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药故事|让民族制药工业品牌熠熠生辉

来源: 华北制药/ncpc_hyjtdy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
青霉素对于大家来说,可能是战争时期用金条换取救命药的镜头,也可能是幼年皮试的疼痛记忆。但是对于中国来说,青霉素是百姓的安康,是我们国家工业化制药生产的起步。

华北制药是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1953年筹建,1958年建成投产。一甲子蹉跎岁月,华北制药传承红色基因,用质量铸就品牌基石,用创新打造品牌内涵,用责任扛起品牌未来!华北制药“一切为了人类健康”初心和使命在时光流转中代代传承。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责任

那是在1954年,轻工业部到复旦大学为华北制药厂挑选优秀毕业生,22岁的陶静之有幸入选。此后,她边学俄语边在上海第三制药厂实习。1956年,她突然接到调令,要到石家庄参加华北制药厂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并把从苏联进口的菌种从上海带到石家庄。
当时,购买“进口菌种”需要支付昂贵的外汇,而且生产单位极不稳定,这种明显的“水土不服”让陶静之萌生了“我们要自己搞选种”的想法,虽然苏联专家一再否定,但在厂领导和大多数同志的支持下,她义无反顾地开始着手菌种选育工作。
选择、培养、接种、扩大,这样一个过程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有的菌株淘汰,有的菌株晋级,一次次的失败从未磨灭她的信心。终于在1958年12月,中国第一株青霉素新菌种诞生了,用于生产后,发酵单位提高了34.6%,这一消息立刻震动全国。陶静之凭着自己的知识、坚持和信心,结束了中国菌种依赖进口的历史,同事们尊称她为“菌种皇后”。
后来,她与菌种组又相继选育出了10个高产低耗的新菌种,并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全国20多个省市的药厂,开创了中国抗生素工业化生产的新纪元。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青霉素早已不再像从前那样举足轻重,近乎走到了被淘汰的边缘。但是对于华药这个具有红色基因的国企而言,青霉素依然是有“温度”的产品。因为,在偏远的山区,在病毒肆虐,疟疾横行的非洲,青霉素依然是百姓生命与健康的“守护神”。
为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华药苦炼内功,以几近严苛的质量标准,捍卫着品牌的尊严,尤其是下游绿色酶法工艺的应用,实现了青霉素系列产品的绿色生产。由于质优价廉、安全有效、绿色环保,近两年来,华药青类产品出口量仍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产品主要销往亚非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并且被当地民众视为神圣而宝贵的救命药。这一切,让华药“人类健康至上 质量永远第一”的执著追求更具意义和价值。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创新

“一切为了人类健康”是华北制药的企业使命,60年砥砺奋进中,华北制药始终初心不改。抗生素起家,但不故步自封,在为人类健康服务中丰富着品牌内涵。
华药中央研究院副院长王志明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去广西山区调研,在一个疫苗接种门诊,看到了爷孙俩同时被狗咬伤,大夫说两人都要注射球蛋白,费用大约2000元。老爷子听后决然地说,“给我孙子打吧,我不用了,听天由命吧!”那种无奈的眼神,那种因用不起药而做出的生死抉择,让王志明再一次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研发生产更多价格亲民的生物药,成为他在生物药领域劈荆斩棘、执着前行的动力。
而今,华北制药国家一类新药基因重组抗狂犬病毒抗体已经进入 III 期临床试验;被业内专家称为生物药研发金字塔塔尖的重组人血白蛋白项目,获得国际专利1项,申报国内专利近20项;蜂毒产品成功上市;无汞乙肝疫苗销售突破7亿元……在生物制药领域,华北制药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华药人用为国制药的责任担当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让中国挺起了民族制药工业品牌的脊梁。在全国医药行业内率先被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华北”牌,品牌价值已经达到235.94亿元。岁月更迭,初心不变。“华北”牌经过几代华药人的匠心打造、全力呵护,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本期图片 周克禹   视频、编辑  常青】


华北制药品质文化核心理念

企业宗旨      人类健康至上  质量永远第一

企业使命      一切为了人类健康

企业愿景      打造国内领先、 国际一流的

                      医药健康产业集团,设美丽

                      新华药

核心价值观  责任引领  品质卓越  和谐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