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今年28岁了,两个月前他开始感觉口干,而且总是很渴,白天憋不住尿,到了晚上又忍不住想上厕所,经常夜起造成了失眠,白天上班也很没有精神。 直到最近他去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医生告诉他其实患上了“中枢性尿崩症”。 人体丘脑下部有一个卵圆形的小体,我们称之为垂体,成人的垂体大小约为1X1.5X0.5厘米,仅仅重0.5~0.6克,外形上可能还没有一颗小葡萄大。 但就是这小小的垂体,可以说是人体内最复杂的内分泌腺,它所产生的激素不仅与身体骨骼和软组织的生长发育有关,而且还可以影响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当垂体或者相邻的部位遭受创伤以后,它所合成、分泌的激素就会受到影响,其中有一种激素叫做抗利尿激素(ADH),抗利尿激素减少正是导致中枢性尿崩症(CDI)的罪魁祸首。 抗利尿激素又名精氨酸加压素(AVP),顾名思义,主要起到浓缩尿液的作用,当人体内合成、分泌或者转运的AVP减少时,肾脏内大量的原尿不能被重吸收到体内,导致尿崩的发生。 因此,CDI属于神经系统垂体的疾病,多由神经垂体损伤所致AVP分泌不足引发,患者常以多饮、多尿、烦渴和持续性低比重尿为主要的临床特征。 CDI的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是约70%以上的患者初诊时并不能得到明确的病因诊断,可能会发生延误治疗。 CDI按照发病原因,可以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所谓的特发性是指下丘脑的神经发生了病变,有的时候也叫先天性CDI。 而继发性CDI是由于后天因素引起的,包括颅内肿瘤、损伤和感染引起的,比如颅咽管瘤、视神经胶质瘤、松果体瘤、颅脑外伤和颅内感染等。 国内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患有CDI的未成年患者中,特发性CDI占60%;继发性CDI占40%,其中鞍区肿瘤引起的CDI占23.6%,头颅外伤占9%,鞍区手术占4.5%,颅内感染占3.4%。 而在成年人组中,特发性CDI占82%,继发性CDI仅占18%,其中鞍区肿瘤引起的CDI占4.9%,头颅外伤占6%,鞍区手术占3.6%,颅内感染占3.6%。 其中,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表现为多尿、多饮和烦渴,特发性CDI体重减轻、乏力和皮肤干燥的临床表现要高于继发性CDI,而继发性CDI头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特发性CDI。 经核磁共振影像学(MRI)检查后,全部特发性CDI患者均可见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部分患者可见垂体柄断裂、垂体信号不均、垂体柄倾斜、鞍区以外脑组织信号异常等表现。 全部特发性CDI患者(60%未成年组+82%成年组)核磁共振图像可见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说明患者垂体后叶分泌的AVP明显减少或消失,因此,针对所有特发性的CDI患者建议临床使用去氨加压素(DDAVP)治疗。 而对于继发性的CDI患者,应该根据其发病原因选择对应的治疗方案,如外伤、鞍区手术所致的CDI者(17%未成年组+13.2成年组%),临床上建议给予DDAVP治疗即可。 但是针对颅内肿瘤者,需要采用外科手术、放疗以解除肿瘤压迫,控制病情进展后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给予DDAVP治疗,好在颅内肿瘤相对在成年组患者中引起CDI比较少(4.8%)。 由此可见,本文开头提到的小王由于没有明显的外伤和肿瘤等致病因素,很可能属于特发性CDI,建议采用DDAVP进行治疗。 参考资料:杨娜,中枢性尿崩症病因构成及临床特点,《现代仪器与医疗》,2018 24(2)101~102孙丽君,成人中枢性尿崩症的诊断及治疗进展,《医药前沿》,2019 9(15),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