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一
大家好!我叫靳力敬,来自濮阳市中医院检验科一名医务工作者。也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感谢单位给的“传家训立家规 扬家风”的活动,让我有机会与 大家一起分享我家的家训、家规、家风的故事。
我们家的家训是“爱国爱家 尊老爱幼 勤俭持家”。我们的家规是“堂堂正正做人 踏踏实实做事与人为善 与邻为友”。下面我详细说明一下我们家家训家规的来源。
我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虽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但是在一起却其乐融融。奶奶、公公、爱人和我的女儿,虽然房子不大,但很是温馨。奶奶是一位94岁高龄的老太君,脑子非常清楚,并且通情达理。奶奶从年轻就没有公公、婆婆,跟爷爷两个人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辛苦养育了八个孩子。我们家风的“勤俭持家”也是从那个年代形成的。别看奶奶没文化,奶奶思想境界却很高,从小就教育我们姑姑、公公那一代好好学习,为祖国做贡献。把刚满十八的大伯伯和公公送去当兵,二伯伯也光荣的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五个姑姑也很争气。每次跟奶奶聊天聊到孩子的时候,奶奶总是很骄傲的说:“自己的辛苦付出总算是没白费,看到自己的八个儿女都能为祖国效力,感到十分骄傲”。我们家训的“爱国爱家”也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爷爷、奶奶两人养育这么多孩子非常不容易,从年轻一直勤俭持家,至今保持良好的习惯。每次带奶奶去超市买菜,奶奶总是说:“孩子,能少用个塑料袋就少用个,少给地球制造白色垃圾”。听到这里我总是伸出大拇指给奶奶一个大大的赞。奶奶平时总是教育我们要与邻居处理好关系。奶奶年轻一直生活在农村,与左邻右舍都友好往来,到现在每次回老家的时候给邻居带些礼物回去。奶奶的一言一行一直激励和教育着我们下一代代人。
公公是一位光荣的退伍军人,在部队也是勤勤恳恳。曾参加对越南自卫还击战,当时在部队也立下赫赫战功,多次获得一、二等功。转业后到市公安局也一直遵循我们家家规“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廉政清洁。从不占一丝一毫的小便宜。
也正是上一代代的前辈给我们留下的光荣传统,一直默默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我跟爱人都是普普通通的职工,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家处理好左邻右舍的关系,从点滴以自身行动教育孩子尊老爱幼。平时为了公公既能照顾我们的孩子也能照顾奶奶,我们主动把奶奶接到我们家一起生活。四代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在我平时不上班的时候,我总是带着奶奶和女儿在小区转转,小区的邻居总是羡慕的说:“有这样的家庭、有这样的媳妇真幸福”。为了给奶奶解解闷,我学习打老年牌,陪着奶奶、孩子玩游戏。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在平时生活中勤俭节约;在工作中脚踏实地,为祖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在我们这个四代人的大家庭中,我们祖祖辈辈在生活和工作中诠释着我们的家训“爱国爱家尊老爱幼 勤俭持家”,遵守着我们的家规“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同时我们也在点点滴滴地渗入给孩子。希望我们的家规家训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检验科 靳力敬
家风故事二
我的家庭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家庭,父母是普普通通的人,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有家风、家规、家训这样的事情,甚至感觉家风、家训、家规这么高大上的东西,离我家很遥远。翻阅2015年张氏重修族谱,并未找到明确家规,但家谱序文提到:“君子不好名而名必归之,君子者,无他,其德行学问既充实于内,则光辉必发诸外,足以积久而名益彰焉……”寥寥数百字,足可体现家族对德行之重视。
先人已逝,我辈只能瞻望其德行,但细细想来,很快就发现家训、家风、家规不仅仅是可以体现在文字上,更多的是时刻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今天和大家分享我的家风、家训、家规感悟。
