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历史,追求完美 伍舒芳中医药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申报片拍摄纪实

来源: 希尔安药业/xieranyaoye


827日,为伍舒芳中医药文化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重庆伍舒芳健康产业集团开始了非遗申报片拍摄之旅。


827日至92日,伍舒芳中医药文化非遗申报片摄制组和伍舒芳集团员工,先后辗转合川、江津塘河古镇、巫山、湖北巴东县神农溪、重庆市档案馆、渝中区档案馆等地,还原三百年前伍宏宪艰难的求药之旅和将伍舒芳香室发扬光大,传承至今并走向全国的过程,并对伍舒芳中医药文化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呈现。


拍摄第一站——集团合川生产基地

27日早上八点半,初秋的骄阳已然烘烤着大地,在非遗传承人的见证下,在合川厂区举行了开机仪式。



摄制组的人员一到厂区就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忙碌工作,导演、摄像师、摄像助理、化妆师和灯光组、道具组等40多人的拍摄队伍各司其职,摄像机、监视器、无人机、高低三脚架、摇臂、轨道、灯光、道具、服装等设备、器材、用具无一不备,不仅体现了伍舒芳集团对这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申报片拍摄的高度重视,也展示了摄制团队的专业。 

 

伍舒芳文化厅的工作人员早早的做好了拍摄准备,古法熬制的伍舒芳膏药散发着浓郁的芝麻油香味和传统膏药独有的味道。


伍舒芳中医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企业文化部负责人谭强在文化厅身着具有现代改良风味的清朝服装率先讲述伍舒芳企业文化的内涵,即以“心存寿世”治店理念为核心,现发展为“德布天下,药济苍生”的企业使命,以“不二价,童叟无欺”作为经营思想。



拍摄过程中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谭强


随即,伍舒芳药坊里身着古装的工人开始演示伍舒芳传统膏药古法炼制过程。伍舒芳中医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之一陈云对每个流程进行介绍,从药材炮制、按方配料、药料浸泡、铁锅炼药、滤渣提纯,到熬炼药油、下丹熬制、浸水去毒、晾干储存、加热融化•摊涂成膏,一一呈现在镜头前。

 

药材炮制

按方配料一丝不苟

炼药下丹一字排开

炒丹时惊艳的一瞬

浸水去毒后的膏药

加热融化,摊涂成膏,最终成型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摄像师不断的变换角度和镜头:升格、降格,机位调整,更换不同的镜头,灯光师随之改变灯光,远光、近光、面光迅速切换,道具老师将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变成必不可少的”宝物“,这些都贯穿了我们拍摄的始终。另一方面,工人反复练习操作动作,陈云总监台词最多,从早上11点一直拍到晚上10点还在加班加点拍摄,还在一遍遍重复台词,同时,还需克服生产过程中的火候把握等技术难题,每一个镜头都力求完美。最后,被折腾得精疲力竭的陈云总监笑着埋怨道:“太恼火了,我都想打谭强了“。此话一出,全场顿时哈哈大笑。


非遗传承人之一的陈云总监一遍遍重复台词

反复练习撒盐动作

唯美的光影效果


镜头里的画面


28日,扮演老年伍宏宪的演员到场,在古色古香的伍舒芳草堂里,再现伍宏宪研制伍舒芳万应寿世膏,以及草堂里热闹非凡的画面。在这个场景中,伍舒芳集团的员工积极参与,扮演起了群众演员,出色的完成了他们的荧幕初演,在伍舒芳非遗申报片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这让大家很是自豪,纷纷拍照留恋。


“老年伍宏宪草堂一影

合川书法家朱正平当起了老年伍宏宪的替身,书写配方

导演讲戏并演示抓药


公司员工纷纷穿上古装,兴奋地过起了戏瘾

 

拍摄第二站:江津塘河古镇

29日,摄制组来到了江津塘河古镇,在这座充满悠悠古韵的原生态风味小镇里,一群写生的大学生分散在各个巷子里,给这座古镇增添了青春的气息。摄制组在这里分别拍摄了“青年伍宏宪接管巴县善堂救济穷人和伍舒芳香室的辉煌盛景。


病人进进出出,几个小孩手拿着风车在香室外边跑边唱童谣,巴县正堂王忠武赠匾“心存寿世“,镜头在青年伍宏宪和老年伍宏宪之间切换,再现了伍舒芳香室当年的辉煌。期间一度下起了小雨,摄像助理给摄像机打上伞,工作人员穿上雨衣,孩子们冒着雨,有时候一个场景需要从远景、近景和特写以及不同角度拍摄五、六次,但是大家都坚持着,连小朋友们都十分懂事地配合着大众,坚持完成拍摄。


