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视频1 | 医院纪事之“挑动城市的神经”

来源: 思茅区人民医院/smqrmyy



普洱市思茅区人民医院

医院纪事 l 挑动城市的神经


跟拍记者的自述:

2019.7.15   我们来到普洱市思茅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08:30   开始跟随医生查房

17:00   从医院出来,因医务繁忙未能和神经外科医生取得过多交流


2019.7.16   次日再访,希望能与医生拥有一些接触
16:30   离开手术室,跟拍一整日,疲乏却略有收获

2019.7.17   得知有一台较大手术

09:30   麻醉师开始为手术患者麻醉

10:10   护士和主刀医生开始最后的术前准备

11:00   高医生坐在手术台前,李医生坐在高医生旁边,辅助手术的护士,站在手术台旁边

14:30   高医生坐在手术台前,身躯笔直,眼望显微镜,只有手在不断动作;李医生坐在显微镜另一边,一边辅助手术一边准备器械;护士站在手术台旁,脚踩在一个小台子上,递着各种刀和钳子

16:26   距离我们从手术室出来已经过了两个小时


两个小时以前,手术还未进行到半程,我们人已经傻了,疲乏、脚疼、膝盖疼和严重缺水促使着我们离开。转角我们才发现,罗医生已经在另一间手术室开始了神经外科的第二台手术。


到我们离开为止,没有“擦汗”这样的术语,只有不断重复的“刀”“钳子”“……”和极其稀少的对话,还有一动不动的医生和护士——甚至未曾换过姿势、扭动过身体。

罗晓琦

功能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①来来来,把头抬起来~保持这个姿势,脚叉开放好,诶对对对。隔半小时放下来坐一会儿,不用多久就可以出院啦!


②我们让病人自己说,发病之前的事情你还记得吗?....我们不排除一些情绪、精神压力和内心对事物的感触等这些东西导致的原因


罗医生出现在我们视野里更多的是手术、查房、门诊,早晚查病房罗医生都会叮嘱病人配合做好康复治疗,亲自帮病人做术后康复方面的引导


罗医生和病人的关系更像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而在做手术的时候罗医生却尽显严肃与专注,我们却把这句话记在了心理“更好的了解病人,才能更好的了解病情”



高幸

神经外科博士

①做手术都不紧张的,你们被电视剧里那些误导了,你主刀医生都紧张了那其他人怎么办


②来,刀,圆刀...钳子...线......那天没办法,真是去不了,那天手术做完都凌晨2点多了,下次再约吧。医生的996?没有


如果说罗医生在这一周里让我们看到了手术、查房、门诊,高医生则显得简单了许多。除了查房、门诊等必要时间外,高医生基本都在手术室里度过


挺直的背脊,不断重复的“刀”“钳子”等话语,偶尔的闲谈,进手术室之前和之后完全就是两个人,在两个角色之间自由转换



李良

神经外科硕士

①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②医生也是人,不是神,有时候也会无能为力,只能尽力而为


医学既是一门人学,抽去医学的人文性,就抛弃了医学的本质属性




在这短短的一周时间里,高幸医生更多出现在手术室,不管白天黑夜,仿佛手术已经成为了生活日常,不管大小手术都是手到擒来。


罗晓琦医生早晚查房的时候都会叮嘱病人配合做好康复治疗,亲自帮助病人做一些术后康复方面的引导,为病人及家属讲解怎么做、为什么要做,俨然就是病人的好朋友。


李良医生虽然更像一位得力助手,但我们知道,李良医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水平可是一点不差,而李良医生宛若神经外科的后盾,更多的时间都甘愿为了神经外科负责繁杂事务和资料的处理。


我们在想,这也许就是他们无数次提到过的“精准手术”“卓越康复”“人文医疗”“同心共赢”的理念。


我们看到了一个团队应有的协调和默契

也看到了医生的辛勤


医生有三件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

                                                                             ——希波克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