2009年至今从医十载,遇各种各样悲观离合场景无数,尤其是天灾人祸、突患重病、不幸离世等等悲伤场合。但自认为总体还是乐观向上的,总能及时调整心态继续下面的诊疗工作。日复一日面临这种情况,内心多少会受到一定影响,多少次在诊治病情复杂、危重、甚至死亡患者的时候,心理经常出现小小的波澜。一方面反思自己在临床诊疗过程当中还可不可以更加的优化,有效。另一方面为一个生命的离去,感到叹息。忙碌许久,仍未挽回病人的生命,带着疲惫的身躯和略有遗憾的神情回到家,父亲总是能察觉到,并问我是不是有病重患者或者工作过于繁忙,尔后,不止一次的提醒我,当医生一定要对病人态度好点儿、说话好听点儿,多和病人及家属交流。寥寥数语,只有一个主题,就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共同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这是作为医生应该做的,非要换个说法,这正是家风家规某一方面的朴素体现,可总结为廉洁自律,正直不阿,敬业爱岗,关爱患者。
医生总是希望患者、家属能够理解我们,但是,我们是不是也真正理解他们呢?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小宇宙,每个人都是别人的父母、别人的子女、别人心里的宝贝,在他们眼里,眼前的这个患者就是他们最珍视的人。
每次说到这些话,总能让我想起几位离世的亲戚曾在住院时发生的事情。中学时姥姥食管癌术后复发,在肿瘤医院化疗带来的痛苦;大学时大伯患肝癌去世后,父亲曾一度心情低落……这些可能离我稍微远一点,不够感触深切,那么,2019年5月,小女因肺部疾病前往北京手术,真真切切体验了一回患者身份。例行查房时见不到忙碌的医生、术前谈话时爱人被吓的嚎啕大哭、术中重症监护室门前焦虑等待、术后护理事项一无所知等等,让我第一次领悟到患者对医务人员有多么依赖和期待。每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以让他们感激涕零。
“对病人态度好点儿,说话好听点儿,多和病人及家属交流”,父亲的话,朴实无华,但蕴含的道理,应该和西方一位医生特鲁多的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是不是异曲同工呢?
家风、家训、家规,凝练精髓,立于文书,更应体现于日常点点滴滴中。作为医生,时刻保持廉洁自律、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我一直在努力。
——心内科 张存峰
家风故事三
家风,又称门风,顾名思义,是一个家族、一个家庭所具有的风气和风尚。家风是一种传承,是由一代代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家族性格。历史上有很多的典范家风比如周公之谦逊家风、诸葛亮之淡泊明志家风、曾国藩之清白家风等等。家风正则社风正社风正则国风正。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离不开我们每个小家庭的融入汇合。家风,是精神的传承,力量的传递;也关乎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传袭。无论大家小家,天南地北,每一个家都有自己的风格,或严谨而有礼,或活泼而有趣,或勤勉而有志。每一个人在家中又有不同的感受,但都爱在其中,深受熏陶。
家风无影无踪,潜移默化地影响,规范着家庭里的每一个人。我的脑海里始终存有我的家风。我的父母从小就教育我要善良孝顺正直与人为善。我是从上小学就开始住校,小小年纪就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我爸妈经常告诉我, 在学校要与人为善、尊重老师、刻苦读书。我记得有一次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矛盾,我们两个互相不搭理对方,过周末回家我就跟妈妈说了这件事,本来想着我妈妈会说几句宽慰我的话,但是我妈妈并没有指责对方的错,反而和我分析事情的起因来龙去脉,让我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我妈妈还告诉我,交朋友不可耍心眼,更不能去计较得与失,你真诚待别人,别人才可能会真诚待你。让我回到学校先给同学道歉,我刚开始还觉得别扭,经过妈妈的开导,心里觉得舒服多了。父母给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标准。记得我弟弟小的时候,去超市买东西趁别人不注意,偷偷把一个玩具放在口袋里 ,回家后被我妈妈发现了,我妈妈非常严厉的批评了他,让他给人家送回去并且向别人道歉。我弟弟赌气不去,觉得难为情。我妈说,一个人犯错并不可怕,只要勇于承认错误还是个好孩子,人生不会因为这一次犯错而黯淡无光,但是不好的习惯却会因为这一次而起。说完,我弟弟陷入了沉思,最后去向老板承认了错误。超市老板还夸我弟是个男子汉,敢作敢当,还把玩具送给了我弟弟。我父母从来不会列出条条框框来要求我们,但却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教育我们对待事业忠诚恪守,对待家庭和顺亲诚,对待生活心善谨行的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多回家吃饭多和家人沟通,多和孩子互动,这也是一种好家风的传承。我和父亲都是比较内敛的人,我们都不太擅长主动沟通,有什么事情都爱闷在心里。成长的岁月里难免和父母有很多的摩擦,只是现在我已经能体谅他们的不容易。在外求学的日子里,才发现父母对我有多么的宠爱。也曾有过叛逆的日子,后来渐渐明白父母的妥协,不过是因为,比起自己,他们更加心疼我而已。父母一直教育我,要自得其乐,不强求不颓废,不放弃,不好高骛远,人生自得,别人的再好都不拿,自己的好才是真的好。