副导演在教孩子们唱童谣

伍舒芳香室外孩子们唱着歌谣奔跑

“青老年伍宏宪在镜头中切换


专业群演卖力演出

巴县正堂王忠武送匾“心存寿世”,场面浩大,需要的群众演员很多,连导演、制片人、灯光师、包括记者本人等工作人员都扮演出境了

下雨了,给摄像机打上雨伞

忙得飞起来的工作人员


又累又饿之下,剧组发的盒饭,就地借当地小店的餐桌随便对付一顿,有的人蹲在路边就开吃,一个个却吃得特别香

 

拍摄第三站:巫山大昌古镇

江津塘河古镇拍摄完后,剧组连夜出发,历经八、九个小时的车程到达巫山县,大部分都是又窄又陡的山路,大家一夜无眠。和联系好的药农会合后,药农带着我们寻药,拍摄青年伍宏宪游历全国,爬山采药的过程。摄制组扛着摄像机,淌过溪水,沿着山谷边走边找炼制伍舒芳传统膏药所需的一味代表性药材——骨碎补。悬崖壁立千仞,河流滩险湍急,大家顶着炙热的太阳,走了半个多小时才找到理想的拍摄地点。


剧组成员涉水过河,顶着烈日寻找最佳拍摄点


导演和摄像师一开始决定到对岸悬崖边上去拍摄,尽管河水很深,药农和摄像师仍尝试过河,冰冷的河水淹没半身,并差点被湍急的河水冲走。摄像师不愿就此罢休,四处寻找可以安全过河的路,最终摄像师和药农双双渡河成功,并到河对岸找到了成片的骨碎补,但却因无法确保摄制组其他人员和器材的安全而不得不遗憾地放弃过河拍摄。


药农大爷享受到了漂亮的化妆师妹妹亲自绑裤腿的服务

头顶烈日,化妆妹妹为“青年伍宏宪”化妆

药农过到河对岸找药材

摄像小哥尝试过河,差点被湍急的河水冲走


在拍摄药农带着“青年伍宏宪采药时,青年伍宏宪的扮演者数次摔倒在水流中,全身湿透,并差点被急流冲走,幸好被药农及时救起,才避免了事故发生。由于拍摄角度的需要,摄像师站在悬在半空的石头上,场面惊险,返回途中又独自一人举着摄像机爬上山坡拍摄悬崖上的药材。山谷里没有信号,无人机无法飞到正常拍摄高度,不得不数次改变拍摄方法。导演也脱了鞋亲自上阵,站在水中给演员做表演示范。近40度的高温下,大家忍受着饥渴和蚊虫的叮咬,一直拍到下午三点多才结束返回。期间,没有水喝,鞋子和裤子打湿已是常事,大家的心也都一直悬着,担心演员们中暑以及摄像师和演员们的安全,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整个团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并涌现出由衷的敬佩之情。


胆大心细的摄像师,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拍摄出最理想的画面

导演脱掉鞋子亲自指挥

“青年伍宏宪被水冲倒,奋力向上爬


悬崖上采药

拍摄完之后,药农将剧组带到一家热情的农户里吃饭,美味的农家饭让大家赞赏不已,一天的溽热和疲倦瞬间消散

 

拍摄第四站:湖北巴东县神农溪

巫山之行结束,剧组迅速转战湖北巴东县神农溪,拍摄伍宏宪船经三峡,受纤夫启发,觅得民间验方的场景。剧组一行人乘着木船,溯流而上。一开始大家很忐忑,担心船翻了,行到河中间,看到河水较浅才安下心来,开心的拍起了照。下船后,大家沿着杂草丛生和布满碎石的河滩步行到一处险滩。这是纤夫们推荐的拍摄拉纤场地,但导演和摄像察看地形后却并不满意,认为两岸太平,没有三峡的感觉,于是大队人马顶着酷暑,沿着长满半人高杂草的泥泞河岸继续前行,谭经理的鞋都走烂了。走了两公里左右,才最终找到一处两岸有悬崖的河道,决定在此拍摄。


坐船向目的地进发

在杂草丛生的河滩上穿行

纤夫光着身子,以近乎匍匐的姿势弯下腰,挽上绳子,晒得黝黑发亮的臂膀上套着拉纤专用的布套,一名船夫在船上用竹竿用力撑船,摄像师和剧组工作人员提着沉甸甸的器材一路小跑跟随。在河水中间的滩涂上,“青年伍宏宪和纤夫们围坐一起,导演上前耐心的讲戏,大家还时不时灵机一动加入一些应景的画面,整个拍摄充满了和谐的氛围和独有的地域特色。


不停的搬运笨重的器材,真的很辛苦!

