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正是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的多发期,济宁市中医院肾病、脾胃病科主任医师王祥生介绍,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秋季养生得当,对于健康过冬有重要意义。但是错误的养生方法不仅不会给身体带来好处,反而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误区一
“春捂秋冻”强体质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但是要因人而异,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肾病、胃病患者不宜“冻”,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
王祥生介绍,夏末秋初时节,气温开始下降,却并不寒冷,这时是“秋冻”的最佳时期,适合耐寒锻炼,增强抗病能力。但是,对于抵抗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儿童,以及本身有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人群应注意气温变化而适当增减衣服,但也不用过早穿的太厚实,适度即可。
误区二
“贴秋膘”好过冬
民间素有“贴秋膘”的说法,其原因是在炎热的夏季,食欲欠佳食量少,能量消耗大,到了秋天,天气凉爽,就希望多吃点“好东西”补身体 。对此,王祥生解释说,日常饮食已经可以保障我们摄入足够的脂肪、蛋白质和营养,贴秋膘一定要因人而异、因人而补。对于体重属于超重肥胖的,肥甘厚腻之品要少吃,要注意减肥控制体重。对于体重偏低的,可在医生指导下或者调理脾胃后适当进补。尤其老年人,患有高血压、胃肠疾病等人群不宜“贴秋膘”。
误区三
秋季进补多多益善
适当进补有益健康,但不可滥补。王祥生称,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中医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虚病有阴虚、阳虚、气虚、气血虚之分,对症进补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尽量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梨等。
误区四
防止秋燥多喝白开水
秋季的气候特点是干燥,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现象。虽然为了健康、减肥、美容等推荐每天多饮水,但是在不口渴的情况下,一次性饮用大量的水,违反生理需求,白天喝点淡盐水,能让体内水分不轻易流失且能维持身体的盐分平衡;而夜晚喝蜂蜜水又可以起到润肺养肺、润肠通便的作用。为了防止“秋燥”,饮食宜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
误区五
大量运动无顾忌
秋天不宜大量运动,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锻炼时以身体有些发热、微微出汗,锻炼后感到轻松舒适为标准。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悠着点,宜选择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等比较轻缓的运动。最好选择一早、一晚进行锻炼。注意运动前要有5至10分钟的暖身运动,运动后也要有数分钟的缓和运动。
误区六
防暑降温长期用空调
夏末初秋,虽然白天天气还比较热,但早晚较凉,长时间用空调,很容易出现腹痛、吐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空调病”。王祥生提醒,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汤,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可有效防治“空调病”;有慢性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及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宜开空调,必开时避免空调直吹或将腹部盖好。
我们相信原创的力量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健康幸福路上
我们愿意陪您一起认真走下去……
健康济宁公众号新媒体内容合作(长按可复制)
Tele:18678730171
来稿请洽:qlwb00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