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这些养生误区,你中招了吗?

来源: 河北卫生计生/hebwsjs

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秋季养生得当,对于健康过冬有重要意义。但是错误的养生方法不仅不会给身体带来好处,反而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小编提醒大家立秋后要注意以下养生误区。


01

春捂秋冻”强体质

夏末秋初时节,气温开始下降,却并不寒冷,这时是"秋冻"的最佳时期,适合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使机体自然过渡到冬天,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但是,“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但是要因人而异,抵抗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儿童,以及本身有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人群,由于自身调节能力相对较差,遇冷抵抗能力下降、御寒能力较弱,身体很快会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容易诱发宿疾。因此,这些人群应注意气温变化而适当增减衣服,但也不用过早穿的太厚实,适度即可。


02

“贴秋膘”好过冬

民间素有“贴秋膘”的说法,其原因是在炎热的夏季,食欲欠佳食量少,能量消耗大,到了秋天,天气凉爽,就希望多吃点“好东西”补身体 。对此,王祥生解释说,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不同于古人,日常饮食已经可以保障我们摄入足够的脂肪、蛋白质和营养。贴秋膘一定要因人而异、因人而补。体重偏低的,可在医生指导下或者调理脾胃后适当进补体重属于超重肥胖的,肥甘厚腻之品要少吃,不仅不能“贴秋膘”,反倒要注意减肥控制体重,还有老年人、患有高血压、胃肠疾病等人群不宜“贴秋膘”,如果确有气血亏虚的现象,也应该以五谷为主、五畜为辅,慢慢调理,从而达到体内健康态。


03

秋季要多吃补药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适当进补强身健体,但进补不可乱补,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应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有阴虚、阳虚、气虚、气血虚之分,对症进补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尽量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龟肉、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梨等,可与中药配伍制成药膳,采取平补、慢补的方式,则功效更佳。


04

防止秋燥过多饮用白开水

秋季的气候特点是干燥,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现象。对付“秋燥”的最简单也是最重要手段就是“喝水”。但是违反生理需求,在不口渴的情况下,一次性饮用大量的水,大量的白水会冲淡胃液,打乱体内的电解质平衡,就会造成反效果


05

大量运动无顾忌

有些人觉得运动量大,身体才能练好,其实不然。秋天人体的精气都处于收敛内养阶段,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不宜大量运动,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锻炼时以身体有些发热、微微出汗,锻炼后感到轻松舒适为标准。应该避免运动量过大、活动过于剧烈,尤其是中老年人。相同的环境,相同的运动强度,中老年人的承受能力要低于年轻人。受伤、心脑血管意外等发生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年轻人。所以体力消耗过大的运动项目不适合中老年人,宜选择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等比较轻缓的运动。最好选择一早、一晚进行锻炼。注意运动前要有5至10分钟的暖身运动,运动后也要有数分钟的缓和运动。


06

防暑降温长期用空调

秋天早晚天气偏凉,长时间用空调,很容易出现腹痛、吐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空调病”。所以,空调开放时间不要过长,夜里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这样,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汤,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可有效防治“空调病”。


来源:南京卫生12320

编辑:康小北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热文推荐

身体出现这些迹象代表免疫力下降了,一定要小心!

大蒜这样吃最好,加一物还能治病!

身上这9种“怪味”是潜在健康隐患的反映,快看看你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