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评议专区·聚焦第一村医】宫荟萃:第一村医在基层 点点滴滴总关情

来源: 淄博卫生健康/ziboweisheng


聚焦第一村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2017年11月,淄博市卫生健康委在全国首创“第一村医”帮扶机制。在建立“第一村医”长效机制和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开展“人人争做第一村医”的浪潮中,2019年4月26日,我有幸成为了第四批“第一村医”,正式成为这支健康护卫队的一员,并与4月28日正式入村开展工作。

作为第四批“第一村医”,基层的卫生服务工作,对我来讲既有优势、又是挑战。从最初入村时的迷茫不知所措,到后来按计划一点一点的执行并收获认可和信任,才使我最终明白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必须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做。

不经意间,时间在琐碎又平凡的日常工作中悄悄流逝,转眼“第一村医”工作已近4个月。回首这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才发现原来已经收获了那么多。

思想认识显提高

(一)随着“第一村医”工作的持续推进,医疗强基、健康扶贫的成效有目共睹,村民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认可和好评,这一切都使我认识到,“第一村医”这项工作,不是简单的“下乡”“义诊”“走访”,它是在做好事、做实事,是有温度、有情怀的基础医疗卫生工作,是社会惠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的“救死扶伤、护佑健康”。

(二)通过数月的“第一村医”工作,我切实体会到:对于我们这些医院的大夫们而言,做好村医工作的前提就是做好“转换”,这种转换包括工作角色转换、工作场所转换以及工作态度转换。从成为“第一村医”的那天,我们的角色不再是门诊里的“大医生”,而成为了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建设员”、健康帮扶服务“联络员”、群众健康守护“守门员”、健康教育“宣传员”、健康扶贫“勤务员”;我们的工作场所,不再是亮堂的门诊和病房,而是村卫生室、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民居庭院及看护机构等;我们的工作态度,不再是等着靠着,而是化被动为主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秉承“五心”原则:同情心、爱心、耐心、细心和精心去为村民服务。

(三)习近平主席曾说“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我们“第一村医”工作就是做“小事”,把“小事”做好,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踏下心的去工作,把“慎独慎初”武装到自身头脑中,加强自我监督和管理,努力成为一名“专业的第一村医”。

工作开展见实效

自2019年4月28日以来,在派驻村南谢村、覆盖村陈桥村、蒋家村开展工作,参加日常诊疗工作,接诊病人约370余人,宣传卫计政策,为村民上门及巡诊服务查体1500余人次。走访患病贫困人口180余人次,走访失能失智老人140余人次,为他们查体、测血压、测血糖,指导护理、饮食、用药及提供健康生活建议,落实“八个一”,拟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等,并制定了定期随访计划。在各村巡诊宣教,并发放宣传材料共800余份。进行健康科普宣讲70余次,开展医学科普讲座17场次。

(一)  摸底调查定计划

入村后,通过村卫生室乡医、村委等途径,及时摸清派驻村及覆盖村实际人群医疗健康情况,对常驻村民、贫困户、失智失能村民,以及慢性病患者、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等情况进行了解:南谢村基本情况:常住人口625 人,其中60-64岁老年人68 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 101人,高血压 95人,糖尿病36人,贫困人口 7 户12人,严重精神障碍6  人,残疾人18 人,0-6岁儿童33人,育龄妇女151 人,孕妇 7 人。陈桥村基本情况:常住人口1368人,其中60-64岁老年人76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172人,高血压112人,糖尿病42人,贫困人口11户25人,严重精神障碍11 人,残疾人32人,0-6岁儿童102 人,育龄妇女 260人,孕妇3 人。蒋家村基本情况:常住人口423人,其中60-64岁老年人22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60人,高血压39人,糖尿病13人,贫困人口9户19人,严重精神障碍 3人,残疾人7人,0-6岁儿童25 人,育龄妇女78人。了解基本情况后,确定了工作目标,梳理好工作思路,制定了初期工作计划和步骤。

(二)日常巡诊送健康

日常入村后,发现每日来卫生室就诊的村民并不是很多,为了能更多的让村民们认识第一村医,方便村民查体和健康咨询,我开始每日入村巡诊,在村内几个村民稍多的点开展“流动诊室”,通过坚持入村、耐心查体和宣教,来咨询查体的村民也越来越多了,无形中他们成了我们的“义务考勤员”,几位村民说:“宫大夫,你要不来,俺还怪想你的”。

目前,但凡我经手过的存在“小问题”(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等)的村民,都已经进入到了治疗的正轨,通过日常的随访记录(随身带备忘小笔记),多数村民的血压或血糖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而且通过日常的健康宣教,他们对疾病的态度从不以为然,转变为深以为然,明白了“自己才是自己健康的主导者”。从接受道听途说、口口相传的那些所谓“医疗知识”,到接受“第一村医”的科普知识,并主动积极纠正自己的不良健康认知……村民的这些观念上的变化,让我感到由衷的欣慰。作为一名医生,这也是最让我感到“价值感”倍增的事情,也是坚持工作的最大意义所在。

