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是中医临床用于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汤剂的疗效除了与药物的质量好坏,是否对证及煎煮方法是否得当有关,服用方法对疗效也有很大的影响。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曾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只有按照正确的方法服用中药汤剂,才能保证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药煎成汤剂后一般味道甚苦,常令人难以下咽。为了掩盖汤剂的苦味,有些人尤其是小孩子会在服用中药汤剂时加点糖,使汤剂变甜,从而易于服用。其实,中药汤剂加糖服并不科学。
中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之说。中药的苦味有发汗、退热、健胃、助消化、镇痛等作用。中药煎成汤剂,绝大多数带有苦味,这种苦味与药物结合能起到协调治疗疾病的作用。
有些健胃、助消化的中药就是利用其苦味来刺激味觉,引起消化腺分泌增多,从而增进食欲而产生的健胃等作用。如果服用汤剂时加糖,这种作用就不复存在,也就失去了健胃、助消化的功效。
有些治疗胃炎、消化道溃疡的中药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来起作用,加糖反而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多,既影响药物的疗效,还会使病情加重,如胃炎、十二指肠炎患者摄入糖后会出现烧心等不适。
中药汤剂的化学成分一般都较为复杂,而糖中含有一定的铁、钙离子和其他物质,如果与汤药同服,这些离子就会与中药里的蛋白质和鞣质等成分结合,可能产生化学反应,使汤剂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变性,出现沉淀或混浊而不易被吸收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药效。
此外,有些特殊疾病的患者本身就不能服用糖,如糖尿病等。
来源:健康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