“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给一个家庭留下正确的价值观, 财富观和生活方式 往往比留下金钱权利更重要。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供应室 李娜
家风故事四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家风、家训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古代最早记载家训的是周公教育他的侄子周成王要“言而有信”,这就是“桐叶封弟”的故事,以保持和护卫周王的绝对权威;春秋时期,孔夫子庭训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三国时期诸葛亮54岁病危时给他刚满8岁的儿子写下《诫子书》;以及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
每个家庭的家风家训家规都有所不同,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记忆都可能成为家风家训家规的载体,从而在生活点点滴滴中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人格。
我呢,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爸爸妈妈文化水平不是很高,说起家训家规可能没有成文的文字,但父母的言行和举止时刻影响着我。
爸爸经常在外工作,很少在家,都是妈妈照顾我们姐弟三人,妈妈呢,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个体经营小门市,比较忙的妈妈可能会忽略我们的学习成绩,但对我们的生活起居却照顾有加,也时常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正直做人,尊老爱幼,见人要微笑,礼貌打招呼,诚实守信,朴实不与人攀比。
温柔的妈妈在我犯错误的时候也会心平气和的讲道理,记得在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零用钱很少也就几毛或一块,只有买书买文具的时候妈妈才会多给。每当放学,校门口好多卖小零食小玩意儿的,自己的零用钱少,总觉得不够买,当看到别人买了好多东西的时候都好羡慕。记得有次星期天趁妈妈不在家,偷偷地翻找妈妈的衣服,拿了几块钱,就兴高采烈地跑出去找小朋友一起买喜欢的东西了,玩后就小心翼翼地回家了,回到家发现妈妈在寻找钱(妈妈平时有算账的习惯),就问我,见她的钱了吗,我虚心地说没有。因为我平时很少说谎,是一个比较乖的小孩,妈妈也没有在意,这事也就过去了。可尝到甜头的我又干了一次,妈妈不知怎么找到了蛛丝马迹,我就只好承认了错误,妈妈没有打我,可能怕我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吧,但表情严肃,诚恳的告诫我:偷偷摸摸的行为就是贼,要正直做人,诚实做人,犯错误时要坦诚的面对,并勇敢的承认错误,不能用谎言来掩盖事实,做到有错就改。
家风小故事,家规大道理,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世方略的潜移默化。如今我已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和医院的职工,我现在也同样理性的教导我在上幼儿园的儿子,并浅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给他听,让孩子从中领会孝俭恭谦让信。我希望将它们继续传承下去,让子子孙孙健康成长,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工作中,都懂得为人做事处世的道理。
——心内科 冯净莉
家风故事五
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文化水平和地位高低,而是源自父辈祖辈德行素养潜移默化的熏陶。我的家风故事,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却“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我的家庭。
我有一个女儿,11岁了,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她的脸上总挂着自信的微笑,明亮的双眸透着智慧,小小年纪,就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优异的学习成绩,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连续五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小学优秀毕业生,并在小升初的毕业考试中荣获全市第一名的成绩。同时,她还取得了许多其它荣誉:小小书法家、小小钢琴手,校园之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班干部,优秀小主持,校园戏曲明星……,她是同学中的“名人”,她是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原因就得益于她的爷爷、奶奶给带来的良好的家风家教吧,他俩随和、淳朴,相濡以沫。我的公公--女儿的爷爷,他农村出身、当兵长大、退伍转业军人,人实实在在、军人精神十足,他的言行举止,还有他爱说的“坚持就是胜利”的话语,鼓励并影响着女儿;我的婆婆--女儿的奶奶,她退休早,在家中细心照顾着孩子的衣、食、住、行,她的无微不至,还有她那“金子般的童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女儿。
