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生病季?为何孩子一上学就生病?真相在这里!

来源: 香雪制药/XPHCN-Xiangxue
开学季即将到来
家长们都感叹:孩子终于开学啦
但面对开学季=生病季这个问题
准备迎接开学的家长们不禁瑟瑟发抖
进入夏秋交换季节
新一轮的病毒高发季已到来


据往年开学季的状况
一开学,家长群里的吐槽声不断

“我家娃又发烧了.......
昨天大宝感冒,今天小宝也不小心感染上了
难受啊,我家孩子睡觉都咳个不停,严重影响睡眠

有些家长就有疑问了
为什么在上学前
我家孩子的体质挺好的
很少生病

但自从进了幼儿园
三天两头的生病
真是逼疯了老母亲


其实,在幼托机构里
无处不在的病菌
加上小朋友之间接触太多
多种病毒轮番攻击
很容易就中招了

//
孩子上学就生病,怪谁?
//

有相关数据表明,幼托机构因病缺勤率高达80%,而且,经常是一人感冒,全家撂倒。一年下来,几乎所有常见病都得了个遍:流感、手足口病、疱疹性咽颊炎、红眼病等等。

在上幼托机构前,孩子的活动范围比较小、接触环境相对比较简单,家里有人生病,就会被隔离。但在幼托机构里,几十个小朋友一起玩耍、活动,小朋友又分别接触过不同的人,病原体增多,病毒随意肆虐,感染的风险会大大提高。


说到这里,很多家长就疑惑了,风险这么大,那这幼托机构还要不要上了。其实,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开始接触各类病毒,并产生各种抗体,刺激免疫细胞活化,有利于孩子建立自身的防御系统


但如果一直严密保护,反而不利于正常免疫系统的建立。从长远来看,这对健康是不利的。

//
如何让孩子少生病?
//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洗手

手是传播病菌的重要媒介,每个人手上大约有100多种病菌,所以保持手部的卫生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病菌的传播。但只知道洗手还不行,还得会洗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内) 


第二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外)


第三步: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夹)


第四步: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弓)


第五步:一手握另一手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大)


第六步:一手手指并拢,指尖在另一掌心中搓揉,交换进行(立)

•必要时交换揉搓手腕部 (腕)


2、保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有些孩子挑食偏食,饮食结构不均衡,容易引起贫血和一些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或者睡眠不足,都会影响身体的抵抗力,容易反复感冒或感染传染病。


3、多喝温水


感冒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通过口鼻进入身体,而口腔、鼻腔粘膜保持湿润能很大程度防止感冒病毒的入侵。所以要教会孩子适当多喝水,不要等到口干舌燥才喝水。


4、保持家庭、学校的环境清洁


要定期清洁家庭、幼儿园等,经常清洗孩子的玩具,保持开窗通风,可以再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中病菌的滋生。


//
孩子感冒了要不要隔离?
//


因感染源、临床症状和威胁不同,医学界将感冒分为两大类: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其中,普通感冒主要是鼻病毒引起,这类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美国一项15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普通感冒传染性约为40%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较为凶猛,需要密切监测且每月统计报告的传染病。它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人类历史上曾爆发多次大规模流感,这几年出现的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也属此列。


//
如何识别普通感冒和流感?
//


很多人以为,流感的症状只是比普通感冒更严重一些。其实,我们更需要担心和引起重视的,是流感可能造成的并发症,无论是哪一种并发症,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关于流感的几个疑问:


•普通感冒和流感不是一回事,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肺炎、心肌炎)的是流感


•咳嗽不代表严重、会传染,咳嗽有助于排痰,咳嗽不能单纯止咳,需要同步化痰。


患上流感,需要隔离,至于什么时候能上学,要看医嘱。


发烧时长以及有无其他伴随症状,是就医的主要衡量指标。


//
在家观察还是积极就医?
//


感冒去不去医院就诊的标准是什么,相信很多家长心中还是有挺多问号的。


如果只有发烧单一表现,可以在家观察48小时。如果体温持续不退,需尽快就诊。


如果发烧时出现了其他症状,例如猛咳、感觉肺都要咳出来、或呕吐、拉肚子,甚至抽搐等严重的表现,需尽快就诊。


如果孩子已病怏怏一阵子(如咳嗽、流涕),突然发烧了,需要尽快就诊。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一时体温的高低没有直接关系。孩子发热有比较明显的特征:下午、晚上高,早晨、上午低。很可能白天是低烧,晚上就高烧了。所以,发烧后,要持续观察,会不会越烧越高。




1、如何治愈久咳,听听专家怎么说  
2、SmartHK2019论坛 :「香雪·智慧中医 全球共享」的践行之道
3、注意!小小喉咙痛引发大抢救,这种嗓子痛千万别大意!

本文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声明:本文仅供参考学习,若来源标注出错或侵犯到您的权利,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点这里,让生活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