好几百斤重的摇臂被搬到河心沙滩

纤夫拉纤,载着“青年伍宏宪”民间访药

导演在河滩上看着监视器指挥

火锅被搬到了野外拍摄现场,一边煮着火锅,一边记录纤夫的药方

 

拍摄第五站:舒芳筋骨养护馆

结束了几天在外地的拍摄,剧组一行人顾不上休息又立即赶回重庆,准备舒芳疗法的拍摄。在渝中区大坪一家古色古香的中医馆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鲍一明,一边为患者推拿,一边讲解舒芳疗法治疗原理,并用舒芳膏和舒芳液为患者治病。反复折腾了很多遍都通不过,鲍老师一边擦汗一边说:“我是做培训工作的,平日在课堂上都是口若悬河,今天居然遭搞得紧张不已,大汗淋漓。”


导演亲自出演患者,体验舒芳疗法

谭经理和导演沟通拍摄意见

老中医正在为前来看病的“民众”号脉,化妆妹妹客串起了患者

 

圆满结束——杀青

92日,拍摄的最后一天,我们重新回到此次非遗申报的核心地之一 ——膏药的现代化生产车间,拍摄伍舒芳膏药的现代化生产过程,公司董事长唐德江和总经理陈犁也亲自出镜助阵。唐董表达了公司对伍舒芳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大力支持,陈总则讲述了伍舒芳中医药文化的独特内涵和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唐董和陈总在百忙之中亲自参与拍摄,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公司对伍舒芳中医药文化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实在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因导演临时有事未能到场,谭强经理临时充当起了导演,顺利完成了拍摄任务。


唐董拨除冗务,亲自助阵,接受采访

陈总从外地赶回重庆,亲自接受采访

拍摄和生产两不误

谭经理为长期扛摄像机肩膀疼痛的摄像师暖心地贴上膏药


认真工作的员工,完全没察觉我们在拍摄,不知不觉就入了镜

临时客串导演的谭经理


在最后的目的地,重庆市档案馆和渝中区档案馆,谭强经理伫立在重庆市档案馆档案架之间,捧着发黄的档案,查找希尔安兼并重组重庆中药总厂的档案;在渝中区档案馆查阅室,谭强不厌其烦的翻阅,找寻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伍舒芳膏药店公私合营的历史资料,为伍舒芳的传承脉络搜寻不容置疑的历史证据。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前院长杨大坚也来到重庆市档案馆接受了采访,讲述了伍舒芳中医药的医学价值,表达了对伍舒芳中医药文化的高度认可。



谭经理查询档案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前院长杨大坚

此次拍摄任务的圆满完成,离不开剧组每一个人吃苦耐劳和团结协助的精神。一直奔忙的道具组夫妻,顶着巨大的压力,默默无闻的为剧组筹划准备着各种不同的道具,一些不起眼的道具,恰到好处地递到演员手上,马上就具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让人不禁拍案叫绝。道具师傅的工作是个卖力不讨好的工作,道具准备恰当,大家可能觉得理所当然,但少了某一个道具,所有人马上就发现了问题所在,容不得一丝一毫懈怠与准备不周。而道具的搬运也是不项体力活,特别是两场野外拍摄,道具师傅夫妇带着沉重的道具要走好几公里的泥泞道路,真心不易。尽管如此,他们居然尽心尽力地将铁锅都搬到江边,让纤夫们在表演敷药治病的场景能够围着滚烫的火锅展开,大大增加了戏分的真实感。还有协助拍摄的摄像助理,负责灯光的灯光师,录音的录音师,开车带着我们长途奔袭不知疲倦的司机师傅。除此之外,甲方乙方之间的密切配合,互相的支持,同吃同住,办法一块想,有困难一起解决,更是此次拍摄得以圆满完成的前提。


作为此次拍摄的“大脑“余丹导演和谭强经理,除了在监视器前盯着屏幕,掌握拍摄情况,讨论情节动作,指导演员表演,适时纠正错误之外,他们前期的统筹策划、周密组织和严格把关是保证此次拍摄任务是否成功的关键。无论天气多热,路多难走,谭经理一直跟着剧组走,随时随地了解拍摄进展,几次累得在片场席地而睡。余丹导演则无数次重复着”停“与”开始“,或许还会大喊大叫,因为他要为整部片子的质量负责,讲解、示范、亲自客串……为达成拍摄效果竭尽所能。

 

不厌其“繁”的道具组夫妻

几乎每一个镜头旁都有灯光师的身影


这次伍舒芳中医药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申报是伍舒芳集团文化战略实施道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这次紧张而艰苦的拍摄本身就是通往这一里程碑道路中一幕幕让人感动落泪的真实剧情,散发着全体剧组成员团结一心、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人性光辉,为三百年伍舒芳中医药文化再添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