我的家风故事很平常,可以说不值一提。但是家风理念很重要,孩子尚小,家风的影响越来越显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把父母带给我的好家风传承下去,同时,也会不断提高自己,跟随孩子的脚步,慢慢用心浇灌,静待花开。
借此机会我呼吁您并邀请您,携手共进,传承好家风,用尊重、爱和接纳让生命影响生命。家和则家庭兴、家族兴、家国兴、万事兴。
——妇产科 袁会娟
家风故事六
我家有不曾荒废的时光
姥爷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人,我并不知道。
姥爷是拨乱反正时,回了城的右派,独留下结了婚的妈妈在农村。所以,我的儿时,并不知道还有姥姥家这门亲戚。但姥爷在海南培育种子时黑瘦黑瘦的照片,一直挂在我家堂屋最显眼的位置。他寄回来的小麦和玉米种子,在田里的长势轰动四邻八乡,闻讯而来置换种子的乡亲,将我家丰收的小麦、玉米一抢而空,成为当地传奇。待有机会跟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时,我已经上了初中。每日放了学,我有一项固定的功课,就是为姥姥姥爷读书读报。姥爷很慈祥,并不讲大道理,但会在我跟前夸奖只上过一年学的老妈,竟能将字写得很工整,将信写得生情并茂。也许是姥爷推崇学以致用的家学,深深影响着老妈,老妈一向不服输的个性,被村里德高望众的老辈,称为“穆桂英”。
老妈要强,种地要种出最好的庄稼,养子要养出最出息的孩子。我小时候最深的记忆,是馋水果。兄妹四人分一颗小苹果的不满足,让我立志要走出农村。我们当时以为的贫瘠生活,在长大后终于知道,老爸当年是很能挣钱的,只是老妈从未给过我们充裕的物质享受,那些钱救都用在了我们四个的学业上。姐姐不要衣服,却要一本《中学生》杂志,在那个年代,订阅一本杂志,是无比奢侈的事情,老妈做了。哥哥逃学,被老妈用柳条抽得满地打滚,当同龄的小伙儿结婚生子时,老妈却逼着哥哥上学。我从小独立,学习从不用老妈操心,但对我寄予厚望的老妈,似乎一直认为我可以走得更远。妹妹没有主见,却也被老妈送入职专,早早地就了业。如今,四个子女,四座城,她乐得各处走走,而我们,逢年过节,都要回去向老妈学习养生和烹饪。
我是被老妈影响最深的那一个,年及四十,仍在学心理学,学中医学,学写作,还学摄影。虽然有涉猎甚广,博而不精之嫌,但生活多彩,不断拓展眼界。我骨子里那份不服输的劲头,是从小对老妈处世的耳濡目染,也是老妈坚忍不拔个性的延伸。
其实说到从老妈身上汲取营养,除了我们兄妹,也还有孙辈。我家儿子从两三岁被奶奶养着时,娇纵异常,要吃要喝,不给便满地打滚。待把他交到老妈手上,电视只停留在‘养生讲堂’和‘探索发现’,购物讲究货比三家,物美价廉,他便再无一丝任性痕迹。若我加班晚回,见那一老一少,依偎在沙发上,热烈地讨论电视里考古发掘的头盖骨为何如此奇特,那温暖的身影也如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一样,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老妈虽只短短陪伴了儿子三年便执意回了老家,但儿子自此沉迷于对科学的探索,成为同学眼中的万事通,更是从七八岁便学会了炒菜做饭,十来岁能给我做一份布丁,炒一盘黑椒牛柳。有时去同学家串门,他也能品上一口汤,便笃定地夸那汤是煲了两个小时以上,逗得那大厨叔叔感叹:这货嘴刁得成了精。
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老妈却仍不甘落后,靠帮亲戚看门挣一份工资,而不肯接我们手里的一分钱。自从我帮她买了智能手机,她的app便刷爆内存。她要学各种美食,学各种中医按摩,学各种生活小妙招,再一一教给我们,有时见我练字或是读小说,也不甘寂寞喜欢凑凑热闹。
也正是我那钻研技术的科学家姥爷,带出了眼界比我们还时尚的老妈,伴着我们勤劳的脚步,追赶孙辈的智能时代。无论在那些物资匮乏的时代,还是在如今迈进小康的富足生活里,都有我们一家人,从来都未曾荒废的时光。
——骨二科 宋卓玲
家风故事七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风家规家训。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下,世人便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将家风家规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每个家庭中,给世世代代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这种成长环境中,我们体会着长辈的言传身教、谆谆教导,每一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家风家规家训,而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家风家规家训的熏陶中成长,家风如同雨露般滋润我们成长。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我们一代又一代健康茁壮地成长着。