(三)点滴做起助扶贫

在每日巡诊之后,村里在外面的人少的时候,我会选择入户贫困户、残疾户及失能失智老人,为他们查体、做治疗和护理指导等。通过走访,感受到这些人群往往有着一言难尽的困难,尽管我的走访有时候显得微不足道,但是正如习主席所言“多积尺寸之功”,从小事小节、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我想“第一村医”工作的意义并不是“立效”,而是在日积月累的平凡工作中使村民受益、让他们看到希望。

在走访贫困户过程中,发放便民联系卡(第一村医名片)、惠民医疗卡和扶贫明白纸,并给贫困村民讲解健康扶贫惠民政策。

(四)健康宣教送知识

通过“第一村医”工作的进行,我感觉到健康宣教不在形式、不在气场,要重视随时随地、形成宣教习惯。通过每日巡诊和入户,在给村民查体过程中、聊天过程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身边生动的实例,让他们识疾病懂预防,把健康医学知识带给他们,天天讲、反复讲,我坚信他们总会记得并受益。

除了口头宣讲,我还定期在村卫生室、村委及卫生院进行科普讲座,宣传常见病、慢性病等的防控,提高村民疾病预防、保健意识,共进行此类宣讲12场次;同时参加了“健康周村大讲堂”走进社区健康宣讲3次,“第一村医”一月一课3场。

(五)帮扶乡医助强基

日常走访及巡诊之余,我在村卫生室及卫生院坐诊时,耐心、仔细的为前来就诊的患者诊疗,帮助乡医解决疑难病症,对于非本专业的复杂问题,咨询派驻单位相关科室,必要时给予转诊,共转诊患者7人,目的就是尽可能的为村民解决就医困难,努力实现居民“小病不出村”的目标,并充分发挥好“第一村医”与上级医院的桥梁纽带作用。

配合协助卫生院特殊家庭查体、重精病人查体、党员查体及目前每日的老年人查体;并定期于卫生院坐诊查房,提升卫生院专科医疗水平。

(六)“人人争当第一村医”,联合义诊得赞誉

参加淄博市“清凉夏日,健康共享”大型义诊活动1次。周村区“家庭医生签约”宣传义诊1次。参加经开区卫生院孕产妇碘缺乏病活动1次。参加周村区“人人争做第一村医”失能失智老人大走访活动3次。周村区“上医行”助力“第一村医”巡诊义诊4次。参加“庆八一”健康义诊送到家,即“八一建军节走访老兵”活动1次。参加周村区“人人争做第一村医”“党员双报道”健康义诊医疗夜市1次,并给到场群众进行了科普讲座。

通过义诊,进一步方便村民,拉近了与村民们的距离,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和认可,搭建了医务人员与百姓的沟通平台,真正做到了“人人争当第一村医”,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进程。

(七)“第一村医健康讲堂”进社区,惠民科普得民心

为落实“第一村医”强基层带薄弱、健康素养促进、医疗服务为民的要求,进一步发挥“第一村医”在基层医疗科普中的优势和作用,周村区把“人人争做第一村医”活动的优秀代表和“第一村医”纳入科普队伍中来。作为第四批第一村医,我也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7月25日、26日,“第一村医”走近周村区建国社区、经开区南谢村,为社区居民带去了“听得懂、用得上”的医学科普讲座,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是一名来自周村区人民医院科班出身的医生,我曾经坐在舒适的门诊、病房为患者看病检查诊治。我从没有想过,会以“第一村医”的身份,如此近距离走近百姓,走到最基层的群众中去。在穿上这身“蓝马甲”之前,我也从未想过,百姓“就医的渴望”是如此强烈,对于我们,是如此尊敬,如此渴盼。村民们那一份份淳朴的信任和情谊,每天都在心里暖暖流淌,让我感受以前从不曾体验过的感动和充实。

我是一名医生,同时更是一名党员。虽然我做的事情平凡平常而又琐碎,然而我也深知,就是这琐碎平常的一点一滴,却代表了党和政府对人民健康的牵挂和关爱。我很庆幸,在自己的行医生涯中,有了这样一份特殊的体验,让这份神圣的职业比以往更加有温度和份量。

第一村医在基层,点点滴滴总关情。我愿意和我的同仁们,为了更广大百姓的健康福祉,殚精竭虑,砥砺前行,勇于担当,不辱使命,为基层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供稿:周村区人民医院

编辑:赵凯

校稿:侯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