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家药企利润半年报公布,复星、诺华、基石药业纷纷陷入困境...

来源: 医药地方台/yiyaoguanchajia


近日,530家新三板医药公司披露了2019年半年报,整体来看,近半数公司实现了营收与归属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步增长,部分研发型企业取得阶段性进展。


但与此同时,随着医改的不断推进,大量的新政逐步落地,众多的医药经营企业,化学原料药等生产企业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业绩也不断“亮起红灯”。


复星医药也“闹钱荒”


曾经以“买买买”和热衷投资著称的复星医药最近一反常态地开始“卖卖卖”。7月30日,复星医药以5.23亿美元的对价将所持的和睦家股权转让给梁锦松旗下的新风天域,并以此获益约16.47亿元。而早在今年3月,复星医药就宣布拟发行规模不超过100亿元的债券。


不仅如此,从2018年开始复星医药就不断减持上市公司股票,据蓝鲸产经记者不完全统计,涉及股票包括汉森制药、迪安诊断、DOVA、CFRX、AMRX、JNCE等。


而且就在今年1月21日,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曾公开在2019年经理人会议表示,我们要“拧紧过日子”。这一系列的举措都让人不得不对复星医药这一医药巨头当前资金状况感到担忧。


诺华不断“甩甩甩”7.9亿元卖工厂


日前,浙江九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发布公告称,公司拟收购诺华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苏州诺华制药科技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交易估价为7.9亿元。这意味着,诺华再一次“瘦身”,将其苏州工厂整体出售。


据了解,本次交易完成后,苏州诺华将更名为瑞博(苏州)制药有限公司(暂定名,以工商审核为准),九洲药业持有其100%股权,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而就在此前,诺华还宣布同意将其子公司山德士在美国的皮肤病业务和口服仿制固体制剂板块业务以1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


“神秘基石”三年亏损超36亿!


基石药业(苏州)有限公司一直在投资者心中存在神秘感。成立于2015年12月,仅三个月后,便获得1.5亿美元融资;2018年年中,基石药业斩获了生物医药企业最高B轮融资记录;2019年年初,基石药业登陆港股。


起点虽然高,但是业绩却一直不理想。2016年至2019年中旬,基石药业累计亏损超36亿元,且扩损规模仍在扩大。与此同时,基石药业因PD-1抑制剂在晚期肝细胞癌等疾病上遭遇临床失败,股价陷入跌宕起伏,与其打着PD-1抑制剂价格战的同行瑞银也因此下调了公司的目标价。


上半年处于亏损的医药公司共有156家,占比29.43%。其中,君实以-2.91亿元的归属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成为了亏损王,


但是君实生物上半年药品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全球首个特异性针对B和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的重组人源化抗BTLA单克隆抗体注射液获得FDA药物临床试验批准;公司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人源化抗IL-17A单克隆抗体注射液药物临床试验申请获得NMPA受理;公司的特瑞普利单抗获批上市销售,取得3.08亿元的销售收入。


247家营收与净利双增长


据统计,在已经公开披露的530家医药企业中,营收超过1亿元的公司有123家,其中天士力是唯一一家营收超过10亿元的医药企业,实现了65.20亿元收入,同比增长16.42%;归属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超过3000万元的企业共有21家成大生物3.29亿元净利润排名第一,同比增长9.91%。

  

数据显示,营收与净利润均实现增长的公司共有247家,占比46.60%;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的公司有127家,占比23.96%。营收同比增长100%以上的公司超过20家。净利润涨幅超过100%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多,有113家

  

从医药的细分行业看,247家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的公司中,62家公司来自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制造业,其次为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类公司与生物药品制造公司,分别有25家、24家。营收与净利润均下滑的127家企业中,来自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的公司最多,共有24家。


“适者生存”药企求存要求变

在上半年交出的数据报告显示,60多家企业提到了在医药政策对行业造成影响的背景下,自身不断寻求创新营销模式,寻找发展方向。有失败的,当然也不乏成功的案例。


专注于片剂、胶囊(头孢类)制造、销售的赛卓药业称,公司努力适应国家在一致性评价、两票制、GMP飞行检查、按ICH标准进行新药研发、“4+7”带量采购等新政策,克服限抗令的持续影响以及原材料持续涨价等困难,上半年净利润亏损93.67万元,由盈转亏


瑞朗医药在半年报中表示,公司结合“两票制”的实施推进加大了供应链谈判力度,进一步扩大了与医药生产企业的合作,公司基本药物配送额在青岛市已连续8年排名第一。上半年,瑞朗医药实现营收4.20亿元,同比增长7.73%,归属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94.05万元,同比增长7.74%


无论如何,随着国家各项医改政策的相继发布实施,药品流通行业将进入结构调整期。因此,医药企业应该从“互联网+医疗健康”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借助供应链金融服务打造全新商业模式,把专业化服务变成药品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何尝不是一个好的方向。


“取长补短”将别人的优势加以学习,同时对于自身的发展也要有所思考,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创新之道也是发展长远的必要之处。


内容来源 | 医药资讯地方台(yiyaoguanchajia)

整理 | NO.nine  


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医药新风向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首营电子资料交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