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中医认为,一年不是有四季,而是有五季。除了一年四季,还多了一个“长夏”。长夏是夏秋两季交替的时间段,涵盖了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这段时间,多雨潮湿,闷热蒸腾,是暑湿交织的季节。那么,这个季节该如何养生呢?
“长夏”时节应该注意什么?
长夏时节,阳气开始闭藏,新陈代谢变慢,人体内的湿气就不容易运化出去。再加上天气炎热,地气上升,人体特别容易感受外界的湿邪,使身体内外湿气交困,此时便会出现湿热困脾的表现。
·虚胖而无力;
·吃不下,睡不香;
·大便黏马桶,或大便不成形;
·舌苔厚腻,有齿痕;
·四肢沉重,易困倦疲乏;
·容易水肿。
健脾祛湿,乐度炎炎长夏
1、饮食规律
《黄帝内经》记载:“五谷为养”,五谷是最养脾胃的,主食一定要吃。
生冷寒凉的东西尽量不吃或少吃,不要暴饮暴食。给脾胃充足的时间,足够的气血能量来消化吸收我们吃进去的东西。
2、调节情绪
忧思伤脾,生气动怒也容易导致肝气不舒。要想养好脾胃,就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发脾气。经常想想别人的好,多存感恩的心,快乐的心,时间长了,心境就改变了。自然会肝气顺畅,脾土安康。
3、食疗方法
夏秋之际可多吃薏米红豆粥。薏米红豆粥具有良好的去湿、健脾功效,尤其是对于中老年因体内湿气引起的肥胖,效果非常好。山药也可以放在薏米红豆粥中同煮。山药有“小人参”之称,是补脾胃的圣品,而且能强肾固精、润肺益气。
大枣也非常适合湿热重的夏末食疗。大枣有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对脾虚的人来说非常合适。此外,橘皮(即陈皮)在养脾方面也很有效,可以在炒菜时加一些新鲜的橘皮。即便不用来炒菜,用干燥的橘皮泡水喝也很好。
中药“茯苓”也具有除湿健脾的功能,在炖菜时也可以适当加入。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热辣辣的姜汁发汗,最适合在淋雨之后驱散身体湿气,预防感冒。
来源:CCTV4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您的健康顾问
健康知识咨询
政策法规咨询
专家在线咨询
心理咨询
预约挂号
戒烟干预
医疗投诉举报
12320
微信:sxws12320
微博:@陕西卫生计生12320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