形,先端常有3枚浅裂齿;苞片叶3深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之苞片叶线状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头状花序多数,宽卵形或近球形,直径1.5-2.5毫米,无梗或具短梗,基部具线形的小苞叶,在茎端、分枝上半部及小枝上排成穗状花序或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开展、稍大型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略短小,外、中层总苞片卵形或长卵形,背面绿色或稍带紫褐色,无毛,边膜质,内层总苞片长卵形,半膜质;雌花4-8朵,花冠狭圆锥状,檐部具2-3裂齿,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6-10朵,不孕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短,先端稍膨大,不叉开。瘦果长圆形。花果期6-11月。





东风菜

中文学名 东风菜

拉丁学名 Doellingeria scaber (Thunb.) Nees

别称 山蛤芦 钻山狗 白云草 疙瘩药 草三七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桔梗目

菊科

亚科 管状花亚科

 紫苑族

属 东风菜

东风菜

分布区域 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部、北部、中部、东部至南部各省,生于山谷坡地、草地和灌丛中,极常见。也分布于朝鲜、日本、苏联西伯利亚东部。

植物介绍 根状茎粗壮。茎直立,高100-150厘米,上部有斜升的分枝,被微毛。基部叶在花期枯萎,叶片心形,长9-15厘米,宽6-15厘米,边缘有具小尖头的齿,顶端尖,基部急狭成长约10-15厘米被微毛的柄;中部叶较小,卵状三角形,基部圆形或稍截形,有具翅的短柄;上部叶小,矩圆披针形或条形;全部叶两面被微糙毛,下面浅色,有三或五出脉,网脉显明。头状花序径18-24毫米,圆锥伞房状排列;花序梗长9-30毫米。总苞半球形,宽4-5毫米;总苞片约3层,无毛,边缘宽膜质,有微缘毛,顶端尖或钝,覆瓦状排列,外层长1.5毫米。舌状花约10个,舌片白色,条状矩圆形,长11-15毫米,管部长3-3.5毫米;管状花长5.5毫米,檐部钟状,有线状披针形裂片,管部急狭,长3毫米。瘦果倒卵圆形或椭圆形,长3-4毫米,除边肋外,一面有2脉,一面有1-2脉,无毛。冠毛污黄白色,长3.5-4毫米,有多数微糙毛。花期6-10月;果期8-10月。





鬼针草

中文学名 鬼针草

拉丁学名 Bidens pilosa L.

别称 三叶鬼针草、虾钳草、蟹钳草(广东、广西),对叉草、粘人草、粘连子(云南),一包针、引线包(江苏、浙江),豆渣草、豆渣菜(四川、陕西),盲肠草(福建、广东、广西)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桔梗目

菊科

亚科 管状花亚科

向日葵族

鬼针草属

 裸果组

鬼针草

分布区域 产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各省区。生于村旁、路边及荒地中。广布于亚洲和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植物介绍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100厘米,钝四棱形,无毛或上部被极稀疏的柔毛,基部直径可达6毫米。茎下部叶较小,3裂或不分裂,通常在开花前枯萎,中部叶具长1.5-5厘米无翅的柄,三出,小叶3枚,很少为具5 (-7) 小叶的羽状复叶,两侧小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4.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有时偏斜,不对称,具短柄,边缘有锯齿、顶生小叶较大,长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5-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或近圆形,具长1-2厘米的柄,边缘有锯齿,无毛或被极稀疏的短柔毛,上部叶小,3裂或不分裂,条状披针形。头状花序直径8-9毫米,有长1-6(果时长3-10)厘米的花序梗。总苞基部被短柔毛,苞片7-8枚,条状匙形,上部稍宽,开花时长3-4毫米,果时长至5毫米,草质,边缘疏被短柔毛或几无毛,外层托片披针形,果时长5-6毫米,干膜质,背面褐色,具黄色边缘,内层较狭,条状披针形。无舌状花,盘花筒状,长约4.5毫米,冠檐5齿裂。瘦果黑色,条形,略扁,具棱,长7-13毫米,宽约1毫米,上部具稀疏瘤状突起及刚毛,顶端芒刺3-4枚,长1.5-2.5毫米,具倒刺毛。





小花鬼针草

中文学名 小花鬼针草

拉丁学名 Bidens parviflora Willd.

别称 细叶刺针草、小刺叉、小鬼叉、锅叉草、一包针(东北、华北)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桔梗目

菊科

亚科 管状花亚科

 向日葵族

 鬼针草属

 裸果组

 小花鬼针草

分布区域 产东北、华北、西南及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地。生于路边荒地、林下及水沟边。日本、朝鲜及苏联西伯利亚地区均有分布。

植物介绍 一年生草本。茎高20-90厘米,下部圆柱形,有纵条纹,中上部常为钝四方形,无毛或被稀疏短柔毛。叶对生,具柄,柄长2-3厘米,背面微凸或扁平,腹面有沟槽,槽内及边缘有疏柔毛,叶片长6-10厘米,2-3回羽状分裂,第一次分裂深达中肋,裂片再次羽状分裂,小裂片具1-2个粗齿或再作第三回羽裂,最后一次裂片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宽约2毫米,先端锐尖,边缘稍向上反卷,上面被短柔毛,下面无毛或沿叶脉被稀疏柔毛,上部叶互生,二回或一回羽状分裂。头状花序单生茎端及枝端,具长梗,开花时直径1.5-2.5毫米,高7-10毫米。总苞筒状,基部被柔毛,外层苞片4-5枚,草质,条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边缘被疏柔毛,及果时长可达8-15毫米,内层苞片稀疏,常仅1枚,托片状。托片长椭圆状披针形,开花时长6-7毫米,膜质,具狭而透明的边缘,果时长达10-13毫米。无舌状花,盘花两性,6-12朵,花冠筒状,长4毫米,冠檐4齿裂。瘦果条形,略具4棱,长13-16厘米,宽1毫米,两端渐狭,有小刚毛,顶端芒刺2枚,长2-3.5毫米,有倒刺毛。





烟管头草

中文学名 烟管头草

拉丁学名 Carpesium cernuum L.