在我的成长路上,父亲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也是潜移默化的。古人云:“若要子女走正道,家长身教重言教”,我的父亲便是如此。他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父亲十几岁便失去了母亲,在家里他是老大,姊妹又多,都说长兄如父、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自然他就担起来了家里的重担,那个年代,靠挣工分过日子,父亲小小年纪,起早抹黑、披星戴月的干活,为的就是多挣些工分,这样就可以多拿些粮食回家,弟弟妹妹就不会挨饿,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抱怨过自己为这个家庭的付出,父亲书念的不多,没有多少文化,讲不出大道理,但他却明白每一天要踏踏实实的做人,勤勤恳恳地做事。
父亲,还有一门好手艺,那就是木匠,我曾问过他,您这个技能师从何处?父亲却说:“没有师傅,只是看别人做,回家自己琢磨,一遍做不成做两遍,直到做好。”我被父亲的勤奋和坚持所震撼!有了这门手艺后,父亲从不怠慢,利用这门手艺改善家庭生活,据母亲说,家里第一次盖房子时,为了节省工钱,房子上用的所有木头都是父亲晚上加班自己一斧头一斧头凿出来的,因为白天还要干农活,不想耽搁。但是他的这门手艺不但用于自己,还经常帮助被人,当别人找到他时,他就不再怕耽误自己的活,二话不说,跟着别人就走,我记得有一次正是农忙收麦子时,父亲累了一上午刚到家,就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邻居三大娘,她家猪圈门子被猪拱坏啦,看父亲能不能帮忙修一下,父亲连手都没顾上洗一下就跟着三大娘走了,每次一到这时,母亲就会嘟嘟囔囔说:“你看你爸,自己的活没干完,每次别人的事都比自己家的事重要”,但是母亲说归说,父亲却从来没听过,用父亲的话说“别人请你帮忙,怎么好拒绝呢?”这就是我那善良朴实、诚信的父亲说的话。父亲不知道诚信是什么,只知道别人有难时,一定要伸手帮一把。
父亲的一举一动,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影响着我的心灵,塑造着我的人格。参加工作至今,从医16年,弹指一挥间,一直在超声医学的岗位上勤恳认真、踏实严谨地前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才能的合格超声人,患者的健康永远是作为医者的目标!随着超声微创技术的到来,我们的急诊介入手术也已成常态,加班对于我来说也成了家常便饭,记得一位85岁尿毒症、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持续发热数天,外科手术根本无法适应,在忙碌的一天,正在庆幸可以正常下班的当口,家属推着患者来到了我科,请求利用介入超声这种微创技术治疗,本来这个病就不是一天两天得的,所以完全可以推到第二天进行,但是当看到病人痛苦的面容,家属恳切的目光,我毅然决然的开始行动了,消毒房间、准备器械、签手术知情同意书,穿手术衣……,手术顺利完成。当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两个孩子已进入了梦乡,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曾因听到孩子说“妈妈,我讨厌医生,讨厌加班”;曾因同事的玩笑话“你天天在医院,天天上班”;也曾因高负荷的工作累的腕管无法抬起;而发誓不再加班,但每每看到患者的痛苦,总是忍不住又一次穿上手术衣,当自己利用手中小小的穿刺针为患者解决了这种痛苦时,身心的疲惫不堪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也许是所谓的每一位医者自带的“仁心”,这也许是父亲那种“只知道别人有难时,一定要伸手帮一把,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精神在传承。
前不久女儿和她父亲一起出去玩,当走到马颊河旁边时,正好一个骑电动车的叔叔从她的身边疾驰而过,一沓纸张从他的包里一下子飞落了出来,女儿赶紧大声的呼唤,不知道是他骑的太快还是那天的风太大,那位叔叔却没有任何反应,越走越远,眼看着纸张将要被风吹到河里去,女儿和她爸爸赶紧上前抓住,打开一看是一沓面额不小的发票,女儿拿着发票就在原地等,她说:“我一定要在这等,等叔叔回声找,如果我走了,他找不到肯定会很着急的”,爸爸劝她说:“那位叔叔如果不来,你打算等到啥时候?”,女儿却说:“不会的,叔叔一定会回来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失主真的原路找回来了。这也许又是父亲那善良朴实、讲奉献、树诚信诚的精神在传承。
这就是我们的家风、家规、家训,代代无声无息的传承!
