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农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
——《天工开物》· 开篇
约19万年前,智人出现的时候,一直只能靠狩猎动物和采集野果、植物为生。狩猎与采集使得人的食物来源及其不稳定,这样的食物获取方式,使得人口存活率以及密度都很低。
1995年在中国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里,发现了四粒黄色的稻谷,根据碳十四元素测定年代为公元前一万年前,据知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谷。在长江下游河姆渡也曾出土有约7000年前的稻种残留物;可见中国栽种水稻的历史也是相当悠久的。
稻米化石
明清时期,随着大量移民又中原涌入贵州,这不仅直接改变了贵州原本较为落后的耕作方式,而且在低海拔的沿河地区促进了粘稻种植的发展。
《水稻种植》钢板画--1843年·奥罗姆
在贵州省的三都、荔波等水族聚居地,水族群众在收割稻谷前,依据水书择日采新米,蒸糯米,敬稻神,过起了当地独有的节日—“卯节”,目的是祈求来年自家种植的糯米再丰收。卯节,水语称“借卯”,意为吃卯。 水历十月,水书称为“绿色生命最旺盛的时节”,辛卯日被称为“最顺遂的日子”,是过节的上吉日。水族人认为,过节逢辛卯就预示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与此相反,丁卯日被视为凶日,是过节的忌日。
“卯节”还有个别称,“东方情人节”。新年初一的卯日盛行着赶卯坡青年男女唱对歌的习俗。卯坡是经过多年遗俗选定下来的,专让青年男女以唱对歌的形式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场所。这项活动只有未婚青年男女才可参加对歌。在活动现场嬉闹声吆喝声中,男女青年们由歌声中各自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在尚未引进新的耕种技术前,大部分水族地区主要以糯米为主食,后因产量低,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才改种粘稻,以粘米为主粮。关于糯米饭的吃法,古籍中记有:“食糯稻,春甚白,炊熟必成团,冷食,佐食惟野蔬,无匕箸,皆以手掬”(《古州厅志》)。
水族人爱吃糯米,也会用糯米加工出多种食品,如糯油糯饭、三角粽、枕头粽、黄花糯饭和米花,还有糯米酿制的糯米酒等等。这些食物不仅是水族人节日里的主食,更是走亲访友时必备的馈赠礼品。
对于水族人来说,油糯饭是每天下地干活,设宴招待的必需品。做法是先将肥肉爆炒出油,炒香后放入瘦肉、腊肉、香菇、胡萝卜、白萝卜翻炒,待断生后抄入容器待用。备干净锅一口,不放油,直接放入糯米,转文火不断翻炒,至糯米呈金黄色时倒入之前炒好的配菜,加水,加盖将糯米焖熟,一道色香味俱全做法简单的油糯饭就做好了。虽说做法简单,承载的,却是水族最古老的民族记忆与生活习惯,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一粒粒金黄色的稻谷上。
-文章仅用于分享,不作商业用途。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