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一档青少年健康成长节目——《少年说》特别火,节目里的中小学生们纷纷吐露心声。他们勇敢的表达诉求,表达对家人和朋友的真切情感。其中也有不少孩子表达了对父母的“吐槽”。
有个小女孩站在台上说:“在我心里,爸爸是一个特别严肃的人,他永远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如果我在写作业的时候,拿起手机来查单词,他不管我怎样解释,都会认为我在玩手机。我有一个妹妹,她特别喜欢招惹我,每次我要去教育她的时候,她就会跑到爸爸那里告状,爸爸听了妹妹的话之后,二话不说就来教训我,每次您都不管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就直接来教训我,您能不能不要每次都相信自己所想的,您能不能试着相信我一次。”
这期节目里的孩子看上去委屈又受伤,这也反映了普遍存在的亲子沟通问题,如果父母不及时调整沟通方式,很可能以后孩子不再愿意和父母说心里话,渐渐关上与父母沟通的大门。
常见的不良亲子沟通方式有以下几种
(1)忽略孩子的感受,只讲道理
在前文中提到的那期《少年说》里,爸爸和女儿的沟通就存在这个问题。女儿希望爸爸能够理解她平时总是让着妹妹的委屈,但爸爸总是站在“道理”的位置上反复和女儿说,你是大的,你要让小的。甚至带有一些指责:“她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其实大女儿也还是个孩子,她也希望得到爸爸的认可和公平对待。二胎政策开放后,长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如果父母在教养过程中只是一味跟大孩强调“大让小的道理”,长期以来容易引发大孩对弟弟妹妹的仇视心理,也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2)常用用指责说教的语言
“你是不是又不认真听课?”“你不惹他,他怎么会欺负你。”“为什么他就说你,不说别人?肯定是你有问题。”“你如果认真点,就不会得到这个结果。”“你就是想偷懒。”等等。如果父母总是习惯用指责说教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在孩子年纪还小没有抵抗能力的时候,可能偶尔有用,但孩子长大后就不再吃这一套。有些孩子开始和父母争辩甚至发生激烈争吵,父母觉得孩子变得难以管束。还有些孩子开始拒绝和父母沟通,什么都不和父母说。父母感觉被孩子拒之门外,关系疏离。
(3)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
很多孩子说他们最讨厌的人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因为父母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和他们比较,这让他们感觉怎么做都不能让父母满意,自己很糟糕,是个失败者。长期以往,孩子容易出现自卑抑郁,好胜心过强,承受不了失败,做事退缩,无法应对学习压力等心理问题。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因为他们太害怕输给“别人家的孩子”。
(4)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
《少年说》里的那个女孩认为爸爸每次都不管事情的真相是什么,直接来教训她。她希望爸爸不要每次都只相信自己所想的,试着相信她一次。生活中,有的家长觉得自己是成人,知道的更多,会急着给予指导,急着判断,忽略了事实和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没有被重视,自己不被父母理解,父母的反应方式堵塞了孩子进一步与他们沟通的欲望。作为家长,有时眼见未必为实,多了解情况更重要。
(5)无视孩子的表达
有的父母甚至无视孩子的表达,孩子和他们讲述在学校遇到的事情,但他们自顾自地玩手机,或者在处理工作心不在焉地听。如果孩子总是感觉自己被忽视,感觉自己不重要,渐渐的孩子就不再愿意沟通,在社交里也害怕表达自己。
父母要想更好地教育孩子,就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需要学习有效的沟通方法。有效的沟通方法是一门艺术,是每一位父母都要学习的。
父母在沟通中要
(1)学习全神贯注的倾听
“全神贯注的倾听”是让对方感觉被接纳的好方法。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家长要做的是学会倾听,产生共情。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家长要表现出对孩子口中的内容感兴趣,停下手中的事,面对着孩子,有适当的目光接触,认真听孩子的讲述。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不要着急的下判断,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回应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比如“嗯,你是这样想的”,“哦,是这样啊……”,“嗯……”等。认真倾听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也是父母了解孩子负面情绪由来的最好途径。
(2)学习共情
“共情”指的是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简单来说就是“设身处地理解他人”,“通情达理”。父母可以用“假如我是孩子”的换位思考,进一步理解孩子的情绪。可以用一些共情的表达回应孩子,比如“如果我是你,我可能会感到很难过”“哦,这对你来说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看起来这对你很重要”等。孩子能在比较自由的表达中感受到被理解。
(3)学习夸奖
孩子需要鼓励。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被“夸”坏了,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一旦发现说教的机会,就会指责孩子的不足,基本上不会夸奖孩子。家长的初衷是期望孩子越来越好,但事与愿违,这样的表达会让孩子反感,觉得在父母的眼里自己永远都是不好的, 自尊心受挫。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一个人的强烈期望对另一个人产生微妙而深刻的影响。指责传递的是一种消极的期望。如果父母期望孩子发展得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还有一些父母虽然常常夸孩子,但孩子听了没什么反应,父母觉得是孩子习惯了,然而这可能是夸奖的方式不对。父母应该根据真实具体的情况认可孩子,不要模棱两可的说“你挺好的”,“做得还行”,“你真棒”。也许一开始这样的夸奖方式还有效果,但时间长了孩子会觉得很敷衍。针对具体事件或行为的夸奖能让孩子真实的感受到自己为什么受到认可,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从中累积自信心。
(4)学习管理自身的负面情绪
当孩子心情不佳或遇到问题不能解决时,会表现出不少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周围的人,包括父母。如果父母被孩子的负面情绪卷入,容易变得不耐烦。问题不但没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可能会更糟糕。因此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父母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可以尝试先做几个深呼吸或者从1-10默默数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用冷静、平和的态度面对孩子各种宣泄情绪的行为。只有父母先冷静下来,才能进一步沟通,帮助孩子缓解负面情绪,化解问题。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只有听见孩子,听懂孩子,孩子才愿意表达。在这种良性的沟通中,父母会惊喜地发现,孩子打开了内心世界的大门,给予温暖而充满爱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