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医药市场的探索。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
邓小平同志提出:“离开调查研究,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
——邓小平
兵马未动,侦查先行。对从事市场营销的人来说,调研更是了解市场、指导工作开展的不二法门。不尊重事实,主观臆断往往会导致工作的偏差,事倍功半,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对于销售代表来说:
接手一个新市场,首先要做的不是大面积的拜访客户,而是广泛的调研。
对内,了解新市场产品销售情况、之前工作情况、合作情况、是否有项目支持。对外,了解新市场的目标科室、目标客户情况、竞品情况、KOL对于产品的观念、重点处方客户对于产品的处方心得等。了解这些之后再去行动能更加有针对性,效率更高。
|对于销售经理来说:
整体的业绩离不开团队每个人的努力,也离不开市场的良性发展。
对内,不要只坐在办公室里听每个人的汇报, 更要下到市场:一方面深入了解销售代表的工作情况,另一方面了解客户情况和对我们工作的反馈。
若客户在你面前夸销售代表,那证明他工作做好了;若客户让你单独去找他,那可能是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有时候不是代表主观不愿意做,而是不会做又不好意思说,这也是在实地调研时才容易被发现。
另外,管理者,“得人心者得天下”,不是粗暴地发号施令,而是温情地走到团队成员心里,了解大家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患,帮助大家成长,并统一思路,齐头并进。
对外,商业渠道和市场准入虽然会有其他支持部门的配合,但也需要自己去熟悉,并定期调研情况,把握市场发展状态,及时处理问题,保证市场良性发展。
另外,定期协访核心市场、KOL客户,把握主要的销量来源和核心专家资源,即使出现销售代表的变动也不至于对市场造成太大影响。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
调研意义更大。市场和销售站的角度不一样,出发点也不同,没有调研就没发言权,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
对内,熟悉市场,针对销售同事的反馈和问题不能一概听之,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如果不明确就自己去市场调研一番再下结论。
销售同事并不一定是故意的,有时候自己也不清楚客户的观念和需求,有时候是知道了却不知道怎么解决,更有甚者只是想邀你一起体现对客户的重视,要更多的资源,相信很多RPM都有类似的感受。
对外,明确市场规模、竞争环境、产品的STP,把握KOL和大部分客户的观点。基本每种疾病都有流行病学研究和治疗指南,可以大体了解发病人群、基数、分布等。
分析流调数据和治疗指南,学习学科权威专家的讲课有利于产品的定位和推广策略的制定,对于全国的产品经理很有意义,全国性的大会便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不过流调数据很少有每个省的,而且即使有,对于RPM的参考意义也不大,对于处方药来说收集目标科室的门诊量、病床数和对应的病种占比更有参考意义,可以以此计算本区域的市场规模。
竞争环境分析可以参考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分析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供应商、购买者带来的竞争。作为产品经理关注的不仅是当下的竞争者,更需要警惕潜在竞争者和替代品的竞争,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带来治疗方式的改变可能是革命性的,着眼于未来提前布局,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规划一个产品的STP可以花几十分钟甚至几十天,就看有没有认真做调研,很多公司产品的STP出来后还要开多场专家咨询会,讨论后才最终确定的。
同时每个区域的情况不一样,产品的STP在特定的区域会有区别,这正是RPM需要给销售同事指明的,目标市场在哪儿,产品定位是什么,产品策略是怎么样的。产品的策略制定还需要参考KOL和大部分客户的观点,而这个过程也是需要实打实的调研和走访去获取的,可以约谈、非正式的访谈、调研问卷等。
产品策略“拍脑袋”也能得到,短期可能不会被发现,但随着产品推广、销售的深入,会面临被客户和销售挑战的风险,这也是负责全国的产品经理可以多考虑的地方。
|对从事三线及以上管理的高层经理来说:
制定政策和发布指令也需要建立在调研的基础上。高层经理对内的管理可能占了绝大部分,既要保证团队高效的工作,又不过于干涉下属的管理,这考验着每个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这时候调研可以深入一线,座谈、协访,从代表身上反映的问题来倒推管理的问题,给予下属指导和要求。同时可以调研辖区的优秀团队,优秀代表总结销售和管理经验,用于指导其他团队。
目前的市场推广已是多个部门的协作,而整合资源,协调多部门合作已成了三线经理的重要事务,这也需要其熟悉每个部门的工作,适时调研情况,解决问题,整体推进。
小结:
调研工作贯穿于每个营销人员的始终,只有以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基础,才能够把市场营销的普遍原理同具体市场情况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产品STP、销售政策,领导团队取得骄人的业绩。
头已秃,点在看求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