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身边总有这么一群忙碌的身影:
他们,在救死扶伤中走过青春年华;
他们,在亲人的等待中把时间奉献给病患;
他们,让一个个濒危的生命重浴生活的阳光;
他们,用温暖的双手托起患者的希望……
部分东莞往届“最美医护”合影
他们
或许默默无闻,或许平凡普通
但正是他们
用不离不弃的坚守
用无微不至的关怀
用仁心仁术的付出
一次次重新点燃生命的火焰!
赞美生命,发现“最美”!从2016年开始至今,东莞市“最美医生”“最美护士”评选已经举办三届。今年6月17日,我们选出了20名2019东莞市“最美医生”“最美护士”。
我们一起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最美”故事。
因为兴趣,选择了极具挑战的眼科行业;因为患者的一句话,离开刚满月的孩子读博三年;因为心怀患者,一直在用自己最大努力为患者谋求福利。
他,就是今年的“最美医生”,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旗峰院区院长、眼科中心主任杜绍林。
01
不惧挑战,对精细眼科情有独钟
即使同样是做医生,也要做最有挑战性的医生。
杜绍林是个不甘安逸的人。因为喜欢精细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选科时他毫不犹豫选择了跟显微外科方面有关的眼科,当了一名眼科医生。“眼睛十分脆弱,要完成精细的眼科手术,需要使用很多跟科技有关的设备。”这是杜绍林的兴趣。
理想是一回事,现实却是残酷的。刚进入眼科时,杜绍林就感受到了挑战。表面上,眼科是外科,但因为精细程度高,需要很多显微方面的技术和手段才能完成手术,在早期训练中,杜绍林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眼科的治疗80%是立马就有效果的。”杜绍林说,与其他专科不同,眼科医生的最大挑战就是专业理念的不同。
一个眼科手术完成后,患者需要感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很多其他病的恢复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眼科手术之后患者马上就能够感受到治疗的效果。比如白内障手术,要求是一做完患者就能够看得见。
“当初,选择到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念书,也是觉得既然要读就读最好的。”在“完美主义者”杜绍林看来,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在考研时,他便选择了中山大学的眼科专业。
在读研期间,他也是铆足了劲。除了锻炼身体和日常作息,杜绍林还埋头临床和科研,苦练内功。
02
刻苦钻研,读博三年为更好服务患者
熟悉杜绍林的同事和朋友都知道,要想找到他,到科室和手术室就好。
“好医生,首先要满足技术关。”对杜绍林来说,要想更好的服务患者,最基础的就是要满足他们的需求,提升自身的医疗技术。
2008年,读完硕士刚进入行业工作的杜绍林,因为经验不足,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自己无法解决的医学问题。
有一位高度近视恶性进展患者为了治病,寻访了全国各地的无数医生,都无法治愈。最后他多方打听,知道杜绍林是年轻的研究生,希望他能够钻研一下。只要以后有机会能康复,他都愿意等。“我已走遍了全国南北各大医院都束手无策,你还年轻,能不能研究我这个病帮帮我?”杜绍林说,患者的这句请求,让他铭记在心。
有一些病症并不能根治,但是在科学发展的同时人们的需求也在增多。那时候,杜绍林更深刻感受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还远远不够。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再去学习新的东西,以便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正是因为患者一句请求,杜绍林三年博士钻研读了眼科先进技术。其实,刚开始当他通过拼搏,拿到中山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时,他是犹豫的。
杜绍林博士毕业照
因为,那时他的孩子刚满月。“虽然,只是在广州读博,但是太忙了没时间回来陪家里人。”杜绍林说,在家庭和事业两者间,他犹豫了。
杜绍林想到了当年的患者,想到了自己考博的初心,在家人和医院的支持下,他选择了坚守为患者服务的初心,到广州深造读博。
