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我与荥阳市中医院结识在索河之畔。那时的我年轻、朝气,接到医院的面试通知后怀着忐忑的心情急匆匆地赶到医院,我还记得当时的人事科长笑着说:“来的这么早!”是的,那时的我迫切地想找到一份工作,一份有用且用我的工作。
接下来的历程估计是每个医生的必经之路:试用、转科、定科,然后走上真正意义的医师之路。
万事开头难,真正开始接触病人,了解病情,诊治疾病时才知道学校学习的那些知识是多么浅薄。每每病人询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这样的问题都不能肯定地回答。看到病人眼中的疑虑,我总是面红耳赤,但我并不气馁,回去翻书、向代教医师请教,然后再次到病人跟前详细地讲解,就这样一点点儿地学习提升。渐渐地,我开始独立和病人沟通,也磨去了身上的急躁,能够耐心地听取患者的意见,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就这样打下了沟通的基础。
责
任
在
肩
当然,儿科的工作确实忙碌。因为我是年轻医师,陈主任下班后总要到病区看看病人,解决很多疑难问题,有时甚至陪着我值夜班,我的内心很感动,也很惭愧,因为这是我的当班时间,却让上级领导替我挑起这份担子,于是心中暗暗下定决心要尽快提升能力,独当一面。
如何提高自己的医务能力,服务好患儿?
儿科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科室,陈玉琴主任更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好领导。儿科从起步到发展的过程是艰辛的,儿科人始终以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奔跑着,突破一个又一个的记录。是的,我们儿科人都在奔跑,没日没夜地工作着,没有人喊累,没有人喊苦,为了能够尽快地治愈病情反复变化的患儿,我们曾经几天几天没有离开过科室。是的,科室就是家,以院为家不是口号,那是实际行动。
2014年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家。由于家安置在离医院将近40公里的地方,坐车需要1小时以上才能到医院,为了不迟到,我每天清晨6点就出发,不论寒暑、雨雪,因为还有病人等着查房及治疗。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我的父亲,血脉相承,医学传承,也伴随着往来奔波的责任意识,这也许就是漫漫医者之路的一部分吧。
2016年我有了第一个孩子,幸福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健康就好,这是我无法时时陪伴儿子唯一的奢求,可疾病却不会因为我是医生就望而却步,儿子刚满月的时候就出现了咳嗽。好在我是医生,一名儿科医生,虽然心里充满担忧,但经过精心治疗,儿子痊愈。这时想到以前有位老师说过:“不养孩子的儿科医生不是一名好医生。”是啊,患儿家长的那种焦急担忧,那种情愿用自己代替孩子去痛的心情,只有感同身受才会深刻理解,到底都是为了孩子。
奋
进
前
行
2018年我到郑州市儿童医院进修,初涉儿童重症,感觉自己又变回了刚到医院时的我:学习,再学习,一直去学习……带教老师缜密的思维,对疾病的准确判断,对病情变化的预见及及时处理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各种精密医疗器械以及先进的治疗手段,给我带来很大的冲击——原来儿科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置身其中,感觉自己就像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哪儿哪儿都是好奇。经过三个月的学习,我对儿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不是小儿科,还有很多高精尖,儿科大有可为。
2018年我通过中医儿科主治医师考核,心里难免激动。陈主任告诫我说:新的阶段要有新的水平。是的,原来的自己像一个开荒者,尽可能多的开垦土地;现在的自己要学会在开过荒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我要深耕儿科,对疾病深入挖掘,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今年,走在医院里,开始有很多的人喊我“李老师”。回顾九年的医路历程,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青年,也成了医院的“老人儿”了。这九年中,有很多的操劳奔波,也有很多的坎坷路程;看到过抢救危急病人时全科医护人员众志成城,感悟到转运危重病人时主任、护士长的保驾护航;当然,也有前路迷茫时领导的醍醐灌顶,忙碌错过饭点后同事预留的那一碗暖面。
供稿 儿科 李铚
荥阳市中医院
“创伤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
开通快速诊疗绿色通道
24小时急救电话:0371—64689663
策划:徐鸿斌|编辑:郑磊 杨文燕 楚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