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生物深陷医院收购“罗生门”;诺奖得主被指中国捞钱...

来源: 医药魔方/yiyaomofang

“人造肌肉“纤维,听说单根纤维可以承受约自身重量650 倍的载荷。目前生产的人造肌肉纤维大概成本是每米6 美分。大家不妨预测一下它在医药学领域将有哪些应用呢?有人的地方就有圈,有圈的地方就有八卦。一起聊聊本周医药圈的各种八卦~

这是【魔方高调周报】陪你八卦的第79个周末


1

海王生物深陷医院收购“罗生门”


8月份对于海王生物来讲,将是十分麻烦的一个月。在湖北江汉油田总医院的二次改制中,海王生物旗下的孝感海王银河投资有限公司击败包括华润医疗、新里程医院集团等在内的多路社会资本,最终胜出。然而,孝感海王的中标随即遭到当事医院的坚决抵制,江汉油田总医院院长雷正秀公开发文抗议,质疑海王生物实力,称遴选会存在暗箱操作。
 
经过半个月的发酵,海王生物发布公告否认收购,武汉协和医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否认合作和托管,让事件陷入收购“罗生门”。


 网友评论 

@人海:这两年好多药企都要收购公立医院,有几个成功的结果啊?

@史立臣:公立医院改制成为民营医院后,很多优质的医疗资源因为编制的取消而很难招聘过来,没有建立好科室的资源也就导致医院逐步走向颓势。对双方都不好。

@奔跑70迈:药品销售管理与医院的经营就不是一个概念,想靠着这样好卖药怎么可能成功啊。


2

我国学者建议法律明确禁止人胚胎基因编辑


8 月 22 日 ~ 26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将三审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2018 年 11 月,“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临床试验伦理与安全问题探讨。草案在二审稿基础上增加规定,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的人体基因科研活动不得损害公共利益。针对草案二审稿中关于人体基因科研的规定,不少委员提出,相关科研的规定在表述上应更加严格。


有委员表示:“编辑(人)生殖细胞在很多国家其实是属于犯罪行为,目前我国的人格权编草案二审稿里对此没有表示明确的态度,行政处罚上也比较模糊,我认为应该在法条中明确禁止。”


 网友评论 

@X甜心战警:以后法律也得紧跟着科学走,就不会有基因编辑婴儿这种荒唐事儿了。

@大熊猫123:那是不是证明从事基因研究的部分所谓学者,已经在侵犯公共利益。


3

恒瑞PD1联合化疗一线治疗NSCLC,显著延长PFS


8月22日,WCLC2019大会摘要公布了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卡铂+培美曲塞)一线治疗晚期/转移性EGFR-/ALK-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III期研究(NCT03134872)的中期分析积极数据。结果显示,在中位随访时间为11.9个月,卡瑞利珠单抗+化疗组(n=205)的中位PFS较单独使用化疗组(n=207)显著延长(11.3 vs 8.3个月),到达主要终点。


 网友评论 


@一方为零:K药还不赶紧降价?


@郑迪:遭遇了史上最强化疗组,赢得很艰难!既往同类研究化疗组PFS在5个月左右。


@喵婉:恒瑞医药股,谁买谁知道!


4

阿斯利康PDL1+CTLA4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失败


8月21日,阿斯利康宣布了III期NEPTUNE研究的总生存期(OS)数据,Imfinzi (PD-L1单抗) +tremelimumab(CTLA4单抗)一线治疗IV期NSCLC相比含铂标准化疗未能改善患者OS,未能到达主要终点。BMS的PD1+CTLA4用更宽松的条件TMB ≥ 10 mut/Mb取得了成功,而默沙东的K药,直接用PDL1 ≥ 1%筛选患者,战胜了化疗。总得来看还是K药更胜一筹。


 网友评论 

@小猫爬上山:这是不是意味着国内企业有机会啊,百济冲鸭!

@路人丙:PD-1和CTLA4是两个关键的免疫应答检查点,阻断两个靶点的单方药物都在晚期实体瘤显示长期深度应答,按照现在技术找到敏感人群难度极大,不妨放弃CTLA4抗体寻找其他的组合。


5

信达引进礼来新型糖尿病药物OXM3


8月22日,信达宣布与礼来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一款胃泌酸调节素创新化合物(OXM3)在中国的开发和商业化。OXM3是一款处于临床开发中期阶段的潜在同类最优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胰高血糖素受体双重激动剂。在早期临床试验中,OXM3胃泌酸调节素分子已显示出有效的控制血糖及减轻受试者体重方面的作用,体现了其在治疗糖尿病、肥胖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方面的潜在疗效。


 网友评论 

@黄岩山:礼来这个OXM3降糖又降脂,AZ,诺和诺德都有同类产品。tirzepatide是不可能卖的。OMX3与tirzepatide平行开发的,目前.tirzepatide效果好,OMX3被礼来扔进垃圾桶里了。现在授权给信达,废物利用罢了。 

@宋财童子:诺和诺德闷声发大财,未来糖尿病领域主要还是看礼来和诺和诺德两家了。


6

诺奖得主“双面胶”:在本国科研,来中国捞钱?


在中国,科学性的诺贝尔奖属于稀缺资源,诺奖得主来中国,犹如明星艺人登台闪光灯齐聚。不少诺奖得主仿佛“双面胶”,在本国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但来中国后摇身一变,横跨科学与商业,成为中国科技产业的意见领袖、公司的科学顾问,甚至是公司老板。
 
近年,一些诺奖得主会受一些教育培训机构邀请,往往通过在山东大学、海尔集团等建立工作站以及在大大小小的论坛演讲来捞金。诺奖得主寻求短期的个人利益,背后其实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利益链条。有人质疑称这很可能让诺奖得主沦为教育中介的工具。


 网友评论 

@Moonlight:又是山东大学_(•̀ω•́ 」∠)_

@enginerr:精英效应,每年都有地方政府宣传考上清华北大的本科应届生,人家诺奖得主能实打实的给成果,既然有钱投资清华北大,何必在乎诺奖得主的双面。

@张军:在中国这种现象太普遍了。年轻的科学家得不到资助,一些成名的院士和国外的诺贝尔奖得主不断获得各种资源,即使是虚名也好,实利更多,但真正对中国科研做出贡献的微乎其微。

@胡梅:怎么说呢,明星就可以代言各种东西,为什么诺奖级别的科学家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