——超声介入科 杨利平
家风故事八
家训是一个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职业的教诲,而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底蕴,生活氛围构成了家风。家训家规家风有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影响着每一位家庭成员,构成家庭教育的中药组成部分。我们的家风从曾祖父那代人起,就是诚信传家,礼让他人,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这些说起来很简单,要身体力行并不容易。
公公为人谦和,与人为善,处处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婆婆会输大力,工作上吃苦耐劳,在家任劳任怨,孝敬长辈,结婚近四十年从未红过一次脸,顶过一句嘴,现在八十岁的奶奶逢人便夸他有一个好儿媳,好的家风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婆婆对孙辈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他辛勤的付出为我们安心工作解除了后顾之忧。婆婆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嫂子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在家里孝敬长辈,相夫教子,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感受到良好的家风。我与婆婆亲如母女,与嫂子更是亲如姐妹,妯娌之间相互谦让,和睦相处。三个堂姐弟,年龄虽小,却都明白尊大让小的道理。我相信我们家的优良传统回一代代传承下去。
——肿瘤血液科 张小南
家风故事九
我出身于农民家庭,家里祖祖辈辈都是老老实实的农民。在我的记忆里,家里一直都很穷,我们姊妹三个衣服轮着穿,别人家衣服不穿时也给我们。从我记事起,我的爷爷奶奶和父母都教育我们:再饿也不能吃别人家东西,别人家东西再好,也不能拿(偷)。
我清楚地记得在我5岁那年,邻居家要娶亲,家里做了许多好吃的,我们老家俗称“待客”,也请了许多帮忙的,其中就有我的父亲。当时的我闻到了美食的香味,禁不住诱惑,就在他们家大门口转悠,一会儿伸头朝院子里看,说是找父亲有事,其实是为了要点吃的,只是不敢开口。最终邻居家大人还是发现了我,赶快给我拿一个小笼包吃。当时的我别提有多高兴了,拿着包子就往院子外跑,边跑边吃,只是还没等我咽下包子,父亲就叫住了我,一个大手抓着我的衣服掂住我,像老鹰抓小鸡一样紧紧叼住不放。当时的我害怕极了,连挣扎一下都不敢,因嘴里还塞着包子,只是呜咽着哭。
父亲三步并作两步走到家里,把院子的大门哐当反锁上,就开始用皮带抽我,边打边说:“以后还吃不吃别人家的东西?”我哭得声嘶力竭,边哭边哀求父亲以后再也不要别人家东西了。父亲见我认错态度好,抽了两下就不再打了,打开大门下地干活去了。到了晚上,一家人在院子里吃饭时,父亲慢慢地说起下午打我的那件事:“人穷志不穷,从小就要别人家东西,长大了会成为小偷,偷习惯了,总会被抓,要住牢的。咱们家世世代代都是这样过的,也没有饿死。一直要记住这个教训,记住我们家的传统。”父亲虽然就只有那简短的几句话,可是对我们姊妹几个影响深远,教育意义很大。从那以后,我们谁都没有再犯过,再渴再饿,也不喝别人家一口水,不吃别人家一口饭。
自从我有了孩子,我就一遍遍教育孩子,记住老祖宗的话,记住我们的家规家训。
《礼记·檀弓》中记载“不食嗟来之食”,《中华圣贤经》中有“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做人、干工作的基本准则,充分体现了我们从小就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家规家训代代传,中华美德永流传。
——心内科 常桂娟
家风故事十
家风为宝,代代相传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族价值准则的传承,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之体现。
我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我的家庭虽没有至理名言的家训,却不乏祖辈父辈们的言传身教,谆谆教诲,他们用最朴实的处事之道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人格。
从小父母就教育哥哥和我要有礼貌,有孝心。“尊老爱幼,谦逊有礼”,他们也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些传统美德。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教导哥哥和我见到长辈要喊尊称,见到晚辈要照顾,要懂得礼让。从小到大,每逢节日,家里就会和长辈一起庆祝。吃饭的时候,母亲总是先给长辈盛饭,等长辈们开始动筷了,我们才可以吃饭。母亲或许并没有学过“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却用自己的行动教导我们要孝亲敬长,要懂得感恩。