别称 杓儿菜、烟袋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桔梗目

菊科

亚科 管状花亚科

旋覆花族

亚族 旋覆花亚族

天名精属

 叶苞组

烟管头草

分布区域 产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各省及西北陕西、甘肃等地。生于路边荒地及山坡、沟边等处。欧洲至朝鲜和日本也有。

植物介绍 多年生草本。茎高50-100厘米,下部密被白色长柔毛及卷曲的短柔毛,基部及叶腋尤密,常成棉毛状,上部被疏柔毛,后渐脱落稀疏,有明显的纵条纹,多分枝。基叶于开花前凋萎,稀宿存,茎下部叶较大,具长柄,柄长约为叶片的2/3或近等长,下部具狭翅,向叶基渐宽,叶片长椭圆形或匙状长椭圆形,长6-12厘米,宽4-6厘米,先端锐尖或钝,基部长渐狭下延,上面绿色,被稍密的倒伏柔毛,下面淡绿色,被白色长柔毛,沿叶脉较密,在中肋及叶柄上常密集成绒毛状,两面均有腺点,边缘具稍不规整具胼胝尖的锯齿,中部叶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8-11厘米,宽3-4厘米,先端渐尖或锐尖,基部楔形,具短柄,上部叶渐小,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近全缘。头状花序单生茎端及枝端,开花时下垂;苞叶多枚,大小不等,其中2-3枚较大,椭圆状披针形,长2-5厘米,两端渐狭,具短柄,密被柔毛及腺点,其余较小,条状披针形或条状匙形,稍长于总苞。总苞壳斗状,直径1-2厘米,长7-8毫米;苞片4层,外层苞片叶状,披针形,与内层苞片等长或稍长,草质或基部干膜质,密被长柔毛,先端钝,通常反折,中层及内层干膜质,狭矩圆形至条形,先端钝,有不规整的微齿。雌花狭筒状,长约1.5毫米,中部较宽,两端稍收缩,两性花筒状,向上增宽,冠檐5齿裂。瘦果长4-4.5毫米。





中文学名 蓟

拉丁学名 Cirsium japonicum Fisch. ex DC.

别称 大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桔梗目

菊科

亚科 管状花亚科

菜蓟族

亚族 飞廉亚族

蓟属 

 蓟组

分布区域 广布河北、山东、陕西、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日本、朝鲜有分布。生于山坡林中、林缘、灌丛中、草地、荒地、田间、路旁或溪旁,海拔400-2100米。

植物介绍 多年生草本,块根纺锤状或萝卜状,直径达7毫米。茎直立,30(100)-80(150)厘米,分枝或不分枝,全部茎枝有条棱,被稠密或稀疏的多细胞长节毛,接头状花序下部灰白色,被稠密绒毛及多细胞节毛。基生叶较大,全形卵形、长倒卵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8-20厘米,宽2.5-8厘米,羽状深裂或几全裂,基部渐狭成短或长翼柄,柄翼边缘有针刺及刺齿;侧裂片6-12对,中部侧裂片较大,向下及向下的侧裂片渐小,全部侧裂片排列稀疏或紧密,卵状披针形、半椭圆形、斜三角形、长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宽狭变化极大,或宽达3厘米,或狭至0.5厘米,边缘有稀疏大小不等小锯齿,或锯齿较大而使整个叶片呈现较为明显的二回状分裂状态,齿顶针刺长可达6毫米,短可至2毫米,齿缘针刺小而密或几无针刺;顶裂片披针形或长三角形。自基部向上的叶渐小,与基生叶同形并等样分裂,但无柄,基部扩大半抱茎。全部茎叶两面同色,绿色,两面沿脉有稀疏的多细胞长或短节毛或几无毛。头状花序直立,少有下垂的,少数生茎端而花序极短,不呈明显的花序式排列,少有头状花序单生茎端的。总苞钟状,直径3厘米。总苞片约6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外层与中层卵状三角形至长三角形,长0.8-1.3厘米,宽3-3.5毫米,顶端长渐尖,有长1-2毫米的针刺;内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2厘米,宽2-3毫米,顶端渐尖呈软针刺状。全部苞片外面有微糙毛并沿中肋有粘腺。瘦果压扁,偏斜楔状倒披针状,长4毫米,宽2.5毫米,顶端斜截形。小花红色或紫色,长2.1厘米,檐部长1.2厘米,不等5浅裂,细管部长9毫米。冠毛浅褐色,多层,基部联合成环,整体脱落;冠毛刚毛长羽毛状,长达2厘米,内层向顶端纺锤状扩大或渐细。花果期4-11月。


今日份植物安利到此为止啦

菊科植物那么多

一定要拿小本本记好哦

END

编辑|高爽

图文|中国植物志

审核|王赟 魏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