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一上学如生离死别,进幼儿园一哭到底~这种病,肿么治?

来源: 安吉县人民医院/anji120


本周,全国各地迎来开学
从幼儿园到大学
无论是小朋友还是大朋友
都怀着不一样的心情开始了新学期



开学已经快一周了
有的人已经从假期模式转换过来
有的人却愁眉不展、闷闷不乐


这其中,可能最惨的
要数幼儿园小朋友和家长了
或上演着“生离死别”的剧情
或像个私家侦探潜伏在围栏旁
而这些,都是“分离焦虑”的体现


视频来自微博


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胡少华主任医师表示,每年开学季,都有不少的幼儿家长,尤其是新入学的幼儿家长前来咨询“分离焦虑”。他介绍,去年有一对年轻夫妻前来咨询,钱先生和方女士是大学同学,相识相爱8年时间,却因为女儿上幼儿园的事争吵不停。

1

“我们女儿叫欣欣(化名),已经5岁了,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前几天第一次送她去上学,在家时还没什么异常,上了车就一路哭到幼儿园,而到了门口更加一发不可收拾。”钱先生说,还没把孩子交给老师,女儿紧紧拉着妈妈的衣服,怎么都不肯松手,一个劲地哭,又哄了好久才安抚好她的情绪,交给了老师,可俩人刚转身离开,背后就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回头看到女儿正在老师怀里哭地比刚才还凶。

“我老婆心疼地不行,还想回去哄哄她,可我想着总要走出这一步的,而且只请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必须要赶回去上班了。”钱先生说,后来他才知道,将老婆送到单位后,她又一个人悄悄溜回了幼儿园去看孩子。就这样一连好多天,孩子都是送到幼儿园就哭闹不止,几天下来,嗓子都有点哑了

实在是心疼,方女士就提出不去上幼儿园了,等孩子再大点再送去,而钱先生却不同意,他觉得之前就是因为舍不得,连幼托班都没有送去上,孩子的知识、交际各方面的起点本身就比其他小孩子低了,这要再不去幼儿园,只会越差越多。而方女士却责怪老公过于狠心,不心疼孩子,俩人大吵了一架。
“家事缠身”的钱先生工作心不在焉,直到同事告诉他:这是焦虑,自己以前也经历过。他才说服妻子一起来接受咨询。



“宝宝和妈妈都是很明显的分离焦虑了。”胡少华说,分离焦虑是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病于学龄前期。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要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倡议积极应对抑郁症、焦虑症,但目前社会普遍对婴幼儿焦虑关注度不高。

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分离焦虑并不是所有的婴幼儿都会出现,就上幼儿园来说,有些孩子一点都不会哭闹,而有些孩子哭哭唧唧,这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造成。

01

先天气质

即有些孩子天生就较为内向脆弱,对环境改变的接受度不高,但通常这类孩子通过后天的安抚和教育,是可以改变和弥补的。

02

家庭因素

有些孩子从小的家庭环境就缺乏安全感,总感觉自己会被抛弃,这可能和父母平时的交流有关,如经常跟孩子说:“你再哭,我们就不要你了,把你送人”之类的话,就很容易带给孩子不安全感。
除此之外,娇生惯养、缺乏独立能力的孩子也更容易发生分离焦虑,通常这些孩子对新环境、新伙伴的适应期较长。

03

父母的分离焦虑

分离对父母和孩子都有影响,有些父母的分离焦虑有时候更甚于孩子。尤其是一些控制欲强、自身没有安全感的父母,会把孩子变成有点恨自己、但又无法离开自己的自我矛盾的孩子。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不放心孩子,常常在幼儿园外面偷偷观察或者在班级群里不停地向老师询问孩子的情况。

04

孩子的“讨好”意识

孩子是下意识讨好父母的,他(她)们会有潜意识感觉到“我的爸爸妈妈不希望我离开他们,他们不希望我在离开他们的时候太开心”,于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孩子会在每次分离的时候都表现出不舍、伤心、痛苦。

通过交谈,胡少华发现方女士就是这样的,经常会对女儿说,妈妈多么爱你,妈妈不能没有你之类的话,因此也从来没有送孩子去过幼托班。


焦虑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那么,如何提前避免分离焦虑的发生呢?
0
1

胡少华建议,首先,家长千万不要通过各种言语或态度,暗示孩子上幼儿园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或很大的挑战,这样会使孩子有预期紧张和焦虑。

0
2

其次,在平时的家庭相处中,要让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不要过于宠溺孩子,要注重培养幼儿独立能力,鼓励其探索新环境、结识新朋友。

第三,父母要处理好自己的焦虑情绪,给孩子最好的关系就是学会放手,不要将孩子和自己捆绑在一起,这样不仅会给自己极大的负担,也可能毁了孩子的一辈子。

0
3
开学季已经来临,新晋的“学生家长”们一定要处理好自己和孩子的关系,照顾好双方的情绪,如果发现有异常,可以及时接受相关心理咨询!
短暂的小别离,是为了长久的小欢喜!

文字来源:浙大一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