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看,出汗多等于排毒多的说法不成立
来源: 医药小百科/shexingxing_cn
“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时下,这句话在健康养生领域非常流行。
出汗是人体的一种生理现象,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中医典籍认为,汗为津液所化,而津血同源,且津液为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血汗同源”之说。汗液的形成与排泄是气血运行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气血运行与心肺作用有关,所以汗液应与心肺两脏的功能有关。汗出得太多或许会伤及心阴,导致人白天无精打采、乏力、心慌等。因此,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出汗多等于排毒多的说法不成立。西医也不认同出汗等于排毒。汗液中98%~99%的成分是水和电解质(包括钠、钾、氯、镁、钙、磷等矿物质),只有1%~2%是尿素和无机盐等代谢废物。所以汗水的排毒作用,实际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运动和汗蒸都要适量,过量出汗会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健康有害。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出汗过多,可能暗示着机体存在某种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怕热多汗是“甲亢”的典型症状之一,可伴有头发干枯、脱发、指甲变脆、消瘦等。如果经常在冬天或空调房里大汗淋漓,需要及时检查甲状腺功能。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合并植物神经病变时,会出现出汗量增多的现象,主要集中在上半身(头和背部等),可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脚颤抖的表现。
嗜铬细胞瘤:大汗淋漓是嗜铬细胞瘤的常见症状,偶尔也会持续出汗。
位于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间凹陷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虎口”,按揉合谷穴对止手汗效果明显。“合谷”意指大肠经气血汇聚于此,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
现代研究表明,按揉合谷穴可达到使汗腺收缩的效果。操作时用一手的大拇指来用力按揉对侧手的合谷穴即可,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
位于小腿内踝和跟腱之间向上2指宽处。宜用大拇指腹轻轻揉按,以略有酸胀感为宜。“复溜”一词中,“复”是反复,“溜”是悄悄地散失,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蒸发上行。按揉复溜穴的止汗功效在于刺激它能使水分代谢正常。
合谷穴和复溜穴是止汗的“最佳搭档”。合谷穴要重点揉,复溜穴要轻揉。出汗过多时,可先按揉合谷2分钟,以感觉明显酸痛为度,再轻揉复溜2分钟。
位于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按摩它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按足三里对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能提高机体防病的能力。按揉足三里对常年身体虚弱、汗出过多的患者更为适宜。按揉时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先垂直向下按压,边按边揉,以产生酸、胀感为度,每次按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每天可按摩2~3次,每次5分钟。生脉饮有的记载也叫做“参麦饮”,最早出现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大规模应用是在金朝名医李杲所著医书《内外伤辨惑论》里,常由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药组成,对于热天时气虚汗多的人十分适合。此方用药虽然不多,但很有讲究,其中人参能益气复脉、生津止渴、振兴元气,为主药;麦冬可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肺养阴;五味子能敛肺益气、生津止渴、固表止汗、宁心安神,共为辅药。生脉饮里面所说的“脉”不是指西医里的静脉和动脉,而是指中医里的气血巡行之道。这条道不仅靠血液,还要有气才能充盈。孙思邈说:“本方以补气而使血道充盈,脉气以复,故名生脉饮。”因此,生脉饮是以补气为主的补药。
中医认为太容易出汗的人一般是气虚或者阴虚,天热出汗是很常见的事情,但稍微动一动就出汗那就是有问题了。气虚的人白天比一般人出汗多,阴虚的人晚上睡觉之后容易出汗,即所谓的“盗汗”。中医认为“气随汗脱”,越是气虚越容易出汗,出汗又加重气虚的症状,出现恶性循环。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出大汗会“伤心”。生脉饮里五味子是酸味的,酸味药可收敛被汗耗散的心气。
如今的生脉饮中成药很多都用党参替换掉了人参。这是因为党参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补血、生津止渴的功效,其补气药效虽然较人参弱,但兼有补血的功效,一般慢性虚弱病症都可选用。
生脉饮主要针对虚汗、虚喘、心悸、口渴等气阴两虚症状,只是感冒发热、咳嗽痰多,而没有出现气阴不足者则不能用。舌苔厚腻、大便溏泄、消化不良者也要谨慎使用,以免误补助湿,加重病情。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一动就出汗的人, 多半都是痰湿重
脾虚的七种症状,中医如何应对?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九法
浅谈前列腺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你是什么体质?中医教你快速判断!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点赞或留言支持哦!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医药小百科”公众号,更多惊喜等着你哦!欢迎与身边的朋友分享!
投稿邮箱:daocaoren0827@qq.com
爆料、文章合作、互推等,商务合作,欢迎加微信:13847255830
版权声明:此公众号属纯公益性。我们注重分享, 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