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个不幸然而又幸运的孩子,他有一个响亮又让人心疼的名字“郝坚强”,因为身体疾病被遗弃,但是他有很多爱他的“奶爸奶妈”——沧州市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
郝坚强是福利院送过来的一个被遗弃的孩子。今年1月,一位好心人在东光县秦四村的村路边发现了他,赶紧报了警。随后孩子被送到了东光县中医院治疗。可3个月过去了,“坚强”虽然吃的不少,体重却一直没有增长,身体非常瘦弱。此外“坚强”的人造瘘口也需要再次进行手术,东光县中医院和县福利院综合考虑之后,决定将他送到了沧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
4月19日,来到沧州市中心医院的时候,郝坚强大约有3个月大,头偏的非常严重,体重仅仅2.75公斤重,骨瘦如柴,肚子上还留着排便的人造瘘口,造瘘口周围皮肤糜烂。儿外科主任刘向阳,做了好几十年的小儿外科的医生,被眼前这个骨瘦如柴,眼睛却纯净明亮的孩子震惊和感动。“小坚强生命力非常顽强!只要加强营养,体重长到3.5公斤以上,孩子就能比较安全的承受外科手术,进而解决他的肠道问题。”为此,医生首先做的就是让小坚强尽快长体重。
医院领导知道小坚强的事情后,非常关注,为他开了绿色通道,因为小坚强体重极低,又有瘘口,综合考虑后,小坚强被安排到新生儿科接受内科治疗。静脉营养、抗炎治疗,瘘口护理.....孩子在大家的关心中一天天好转起来。
孩子第一次造瘘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原因让家属竟然手术完以后把自己的亲生孩子舍弃?孩子是否存在不可治愈的先天疾病?术前刘向阳主任思考了很多,并组织科室人员进行反复讨论。“孩子现在体重增长困难,长期静脉营养会对孩子机体造成很大损伤,必须尽早解决孩子的肠道问题。”刘向阳主任科会上坚决的表态!但一期关瘘是否可行?下面肠道是否存在更严重问题?是否需要二次及多次手术治疗?一个个疑问笼罩着大家的头脑当中!讨论最终是先进行下消化道造影,进一步明确结肠问题。
5月6日,一个好消息传来,小坚强的下消化道造影发现,结肠没有问题,可以一期关瘘。可是因为第一次造瘘原因不清楚,而且腹腔粘连较严重,一期关瘘是否能治愈孩子,大家心里还是悬着的!
5月10日,小坚强的体重达标。一大早,儿外科主任刘向阳、医生陈磊就为小坚强成功实施肠道吻合手术。
“5月10日11点46,手术已完成,回到新生儿科;5月10日,拔除气管插管,一切平稳;5月11日孩子腹胀逐渐加重,不排便,.....5月16日上午排气排便,腹胀明显缓解,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5月17日,开始喝水、排便;5月18日,开奶,自行排便;5月19日,3.64千克;5月20日,凌晨12点下手术去看,孩子睡得很好;5月21日,大便拉的颜色非常正常,很开心;5月22日,3.92千克;5月24日,体重4.035千克。体重不断在长,冲我笑了一下.....”好消息不断传来,手术成功了,儿外科医生陈磊用图片和文字记录了每一个关键瞬间,这个“成长日记”里面满载着医生的心疼和关爱。
儿外科主任刘向阳、新生儿科主任肖敏多次为小坚强会诊,副护士长梁秀英都非常关注小坚强,一有时间就要到床前看看他。新生儿科副主任杨悦青一直负责小坚强的内科治疗,她介绍,孩子恢复的很好,如今已经完全停了静脉营养,奶量一天天增长,体重也在增长,身体逐渐康复。从开奶后的25毫升开始喂起,如今已经长到了100毫升,如今体重长到4.91千克,恢复的很好。为了促进孩子发育,她们每天都在给小坚强做各种功能训练。
儿外科、新生儿科同在一个楼层,小坚强是两个科室的“宝贝”,牵动了两个科室医护人员的心。
小坚强刚来时,造瘘口皮肤溃烂,儿外科护士长马坤每天上班前第一件事就是来看看小坚强,洗肠,护理造瘘口,改善肠道功能,术前护理的非常好,对术后切口恢复起到很大作用,马坤被大家称为“马妈妈”。
为了满足术后的生长需要量,新生儿护士按需哺乳,如今每天喂奶次数在15-20次。为了给他纠正睡偏的头,护理人员用医用手套装上温水帮他纠正,既柔软又温暖。
新生儿护士于海燕从家里拿来小玩具,儿外科主任刘向阳的女儿看到小坚强后,特意给孩子精心选购了漂亮的衣服,宣传科的孙明静也从家里给孩子带来了衣服。
新生儿的医生、护士每个人只要走到小坚强的病房,都要喊他一声:“坚强!”新生儿科护士于海燕说:“我们都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大了,知道要人了,放下就哭,抱起来就不哭了。我们有的时候写病历,都抱着他写,这样抱着就不哭了”
说到孩子,大家的话都很多,言语中透着浓浓的爱。而恢复健康,则是沧州市中心医院儿外科和新生儿科的医务人员们给小坚强最好的礼物。
编辑:康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