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健康】 爱在“金秋”、恨在“秋泻”——-守护宝宝健康对奕战

来源: 三门峡市中医院/smx-zyy

进入秋季是学生开学、也是果实丰收的季节。在这气候宜人之际,各种肠道病毒也“倒行逆施”纷沓登台。在儿科门诊,“手足口病”和“疱咽”患儿刚进入尾声,又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王者归来”——那就是“轮状病毒性肠炎”又称“秋季腹泻”。常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主要在秋冬季流行,一般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如何积极正确应对,三门峡市中医院儿科主任宁银河希望家长“佩琦”如下绝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先了解下宝宝中招后表现:

宝宝感染“秋泻”主要的症状可三字总结:“烧、吐、拉”,病程潜伏期可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和呕吐持续约2天,但腹泻可持续约3~5天,严重者可一周左右。  “秋泻”也称“暴泻”,宝宝病程中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如化验大便常规显示有脂肪球,查轮状病毒为阳性即可明确诊断。
秋季腹泻是婴幼儿季节性肠道疾病,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所以服用抗生素有害无益。此病中医属外感泄泻范畴。《医学精要》指出:“泄泻本由脾湿,惟儿半是风……”阐明该病与感受外邪、湿滞脾胃、脾失健运有密切关系。其病变在脾胃、大小肠,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首先有上呼吸道症状,发热轻咳,继而出现呕吐、腹胀、大便次数增多。轻者每天数次,重者可达10余次,其性状为水样蛋花状或稀糊状,伴有少量黏液。根据体液丢失情况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症状,严重者可见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现象。由于小儿肺脏娇嫩,卫外功能差,易受外邪侵袭,脾常不足,运化力弱,则肠胃易成湿浊内蕴之变。加上秋冬时节冷热交替,感受外邪,与肠胃内蕴湿浊相合,导致升降失常,清浊不分,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下降,并走大肠而为泄泻。

如宝宝精神尚好、尿量和进食量未明显减少,大便次数在10次以下,每次量不多,可到我院儿科就诊后,辨症运用中药,内服不能的宝宝,可采取肛滴,配合贴敷中药暖脐散中医温热仪器治疗“腹泻”穴位治疗轻微腹胀或食欲差可采取手法推拿、  口服补液盐等综合疗法同时可每晚给宝宝运用中药腹泻包足浴,以“温补脾肾、化湿止泻”如宝宝已出现尿少、高热、呕吐,大便次数10多次以上,那就要考虑液体疗法。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婴幼儿腹泻家庭护理至关重要。注意寒暖适宜,节制饮食,“秋泻”宝宝病程中尽量少吃生冷水果及甜食,防治腹胀或加重呕吐。服药期间可暂停或少摄入乳制品3~5日,可代以米汤、奶糕或稀烂面条、面汤等。对脱水严重者应及时口服或静脉补液,注意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

1、注重个人卫生习惯。尿量少或高热时注意补充水分,可在医生指导下喝口服补液盐,以防止出现脱水。要注意病人的腹部保温,受凉会使病情加重;

2、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大多数腹泻的感染是通过粪-口途径,病原通过污染的饮水和食物进行传播,洗手、清洗餐具等。

3、对秋季腹泻的预防,除了按一般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方法外,口服轮状病毒疫苗也是有效而且简便的方法。

家庭护理小常识

1、注重个人卫生习惯,腹泻时防脱水。秋季温差大,着衣适宜,防止感冒。

2、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大多数腹泻的感染是通过粪-口途径,病原通过污染的饮水和食物进行传播,洗手、清洗餐具、清洁厕所等是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

3、对腹泻频繁的宝宝要注意肛门护理,如宝宝肛门发红,可涂抹紫草油。


温馨提示  

如果宝宝腹泻伴有发热、重度失水的,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治疗,切勿盲目使用止泻药以延误或加重病情。
宝宝有病莫着急
绿色疗法看中医
发热腹泻少输液
内病外治显神奇!


秉医德仁术,担未来责任

三门峡市中医院儿科多年来按照“急治标、缓治本”的原则,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思路,辨证施治,创造出一套具有中医特色的绿色诊疗方法。科室针对儿童常见病及多发病,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开展中药穴位贴敷、中药直肠滴注、针刺穴位、雾化吸入、推拿捏脊、光波脉冲、复合磁疗、微波等诊疗服务,目前年门诊量近3万人次。“冬病夏治”、“冬病冬治”及儿科散剂等中药内服外治综合疗法已使无数患儿受益,赢得家长“发热、咳嗽少输液,中药穴位贴一贴”的良好口碑;使患儿开心就诊,轻松康复。
三门峡市中医院儿科生长发育门诊开展儿童骨龄动态监测、微量元素测定、智力行为评估、骨密度测定、宝宝营养测评指导、性早熟测定、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等项目,为每个儿童提供最佳生长环境,尽可能消除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不良因素,中西医结合特点诊疗干预改善、宝宝身材矮小,营养不良、肥胖、厌食、挑食、长期腹泻、便秘、遗尿、性早熟、多动、抽动等症状,使每个宝宝身心健康全面成长,拥有美好幸福人生!

儿科大家庭的“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