“诚实守信,友善豁达”,是父母给予我的待人之道。小时候,我跟小朋友约好周末一起出去玩,到了周末我不想出去,被父亲教训了一顿,他告诉我与别人相约,又临时爽约是不讲诚信,不能从小养成坏习惯,最后他亲自带着我和小朋友出去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吃亏是福”也是父母常常挂到嘴边的“名言”。小时候我总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老是要谦让别人,让自己“吃亏”,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积累,我逐渐理解了这四个字的含义,能够吃亏的人,往往平和豁达,幸福坦然。答应别人的事情尽力做到,做错事情勇于承认,与人相处和谐友善,与人分歧时要包容忍让,不贪小便宜,不斤斤计较,这一待人之道伴随着我,让我结识了更多优秀的人,也让我学会心存感激,善待他人。
“勤俭节约是美德”是父母的口头禅,也促使我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直到现在,“随手关灯,人走熄灯”这句话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每次出门前总是要检查电灯和空调是否关闭。现在,父母每天带着小孙子玩耍,父母教会他们小孙子第一句诗就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家伙可能要很久之后才能明白这句诗的意思,而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已在他心中留下种子。
“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好的家风是一种无形的教导,更是一种有形的传承,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小分子,也是社会和谐进步的脊梁。家风让我学到了怎么做一个真诚友善,勤勉礼孝,诚信豁达的人,也让我理解了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我们要不断传承和发扬良好的家风,助力会文明发展,助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耳鼻喉科 郑路丹
家风故事十一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家训是一个家庭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家规家训如同明灯照亮我们前行。
我家在东北长春外五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里,在这片黑土地我生活将近30年,13年前,不苟言笑的父亲当上了村里的村支书,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常把“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孜孜不倦做学问”这19个字挂在嘴边。
当时,村里不过几街几路,村里除了几条泥泞不堪的土路,没有一条通往乡里的大路,那时候需要村里的人一起修路,同样的分工,父亲总是比别人多干,争着抢着做累活做苦活,每天天还没有亮,村里人还在熟睡的时候,父亲一个人就扛着铁锹,天天早出晚归,看着汗流浃背的父亲我心疼的问他为什么要做这些,父亲总是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老爸是村里的村长,要起到带头作用,况且咱们比邻居年轻,多做一些是应该的啊。正是在父亲的努力和带领下,现在通往乡里都是宽敞的水泥路。父亲总说自从当上村长,他就扛起了一份厚重的责任,每当我走在这几条路上,当时的记忆就会涌上心头。自从上大学之后回到家里父亲又常告诫我“孜孜不倦做学问”,父亲总说出人头地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也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村里的老百姓谋取福利,为了使大家过好更好的生活,父亲总是往返于市里的农科院亲自学习大棚蔬菜种植,养殖场等技术。他总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想要生活的更好就要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孜孜不倦做学问”。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每当我异地他乡遇到挫折、困惑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父亲不嗔不怒的处事态度,他的言传身教和谆谆教导激励远在他乡的我不断前行,这19个字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给予我勇气和信心。也让我更有勇气面对未来的挑战。家风小故事,家规大道理,我也会努力争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正能量的人。
——康复科 贾士枞
下面为您喜爱的家风故事优秀评选人投上您宝贵的一票吧!
(按投稿时间排序)
供稿 / 党群部亓晓明
图片 / 营销部
排版 / 营销部李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