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嫁妆钱买药品,贴钱为患者治病,村医“香娃儿”把芬芳洒在大山深处

来源: 巴东卫生计生/bdwsjs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村医“香娃儿”


    ---野三关镇申家村中心卫生室医生韩玉香


群山逶迤,长路茫茫。

她,26年坚守在大山深处,一心只为百姓健康;

她,性格随和,待患者如亲人。

她叫韩玉香,是巴东县野三关镇申家湾村中心卫生室的一名村医,长者心中的“香娃儿”,后辈口中的“香娃儿爹爹”。



翻山越岭,做好心中一本账


最近几年,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全面实施,国家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全面展开,韩玉香在完成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还承担着申家湾村1000多人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每年至少一次的体检是必须的。


1个重症精神病人,20个糖尿病人,108个高血压患者,113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的血压、身高、体重、个人嗜好、家庭状况等基本信息是怎样的?这些数字不仅记录在卫生室的健康档案里,更深深印在韩玉香的心里。农村山大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体检全靠骑车带着仪器挨家挨户完成。有时检测一个血压就要花费好几个小时,走十几里的山路。


“你应该了解所有患者的基本情况,哪些是高血压,哪些是糖尿病。需要为老年人耐心细致讲解该怎样服药,以及饮食上如何预防,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维护好他们的健康。”韩玉香总是那么细致认真。



含辛茹苦,盘活当年一盘棋


1993年,韩玉香结束在恩施州中心医院的实习生活,带着湖北函授大学中医专业的毕业证书回到家乡,看到的是家乡贫穷落后、乡亲们缺医少药的现状。她婉言谢绝了同学邀请一起去南方大城市的好意,毅然决定留下来,接过来当时申家湾卫生室的大门钥匙。


20年前的农村,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她接手的机构虽然叫卫生室,其实就是大集体与供销社联合修建的土房子,坐落在大山脚下,背后是群山。供销社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倒闭了,屋上瓦片、木料都被拆掉卖了,只剩下几堵土墙,尽显荒凉。卫生室却承担着附近几个村落几千人的医疗服务,是必须保留下来的。药房里使用的药,大多数是老医生就地取材在山上采挖的草药,西药也只是少得可怜的几盒针药水,面临倒闭的边缘。即使是这样,她还是坚持做通了父亲的工作,拿出她的嫁妆钱在药材公司购进了常用药品、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必需品,就在这大山深处开始了村医生活......


当初,农村的条件艰苦是现在无法想象的。没有公路,没有车辆,所有的药物及生活用品都要靠自己背到卫生院。喝的水要自己在几里路以外的山涧去挑,做饭取暖的柴火全靠自己在山上砍,电时有时无,大多数时候是靠煤油灯来完成照明。“我是农村人,从小都知道节约每一分钱,所以我也知道农民挣钱的艰辛,因此就想着为患者节约每一分钱。”一般的扭伤针灸火罐理疗,她都是免费为患者服务。曾经有一个患者,在家里配制猎枪时使用火药,一不小心造成脸部、双手大面积烧伤,家里又穷,无法到大医院医治,最后找到韩玉香。她用香油、蛋清、地榆等药材配制的烫伤药治疗,只花了几块钱就治好了患者。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大多数人都是小病拖成大病,赊账买药也就成了家常便饭。村民所欠卫生室从最初的几百元、几千元到现在的上万元。由于赊账太多,有时村卫生室都无法运行。该村田某因过度饮酒转变为肝硬化失去了劳动能力,妻子也患上了严重的妇科病,因没钱到大医院医治,就在卫生室里求诊。经过我精心治疗,他的妻子得以痊愈,欠下了一千多元的医药费。即便如此,在田某生命的最后时间里,韩玉香依旧为他输液治疗,直至他走到生命的尽头……



治病救人,点亮山村一盏灯


常年在最基层的卫生室生活,工作时间及其不规律,许多突发的意外让人始料不及。2002年10月深夜,邻村的一个农用车载着5个人翻下几十米深山崖,刚刚上床的她听到剧烈的响声,感觉情况不对,马上起床加入到了紧张的救援中。当时正值农网改造,没有电灯,她只好在微弱的煤油灯下为伤者治疗。司机脾脏破裂导致大出血,生命垂危,她在紧急输液处置的同时安排丈夫从几里路以外的地方找来车辆,协助送往野三关医院手术,挽救了伤者的生命。同车的人员受伤不太严重,就安排在自己的床铺上止血清洗缝合,忙了整整一夜。她年仅四岁的孩子因为没有人照料,睡梦中滚下床,在楼板上睡了一夜,因此患上了重感冒,病了一个多星期才好。


在农村当医生,必须要全能才行,内外妇儿、看病拿药、缝合注射、导尿灌肠,门门都要懂一些。在简陋的条件下,为患者解除一些痛苦。申家湾的一个肺癌晚期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肠道功能失调,加上长时间的低烧导致大便无法正常排出,肚子胀痛,坚硬的粪团堵塞在肠道内,连洗肠器都插不进去,最后她只有用手指慢慢的一点点抠出堵塞的粪便,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才减轻患者的痛苦。


“当医生,救治病人第一位的;医者赤子心,一切都应以治病救人为先。”这是韩玉香的人生信条,她无时无刻不在努力践行。


一位村民骑车从坎上翻下摔断了胸椎。患者家庭十分困难,父母早亡,无妻无儿无女,独身一人。摔伤后她及时赶到现场,与当地群众一道把他从里边的荆棘中抬到路上,连夜用自己的车送到野三关医院。因病情危急,她又垫付了1000元钱的急救费用,将患者送到恩施医院接受治疗。当患者高位截瘫回到家后需要导尿、灌肠,后来大面积的褥疮发作,背部、臀部肌肉严重腐烂,发出恶臭。在这人人避而不及的时候,她骑车跑几十公里山路到患者家中,为他清洗褥疮,坚持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无论天气多么恶劣,工作多么繁忙,从未间断,春节期间亦是如此。


“回想起来,恰恰就是那段苦难的时间锻炼了我。白天出诊抓药,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书学习,丰富自己的医疗知识与经历。”磨炼往往最能促进一个人的成长。


在26年的村医生涯中,卫生室在哪里,她的家就在哪里。一条20公里的乡村公路、一辆骑行了10万公里的摩托车、2台电脑,一连串枯燥的数字,是韩玉香日常生活的写照。26年里,她年复一年,始终如一,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着一个村医治病救人的承诺,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始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尽职尽责,踏实做事。



如今,她已年过半百,还仍然被大多数人亲切地叫着“香娃儿医生”,被后生晚辈叫着“香娃儿爹爹”。“这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我希望他们这样叫我一辈子。” 韩玉香微黑的脸上笑容质朴。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总编:王昌哲


主编:龚华  许武才  吴克强

执行编辑:谭志宝 李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