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医生 | 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史上最全

来源: 长春e健康/jkcc12320

神经系统疾病是临床上导致残疾的主要疾病,包括肢体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等,涉及各年龄段的人群。神经康复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功能障碍,并进行相关的康复预防、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的一门学科,是神经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康复介入神经病学的意义

1.在疾病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地预防因伤、病导致的二级伤残。如:防止偏瘫后出现的肩痛、肩关节脱位、关节痉挛;卧床后的废用性肌肉关节萎缩、废用性的肺功能下降、血管栓塞等。


2.在疾病临床恢复期:即使某些疾病已导致残疾,康复医学也可使用综合措施,发挥自身潜力,进行病残功能训练、功能增强、功能补偿,避免因制动造成的并发症或继发残疾,可大大地缩短住院时间,改变无功能生命状态,降低残疾程度,减少盲目的无效用药,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和劳力负担。


3.在疾病后期:制订家庭、社区康复计划,教会和指导病人、家人简单有效的自我康复方法。

康复阶段

早期康复:指脑卒中发病一个月之内实施的康复。通常在卒中单元进行。


⑴时机:2011年中国卒中康复治疗指南推荐:卒中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症状体征无进展)后尽早康复治疗,选择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卒中后2周内开始康复,可以获得较好的康复效果。

超早期(24小时内)康复可能降低3个月时获益的可能性,目前不推荐。


⑵轻到中度卒中患者建议发病24小时后可进行床边康复、早期离床的康复训练,早期可采取短时间、多次活动的方式,循序渐进进行。


⑶康复训练强度要注意个体化,充分考虑患者的体力、耐力、心肺功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始阶段,患者每日接受至少45分钟的相关康复训练,能提高功能目标。通常情况,住院患者每天3小时、每周5天的康复训练是可行的,较治疗时间短者,获益更多。


恢复期康复:指脑卒中发病一个月至半年内实施的康复。一般入住综合医院的康复科或专科康复医院进行。


⑴重点是全面的功能障碍康复,为回归家庭、社会打下基础。


⑵康复团队(多学科构建)评测患者综合情况(包括认知功能、语言功能、吞咽功能、肢体运动、肢体感觉、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制订康复计划,需要定期对患者功能重新评估,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⑶大多数恢复期患者在神经系统疾病外,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坠积性肺炎、情绪障碍等,需要一并治疗。

慢性期康复:指脑卒中发病半年后实施的康复。一般在社区或家中进行。


⑴此期的患者已经回归家庭、社会,因此这个阶段的康复训练,重点针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职业能力进行康复训练。


⑵社区康复医师为患者制定康复计划并实施。如果达到最佳功能或达到平台期,可以让患者在家中进行常规锻炼、维持功能。如果患者功能仍有持续的改善,建议重新评估患者功能,重新制定康复计划、继续康复治疗。


⑶强制性运动治疗有助于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强制性运动疗法:通过限制健侧肢体,强迫使用患侧肢体,达到增强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目的。

卒中功能运动障碍的康复

01
早期良肢位摆放

急性期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中,特别强调良肢位的摆放。
良肢位是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而将其摆放在一种体位或姿势,是从治疗护理角度出发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
⑴早期卒中患者大部分时间是在床上渡过的,采取正确的体位非常重要。其可有效减少坠积性肺炎、压疮等并发症。
⑵良肢位是早期抗痉挛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卒中患者早期最基础的康复治疗,能够使偏瘫后的关节相对稳固、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抑制痉挛模式(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同时也可预防以后出现病理性运动模式。
⑶一般建议2小时变换一次体位,当患者能在床上翻身、主动移动时,可适当改变间隔时间。
⑷鼓励患者患侧卧位,此体位可以增加患肢感觉刺激,拉长患侧躯干,预防痉挛,且健侧上肢可自由活动。适当健侧卧位。

⑸尽量避免半卧位、仰卧位:半卧位可引起对称性颈紧张性反射,增加痉挛模式出现风险。仰卧位受对称性颈紧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会加重异常运动模式,易诱发骶尾部、足跟、外踝部压疮的发生,一般在一些护理操作时采用,或作为一种替换体位存在。

            1

健侧卧位:①床铺必须尽量平整②头部固定于枕头,与躯干呈直线,躯干略前倾③患侧肩部向前平伸④偏瘫侧上肢:置于枕头上,与躯干成100度角,肘关节、腕关节、手指伸展⑤偏瘫侧下肢:置于枕头上,膝关节、臀部略微屈曲。
患侧卧位:①床铺必须尽量平整②躯干略后仰,背后枕头固定③患侧肩部向前倾平伸外旋④偏瘫侧上肢:置于枕头上,与躯干成90度角,肘关节、腕关节、手指伸展,掌心向上⑤偏瘫侧下肢:髋关节伸直,膝关节略弯曲⑥健侧下肢:置于枕上,保持踏步姿势,膝关节、踝关节略微屈曲。

