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衣服我们一穿就是105年……

来源: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nn1yy1914



人生,就是一场奔跑

医生,始终默默护佑


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市一人没有假期,有的只是对生命的敬畏, 一如往昔、日复一日地坚守。

从1914年到2019年,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从最早的小乐园医院,发展成了如今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百年的岁月流淌中,医者的风骨扎根在每一代医生身上。


105年峥嵘岁月,改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传承。


今年105岁的老职工宋鸿基见证了医院的成长和发展。


传承,传递的是医者大爱,承接的,是一颗颗热忱的医心。

黄宗贵是我院的副院长,上世纪90年代,他还是一名初出茅庐的骨科医生。从当时骨科的老主任身上,他看到了一名医生应有的样子,并“下决心自己也要成为那样的医生”。

我院目前的骨科主任戴海就是黄宗贵带出来的徒弟,至今仍称他为黄老师,而不是“黄院长”。戴海到我院已有24年,他认为前辈们传下来最核心的精神就是“以病人为中心”。


为了让患者能随时找到医生,我院是最早公布医生私人联系方式的医院之一。医生给病人发名片,意味着不管什么时间,哪怕是半夜,病人有需要,都可以找到医生。后来医院把电话印在病床头,包括科室正副主任及主管医生的电话。现在又有了“智慧医院”,病人通过手机就可以与医生交流,尽管形式在不断改变,但核心是不变的。


肩负关乎生死的重任,从来都不是想象中那么光鲜。一代代市一人仍为之坚持,他们传承的,是对生命的敬仰。

对于老南宁来说,于波这个名字应该并不陌生。很多人小时候生病是于波看好的,现在自己有了孩子,还是找他看病。上个月,于波正式退休。这样一位评为“感动邕城的十大好医生”的儿科专家就此隐退,医院和患者都不答应,因此,他被聘为儿科业务顾问,继续留在医院。

于波非常重视年轻医生进修和学习。作为儿科主任,手下的医生都被他先后送到北京儿童医院等先进单位学习、培训。他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医学发展跟得上病人的需要。

作为于波一手带出来的学生,儿科医生梁正觉得在老师身上看到了作为医生非常可贵的一个品质——勤奋。

在近年来儿科“医生荒”的大环境下,我院儿科不但没有流失一名医生,还将儿科服务辐射到更广的范围。

去年1月,梁正被派往琅东分院担任儿科副主任。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坚持恢复了儿科急诊和住院,让附近居民的孩子出现急、重病时能就近处置。仅一年时间,业务量已经超过了本院,解决了琅东片区儿科就诊需求,方便居民就近看病。

儿科的另一位新生代力量梁彩庆则被派往医联体内的三塘镇卫生院,帮助其成为为数不多的有独立儿科的乡镇卫生院,在当地群众急切的就诊需求下,病区迅速扩大,让大批患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专家的诊疗。


一代代市一人将医者风骨传承。并赋予它新的内涵,让医生这个职业在百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增值”,历久弥新。

谢逢春是我院重症医学科的创建人。2002年,他带领一组医生外出学习,回来后于2003年正式组建了重症医学科,见证了一个全新科室的成立和成长,从最初的6张病床,到现在的25张病床,目前已成为全区重点学科、南宁市危重孕产妇的救治中心。

作为“接棒者”,目前的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凤鸣已经将人才培养从院内延续到院外。马山县人民医院加入该院牵头的医联体后,刘凤鸣带领团队在设备、规划、人员技术培训、制度建设等方面,从无到有地帮他们把重症医学科建起来。


医生,

是一个风险与奉献并存的职业。

即便知道,

他们仍旧没有放弃。


有人问他们,从医多年到底会因为什么而感动?

也许是患者为表谢意,送来家乡地里种的花生,

也许是患者理解医生们已经尽了全力,说的一句“谢谢你”,

也许是患者握着他们的手说“医生,我们相信你”。


医者,首先是个人,有感情、有情绪。

他们会倾尽全力与病魔抗争,

因此,他们也更需要人们的尊重、宽容与支持。

一句“感谢”不是这个特殊节日的表演,

希望它是更多人每一天的善念。


祝所有市一人医师节快乐!





编辑制作 | 南宁新闻网

编辑策划 | 党办

责任编辑  | 何胜

监制 | 党委办公室

网址 | www.nn1yy.com

邮箱 | db263628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