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问题必须摆脱观念束缚、跳出思想牢笼,才能如臂使指

来源: 制药技术沙龙/nicnwi


何为“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即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的做事”是运作与执行,“第一次”是效率和结果,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不难看出,“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能浅显的理解为单一的方法,而是目标、过程、方法、结果的有机结合。任何一项缺失都不能称之为完美的“零缺陷”。


近日拜读了一位质量专家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文章构思奇特,设计精妙。从一个个生动而真实的故事及案例诠释了一次把事情做对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发人深省。


我从事质量管理工作已十二年有余,但读到此书中的内容既兴奋又羞愧。


兴奋之处在于它的质量事故案例与我们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不谋而合,这给我们在工作中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可参考意见。羞愧之处在于,作为质量人,深感以往对于“零缺陷”的理解也还只是粗浅的、不全面的。读了此文,我迫不及待的想与大家分享我的几点感受。



尽力而为是不够的,做任何事情都要全力以赴。我们缺乏的不是一次把事情做好的能力,而是缺乏一次把事情做好的决心与勇气。


有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时期,因为降落伞的质量不过关,很多战士因为跳伞而摔死。面对这种情况,美国陆军四星上将巴顿立刻赶往军工厂质问厂长考文:“你是怎么抓质量的?”考文连忙汇报说:“这些年我们一直狠抓产品质量,降落伞的合格率已经达到了99.9%,已经是世界领先水平了。”


对于巴顿将军来说,这个数据意味着1000个士兵起码一个就会因为跳伞而牺牲。所以他对考文说道:“从今天起,我将不定期来这里,命令你背着新做成的降落伞从天上跳下去。”从那以后,考文生产的降落伞再也没有发生跳伞伤亡事故。


故事中的考文其实是有能力做到100%合格的,但他只按一般标准行事,这样得到的结果当然只有前者99.9%的合格率。当考文的生命与降落伞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合格率提升到了100%。 



意识决定形态,观念改变命运。错误的质量观念会让企业陷入“质量怪圈”。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但是很多时候面临的不是问题有多难解决,而是认知与观念的差异。很多人认为“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认为“零缺陷”是只是一句空话、一句口号。


正如墨菲法则所说:凡事如果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如果我们容忍错误发生,就会导致错误真的发生,而且还会得出“错误真的难以避免”的结论。“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告诉我们错误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坚信第一次就可以把事情做对。


我们日常中的错误,其实绝大多数来源于我们的“差不多”思想。


如果我们的销售人员有“差不多”思想,那他就不会认真去审核合同条款、去核对URS要求、去评价加工能力及交货周期。那么这样造成的结果只有一个:后端的生产交付与售后服务用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人力物力去弥补他的工作疏忽。


如果我们的设计人员有“差不多”思想,那他就不会认真核对BOM,仔细检查图纸设计是否合理、选型是否准确、公差配合是否恰当。这样造成的后果必然是:设计变更频发、零件返工返修或报废重投。


如果加工人员有“差不多”思想,那么零件必然趋于低合格率水平。如果品质人员有“差不多”思想,结果肯定是把关不严,错漏检高发,质量问题不断涌现,工作忙于救火。如果售后人员有“差不多”思想,势必不会认真倾听客户心声,不会努力帮忙客户解决困难,得到的最终结果是客户的不认可与市场的流失。


质量贯穿于从合同的输入到产品的输出及售后服务全过程。


我们所倡导的“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全员的、全面的、全体系的运作模式。质量的提升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部门能够做好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摒弃那些“尺寸偏差一点点没问题”“以往就是这么加工的”“小毛刺没什么大不了”“那是质检部门的事”“抓质量太影响产量”的错误思想观念,树立客户至上、质量第一的理念。



质量改进,疏大于堵。


我的从业经历及所见所闻告诉我,绝大部分的企业都必会遭受“质量劫”。特别是在企业创建初期,因为标准不明确、目标设置不合理、流程体系不健全等,导致问题层出不穷。


楚天也不例外,一些看似“不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居然发生了。大家更多的精力都集中在问题的处理上,以至于忽略了如何去预防问题的发生。


但是,很快我们便发现了这个错误的倾向。唐岳董事长亲自挂帅主导品质工作,并将2019年定义为楚天的质量年。


品质部配合各部门针对以往常发、多发的质量问题成立专案改善团队,提出QC改进课题近50项,部分改进课题已结案并取得突破性成效。


唐岳在8月13日的月度质量改进会议上指出:我们不惧怕问题多,我们需要的是标本兼治的工作模式,需要的是PDCA的循环改进方法,在“救火”的同时学习如何预防“不着火”。这样我们的质量问题将会越改进越少。少则几年,多则十年,我们会发现质量改进会议开不下去了,因为问题被“消灭”了。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是设计出来的,是习惯出来的。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这是5S管理的精髓。时至今日,在5S的基础上已不断变化发展为6S、7S,甚至有的企业有了10S,但我认为其实质依然以“素养”为中心思想。


素养其实就是习惯,只有制定合适的标准、按照标准不折不扣去执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然就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做好这个工作并不容易,需要有强大的恒心与毅力支撑。但唯有持之以恒,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才能造就卓越的质量。


“Made in Germany”是优质产品的代名词。多位去过德国Romaco公司学习的同事分享告诉我们,在Romaco公司,许多工人从学校毕业就职于公司,如今两鬓斑白依然奋斗在工作岗位,一辈子都在同一个公司,做同一个事情。以至于那些在我们看来“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他们却似如臂使指。这才是我们所崇尚的工匠文化,不以岗位论高低,不以年龄论尊卑,看似平凡的岗位照样可以大放异彩。



何为“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即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的做事”是运作与执行,“第一次”是效率和结果,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不难看出,“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能浅显的理解为单一的方法,而是目标、过程、方法、结果的有机结合。任何一项缺失都不能称之为完美的“零缺陷”。


有人说,世界上最困难的莫过两件事:第一是把自己头脑里的东西放到别人的脑袋里去。第二是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掏到自己口袋里面来。前者成功了的是老师,后者成功了的是老板。如果想要改变,首先必须革新观念,破除禁锢于头脑里的陈旧、迂腐的思想束缚,努力践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方法,用实际行动去感染周边的人。真正实现品质的人人参与、人人改进,唯有如此才能在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