仰卧位:①床铺必须尽量平整②头部固定于枕头上③患侧肩胛部垫一略高于躯干的枕头,使肩胛骨前倾④偏瘫侧上肢:置于枕头上,外展与躯干成45度角,肘关节、腕关节、手指伸展,掌心向上⑤偏瘫侧下肢:臀部及大腿外侧放一支撑枕,臀下垫枕,使髋关节稍内旋、弯曲,防止患肢外旋,足底避免接触任何支撑物。


02
体位转移和关节活动度训练

体位转移是指人体从一种姿势变为另一种姿势的过程。包括被动体位转移、辅助体位转移、主动体位转移,训练原则为:遵循完全被动、辅助、完全主动的原则。患者能独立转移时尽量不要帮助,能提供少量帮助时不提供大量帮助。
注意安全性问题。与卧床相比,坐位有利于躯干的伸展,可以达到促进全身身体和精神状态改善的作用。在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早离床。
举例:床上卧位移动:①患者仰卧,健手将患手固定在胸前②健足置于患足下方,利用健侧下肢将患侧下肢抬起向一侧移动③健足和肩部支起臀部,将臀部移向同侧④肩、头部同方向移动。

关节活动度训练目的:维持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有效防止肌肉失用性萎缩的发生。遵循完全被动、辅助、完全主动的原则。一般每个关节每天活动2-3次,在肢体软瘫阶段,关节活动范围应在正常范围的2/3以内,特别是肩关节。


03
早期站立训练和肌力训练

早期站立训练可提供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可以增加关节的本体感觉和站立感觉。可借助电动起立床或站立架等器械。可以从45度角、5分钟开始(重症可从30度角),每日增加约10度,逐渐延长站立时间5-10分钟,两项交替增长,通常在10天内达到80度、维持30分钟的站立,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训练前后检查患者脉搏、血压,观察患者有无头晕、恶心、面色改变。


肌力训练是指肢体作随意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力量。完全卧床时肌力每周下降10-15%。
肌力训练的目的是逐渐加强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肌力训练对预防患者肌肉萎缩、促进肌肉功能恢复有明确作用。

根据患者肌力水平选择合适的肌力训练方式:

肌力1级:电刺激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肌力2级:强调助力运动训练

肌力3级:强调主动运动训练

肌力4级:强调徒手和器械抗阻训练


注意事项:

①疾病早期不应强调单个肌肉的肌力训练,以免加重肌痉挛;在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则需重视肌力训练。
②在无痛和轻度疼痛范围内进行训练。
③各种训练方法相结合。
④抗阻力训练时要有足够的阻力,但不要大到阻止患者完成活动。

⑤调动患者的主观努力性。


04
步行训练和平衡、协调训练

原地迈步练习:

①平行杠或扶手旁,站稳、扶好,在患肢持重的情况下,健肢做前后小幅度迈步。
②平行杠或扶手旁,站稳、扶好,患肢屈膝抬起,离开地面,伸髋伸膝,尽量以患足内侧根部着地。

③利用台阶的最下阶,或面前放一稳固的踏板,尽量屈膝高抬腿-踏上-回原位,健侧、患侧交替、反复进行

步行练习:

① 扶持行走:他人扶持或自己扶固定物(扶手、床架、桌子)。他人扶持时,辅助者站于患侧;迈步顺序为患侧-健侧。扶固定物时,开始时健侧靠近物体,迈步顺序为手前扶-健侧-患侧;以后,患侧靠近物体,迈步顺序为手前扶-患侧-健侧。

② 手杖行走:

三点步:手杖、患肢、健肢为三个支持点,依次着地、前行。稳定性好,速度慢,多用于步行训练早期。
二点步:手杖、患肢同时前伸为一个支持点,健肢为另一个支持点。步行速度比较快,要求具有较好的平衡能力。
③ 越障步行:进行跨门槛、上台阶、斜坡的训练

④ 独立行走:经过上述训练,患肢具有较好的自主控制能力后,可逐渐过渡到独立行走。

05
痉挛状态

卒中后痉挛状态存在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特点,导致肌肉短缩、姿势异常、疼痛、关节挛缩。卒中后第一年内肢体痉挛的发生率为25-43%,发生痉挛后护理费升高4倍。

正确评估痉挛、控制痉挛可减轻患者痛苦、改善运动功能、减少治疗费用。治疗痉挛典型的方法是阶梯式的,首先采取保守的疗法,逐渐过渡到侵入性的疗法。


长按识别二维码

长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处

电话:0431-84692117

邮箱:ccwjwxc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