虽然,背后付出的艰辛不为人知,但他却坦言自己很幸福。“虽然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但是孩子跟我的感情还是很好的。”杜绍林说,读博的三年里,他无法时刻陪伴孩子,却是尽力给予孩子高效陪伴。
03
不甘安逸,多年科研落下后遗症
杜绍林从小就是一个“学霸”。生活在农村里的他,即使从小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但是只要是跟学习相关的,就算是少吃一顿好吃的,少买一点好玩的,他也一定会把钱攒下来,买自己想看的书。
“只要是我想做的,就会努力完成。”现在的他依旧保留了这个好习惯。读博士期间,杜绍林最大的挑战是自己的心态。当时另外考上博士的两名考生,最后都没去读。
因为读博太苦了。杜绍林是工作五六年后才去读博,“读博很苦,学业压力大,很多人工作之后就不愿意再面对了。”杜绍林说,工作既可以守在家人身边,生活也比较安逸。
杜绍林偏偏是个不喜欢“安逸”的人。
读医学博士,是在工作岗位上进行。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不少人在读博期间无法顺利毕业,但是杜绍林坚持下来了。白天,他会像其他医生一样排班,同时积累临床数据,晚上做分析研究,熬到凌晨两点是杜绍林读博期间的日常。“现在,有时候肩膀会痛,这是读博期间熬出来的毛病。”
他就这样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一边进行科研,一边到临床工作。即使日常工作繁忙,杜绍林也没落下学业。发表文章、课题立项,每天坚持写文章,直到现在杜绍林还保留着这个习惯。
读医学博士,是在工作岗位上进行。白天,杜绍林会像其他医生一样排班,只有晚上或者周末才能自由支配。
杜绍林就这样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一边进行科研,一边到临床工作。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不少人在读博期间无法顺利毕业。杜绍林白天临床积累数据,晚上做分析研究,熬到凌晨两点是家常便饭。
“临床和科研相辅相成,临床需要科研基础支撑,也需要科研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就这样,杜绍林扛过来了。
这些年来,科研大户杜绍林创新成绩突出,完成两项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指导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一项,在研广东省适宜推广项目一项。近五年发表的科研论文、开展的新技术项目、参与的著作、申请的专利十个手指都数不清。
04
心怀患者,多年下村造福村民
学有仁术,更要心怀仁心。杜绍林从来没忘记从医的初心,“自小就有一种强烈的乡土情怀,立志学医是想帮助他人。”
杜绍林说,在他印象中,村里人生病很少会进医院看病。每当村民有个感冒发热的小病,大家都会选择在家里用一些土方法熬过去,而不是选择去医院。
在我国,多数地区的防盲治盲效果与百姓的认知关系密切。白内障就是这样一种典型的疾病。
2016年,杜绍林在石龙开展义诊时,就偶遇了一名75岁的独居老人。老人家仅能看到手影,近乎失明,只能在家中熟悉的角落活动,“因为老年性白内障致盲,这太不应该了。”遗憾在杜绍林心里久久不能忘却。
杜绍林花了一个月时间,为社区500名老人进行防盲调查,发现类似的老人还有很多。主要是因为观念老旧,觉得年龄大理所应当;经济问题;子女没时间陪伴看病等原因导致。
作为一名眼科医生,杜绍林想尽己所能为东莞老人做些事。他积极开展白内障复明义诊,深入社区为群众普及知识,提升群众对白内障的认知。同时,申请东莞市福利基金会及民政部门的白内障救助。在他的努力下,2年的时间里让1200多名东莞白内障老人在公益帮扶下如愿复明。
在医院里,他也优化服务,结合老人的特点,个性化安排老人夫妻病房,缩短住院日解决陪护问题,还推出免排队办理出入院等细节服务。
这些年,杜绍林和科室医生们组成了一支医疗服务队,经常到东莞基层社区、村里去为老人进行眼病筛查。“每一次一去就是一整天。”杜绍林和他的团队已经坚持了多年。”
没有惊天动地的傲人成绩,只有细水长流的医者仁心。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正因为我们有那么多的东莞最美医护,相信健康东莞的梦想很快就会实现。
杜 绍 林
8月17日晚将举办
快来抢票吧~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文/东莞时报 记者 李春燕 实习生 林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