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诊断标准
按北京医科大学孟昭享教授制定的诊断标准:(1)有1次以上急性关节炎发作;(2)炎症在1d之内达到高峰;(3)单关节炎发作;(4)关节充血肿胀;(5)第1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6)单侧第1跖趾关节肿痛发作;(7)累及单侧跗骨关节;(8)可疑痛风石;(9)血清尿酸水平升高;(10)不对称的一个关节肿痛;(11)X线示骨皮质下囊性变不伴骨浸润;(12)关节炎症发作期间,关节液细菌培养阴性。具有以上12项中6项以上者可确诊,或具有以下3项者亦可确诊:(1)典型单关节炎随之有1个无症状间歇期;(2)给予秋水仙碱治疗后,滑膜炎可迅速缓解,有特殊治疗效果;(3)高尿酸血症 。
1.2 中医辨证
属湿热夹瘀痹阻证。主证: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急性发病,昼轻夜重,患处如刀割样疼痛,伴发热、口苦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溏泄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1.3 一般资料
31例均系男性,且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辨证标准,均为门诊病人。年龄31 ~ 65岁,平均37岁;病程1~5年;其中单纯跖趾关节红肿热痛者14例;2个关节以上发病者10例;踝关节5例;膝关节2例。
采用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关节腔内注射方法。选座位或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局麻下行关节腔穿刺术,取常规关节穿刺点或病变关节肿痛敏感处,证实穿入关节腔后回抽有积液者先抽净积液。首次注射正清风痛宁及2%利多卡因(安阳九州药业生产)各1 ml,拔针后无菌棉纤压迫2~3min,并轻柔地活动关节,使药液在关节腔内均匀扩散。第2次注射正清风痛宁2 ml、利多卡因1 ml,隔日1次,5次为1疗程。于注射后第2d服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每次120 mg,每日3次。
本组31例中,注射第1次后,急性关节炎症状明显缓解者28例,占90.3%;1个疗程结束后,按《中药新药治疗痹证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的疗效标准,结果临床治愈19例,占61.3%;显效7例,占22.6%;有效3例,占9.7%;无效2例,占6.5%;总有效率为93.6%。
《张氏医通•痛风》提出痛风病名。现代医家路志正等认为痛风多为浊毒瘀滞所致;而朱良春先生认为此病近于痹证中的风湿热痹,但此病又有其特殊性,即其本在脾肾,脾虚则运化无权,升降失调,肾虚则气化失常,清浊不分;其标在筋骨关节,缘于瘀浊湿痰结聚流注,气血痹阻。诸多医家认为痛风的病机为湿热痰浊痹阻经络,属湿热痹证范畴。笔者认为,本病与一般湿热痹证不同,其发病与外感关系较少,多与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脏气日衰有关,其重要诱因是饮食不节,导致脾之清浊代谢紊乱,升降失司,水谷不化,湿热浊毒随之而生,滞留血中,终致瘀结为患。
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尽快终止急性关节炎发作;防止关节炎复发;纠正高尿酸血症;防止尿酸肾结石形成。西药常以秋水仙碱,控制急性关节炎的发作,但副 作用大,而不能久用;用促进尿酸排出的丙磺舒和抑制尿酸生成的别嘌醇等治疗,亦有明显的副作用,且疗效不确切,而用非甾类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的效果,但疗程长,见效缓慢。
正清风痛宁是从中药青风藤中提取的含盐酸青藤碱的纯中药制剂,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又有以抑制为主的免疫调节作用,能纠正纤溶障碍,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流变性质,改善微循环及抗氧化等;且有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之功。故选用正清风痛宁对痛风性关节炎主要病理环节有较强的针对性阻断作用,且无任何毒副作用,尤以针片联用,其疗效更佳。对于疗效的稳定与否,应掌握好适应症,关节腔的穿刺点、用药的途径、剂量,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来源:甘文,袁艳辉,正清风痛宁针片联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31例,中医药导报,第13卷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