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健康长寿:少吃三白,多吃三黑!

来源: 长春恒康中医医院/cchengkang




 

“有健康即有希望,有希望即有一切。”想要健康长寿,平时饮食还得多注意,管住嘴,吃得合适,吃得营养。


对于养生,有一个方法:少吃“三白”,多吃“三黑”。

 


一、少吃“三白”



1
食盐

食盐,被称为“百味之王”,是烹饪中最常用的调味料。很多人在做菜的时候喜欢放很多盐,觉得这样才入味,但摄入过多的话,对人体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长期高盐饮食很容易引起血压增高、血管硬化,并且多余的钠需要从肾脏排出,加大肾脏负担。


限盐建议:健康人通过饮食摄取的最佳盐量,每天吃盐不超过6克。如果已经确诊高血压,每天最好不要超过 3 克



2
白糖

最受人们喜欢的味道就是甜味了,尤其是儿童对于甜食通常是没有抵抗力的。在日常饮食中使用白糖的地方也很多,比如红烧肉、糖醋排骨。但是过多的糖分吃进身体对于健康伤害极大!


人体摄入过多的糖,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成为心血管疾病的潜在诱因。还会扰乱身体的神经系统,导致消化机能下降,引起肝功能障碍。


限糖建议:每天不超过 50 克。


每天摄入添加糖不超过 50 克,最好限制在 25 克以下。建议大家少喝含糖饮料、少吃高糖零食,减少添加糖的摄入。



3
脂肪

平时我们吃的各种肥肉、油炸食品和炒的菜里都有大量的油脂(脂肪),这还不算各种集三高(高油、高糖、高钠)于一身的点心、饼干等食物。


常见的猪油等这些动物脂肪因为其浓郁的香气让人无法自拔。无论是风味和口感,都比植物油要好很多。但是过度食用也会带来一系列危害。


动物脂肪的饱和脂肪酸比例高,并且含有较多的胆固醇,会促使人体升高血脂,加剧血管硬化,带来心脑血管疾病。


所以不可多吃,每天食用油25克~30克的前提下,植物油与动物脂肪的比以10:7为宜。


限脂肪建议:用鱼禽肉代替一部分红肉。鱼类富含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禽类所含脂肪较低,所以建议大家适当选择鱼肉和禽肉,每天鱼、禽、蛋和瘦肉的摄入量限制在 120~200 克。


猪肉等红肉的脂肪含量相对高一些,建议少吃肥肉。


二、多吃“三黑”



1
蘑菇

蘑菇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富含人体必需的赖氨酸等,还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享有“植物肉”之称。而且它又属于低热量食品,可以防止发胖,是一种较好的减肥美容食品。


多吃蘑菇,可以防止过氧化物损害机体,提高身体免疫力。尤其是香菇,所含有的特殊物质会转化成维生素D,它被人体吸收后,可以降血脂、血清胆固醇,预防骨质疏松。



2
木耳

木耳作为一种常见的食物,很多人忽视了它的功效,通常人们认为木耳只是能够用来补血。其实不然,吃木耳对于健康还有很多好处。


木耳是各种荤素食品中含铁量最多的,可以及时为人体补充足够的铁质,所以它是一种天然补血食品。


常吃木耳还可以降低胆固醇含量,对防治冠心病和动脉血管硬化也十分有益。



3
黑米

黑米比普通大米的营养价值更高,长期食用可延年益寿。因此,黑米又叫药米、长寿米,而且它含有各种不同的营养元素,能够有效满足人体每天所需要的营养。


黑米中的钾、镁等矿物质有利于控制血压、减少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以把食用黑米作为膳食调养的一部分。


三、六大长寿食物



1
松子:助排便、润肌肤

松子,在传统御膳中运用广泛,向来被视为有滋补强身功效。松子丰富的油脂成份,不但可以帮助排便,还可以滋润皮肤。


同时,松子是优质的油脂来源,含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可以缓解发炎反应。松子热量较高,平时可撒点在饭菜上,每次一小把。



2
大蒜:消炎又杀菌

大蒜被发现可以降低胆固醇。但生大蒜辣刺激性强,因此胃炎、精髓喉咙痛、痔疮、长青春痘的人群,不宜生吃大蒜。



3
白菜:解热、止咳化痰

在中医看来,白菜可以退烧解热、止咳化痰;现代科学发现,白菜的营养价值高,种类多,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是最热门的抗癌明星。



4
粥:护胃补元气

粥在熬煮过程中,已将食物中的有效成分释放溶解在汤水中,因此很容易被消化吸收,适合胃口不好、身体虚弱的人群。



5
海带:热量低、助消化

热量低且充满胶质、矿物质的海带是很适合现代人的美容健康食品。海带富含可溶性纤维,比一般纤维更容易消化吸收,帮助顺畅排便。


最大的优点是,海带热量低,作为宵夜点心不用担心发胖,很适合爱美的女性。



6
荞麦:降压、助睡眠

荞麦含有强力抗氧化物,可以降血脂、增强血管弹性、防止血液凝结,是很好的护心食物。


此外,其降血压和助眠的效果也很好。荞麦还是很好的大肠清道夫,纤维含量是一般白米的6倍,所以有“净肠草”之称。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


中医健康养生专家的微信号为:cchengkang

回复`2`了解特色科室、专家团队等信息。
回复`3`了解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