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季之长夏养脾

来源: 云梦中医院/hbymzyy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季节分为五季,分别对应五脏为春、夏、长夏、秋、冬,区别于气候中的四季。


何为“长夏”?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对于“长夏”有两种解释。


其一:每季最后十八天由长夏主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这一种解释强调了脾土“后天之本”的地位,即:四脏四时皆有脾养。脾脏通过运化水谷精微、升清等作用濡养其它四脏,同时形成卫气及营气,防止外邪六淫侵入人体。


其二:长夏特指农历六月。


《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王冰注云:“四时之中,加之长夏,故谓得五行五时之胜也。”“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干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


古人以五脏配五时,以六月即年中配脾土,也强调了脾脏在中央“以灌四傍”的重要地位。


以上两种解释并无对错之分,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脾脏的重要性。


在长夏季节,天气湿热,而脾喜燥恶润,却常因湿气困之,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膑胀”,所以长夏季节易多发消化系统方面疾病,例如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急性胃炎、中暑等。


这个时候应该注意饮食,忌肥甘厚味及生冷、变质的食物,同时可以多吃一些利湿健脾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茯苓、山药等防止湿气困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