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角】李秀娥:苦乐相伴,初心不变

来源: 周村区人民医院/zcqrmyy


人物简介

李秀娥,主任护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护理部主任、院党委委员、北京大学护理学院硕士生导师。

现任中华护理学会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护理学会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护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北京市护理专家库专家,北京市海淀区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北京医学会“医疗技术准入”评价专家库成员。

这个志于护理,精于护理,爱于护理的使者,带领口腔护理团队执着前行,苦乐相伴,初心不改,为中国口腔护理事业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她身边的人说:她像一泓清泉,沁人心田;她像一棵劲松,坚韧挺拔;她像一盏明灯,给身边所有人指明前进的方向。


八年急诊磨砺,打铁还需自身硬

2005年的一天,李秀娥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口腔医院的病房,她要在交接班前快速了解昨日患者的情况。这时,护士长把她叫到了办公室,医院一位知名老专家因病手术,需要她协助陪护。手术当日她以“家属”身份在ICU门口等候。

晚上6点30分,ICU护士出来叫她,说“患者有事找您”。她赶紧走到床旁,看到这位熟悉的老专家,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老专家面色苍白、血压80/60mmHg,李秀娥赶紧把手搭在他的手腕处,脉搏120次/分。她凑到老专家耳边,轻声问道:“您感觉哪里不舒服吗?”“恶心、想吐?”。休克?术后出血?一个个问号在李秀娥脑海浮现。

就在这时,患者突然意识丧失,情急之下,李秀娥赶紧呼叫,迅速用力把输液袋拧成麻花状来加快液体的输入速度,并协助迅速将患者推到手术室。正是基于精准的判断和一连串紧急有效的处置,为患者争取了时间,挽回了生命。

此时,李秀娥还只是一位普通的护士,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工作不足一年,是什么让她具备这种临危不乱、训练有素的急救意识和技能呢?

其实,来口腔医院之前,李秀娥有着八年急救护理的经验。她出生在青岛,从小立志学护理,毕业后被分配到青岛医学院附属市立医院做护士。因为勤奋刻苦、善于钻研,练就了扎实的护理基本功,工作不到7年,她便脱颖而出,成为护士长。

工作期间,李秀娥历任该院普外科、肿瘤科、血液科、传染科和高干病房的护士长。1996年,她不顾家人反对,担任急诊科护士长。

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李秀娥吃住都在急诊科,与她的急诊姐妹们奋斗在抢救一线。就这样,一干就是八年。

丰富的工作阅历和管理经验使她熟练掌握了各专业的疾病特点、常见急危重患者的应急处理和管理方法,具备快速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等急救技能。

假期的最后一天在家好好休息,上班前夕不去参加聚会等容易让人兴奋的活动。可以给朋友打个电话聊聊天,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上班后要尽早收心,加强自我调节。


半路出身,踏入口腔护理大门

2004年,39岁的李秀娥放弃自己干的风生水起的急诊事业,选择随丈夫来到北京,进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又从一名普通护士做起。

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专业,她把自己之前华丽的光环尘封了起来,虚心向每一位临床护士学习。

口腔颌面外科病房主要收治口腔颌面部手术的患者,除手术方式和护理要点外,其它护理内容跟综合医院相似,她很快便找到了契合点,将之前的护理经验与之融会贯通并迅速掌握。

但口腔门诊的学习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专业划分细、器械种类繁多、细小、工作内容完全不同于病房护理工作等,需要大量地记忆和练习。

为了让自己尽快适应门诊的轮转学习,她的业余时间基本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正是她勤奋、钻研的韧劲和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她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由一名口腔护理的门外汉迅速成长为一名地道的口腔护理人。

2005年9月,她被聘为口腔颌面外科总护士长,2006年3月聘为护理部副主任,同年9月正式聘为护理部主任。

此时,李秀娥又多了一份担忧。虽然自己有多年的临床护理管理经验,但如何做好一个全国一流的口腔专科医院的护理部主任,李秀娥心里也没底。

当时的口腔医院,医疗水平蒸蒸日上,很多技术逐渐与国际接轨,但口腔护理却发展缓慢:口腔门诊护士仅从事材料调拌、物品拿取等简单的辅助工作,内容单一,无完善的护理配合职责和内容、护理培训不系统;在大门诊小病房的模式下,医院的护理发展严重滞后于综合医院,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和急救水平与综合医院存在较大差距;科室自行招聘护士,学历起点低且生源和职业素养良莠不齐?


培训是慢功夫,教育是专业发展的源泉

李秀娥上任后重点抓的第一项工作便是护士规范化培训。

由于口腔护理学历教育的缺失,来医院工作的护士多为护理专业教育背景,对口腔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临床配合了。但李秀娥坚信:培训是慢功夫,虽然耗费时间和精力,且短期培训效果不容易显现,但只要坚持,就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因此,护理培训不仅要开展,还要开展地规范、科学、系统。

广泛查阅文献后,她开始探索对新入职口腔护士开展模块化培训,经过多年摸索,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口腔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体系,内容涵盖了口腔基础、急救、护患沟通、四手操作等口腔护士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明显提高了新护士的口腔护理水平,提高了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
2011年和2012年,医院规模较之前扩大,先后在朝阳区成立了第五门诊部和第四门诊部,考虑到五个分支机构护理水平的差距和培训需求的增加,李秀娥要求分支机构的新护士统一参加总院的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和考核,由总院进行统一管理,逐渐提高分支机构护士的口腔理论和操作水平,使口腔医院的护理水平逐步做到同质化。
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水平是李秀娥抓的另一项重点工作。
急诊出身的李秀娥一来到口腔医院便发现医护人员的急救水平普遍较弱:口腔医生主要治疗口腔,缺乏对全身疾病辨别和急救的相关训练;医院发生抢救案例少,医护人员缺少实战训练,一旦发生抢救,往往手忙脚乱,不知如何应对。

她至今仍清晰记得刚来口腔医院时发生的一个急救案例:有个年轻医生为一位血管瘤患儿注射平阳霉素,注射完毕后,患儿突然哭闹,意识丧失。医生和护士赶紧打电话叫来麻醉师。麻醉师迅速托起患儿下颌,患儿意识很快就恢复过来。见过这例抢救后,李秀娥觉得口腔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患者的诊疗安全。之后,李秀娥又给自己增加了一个新的任务:提高口腔护士的急救水平。

凭借多年急诊工作经验,结合口腔医院常见抢救案例,她亲自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如每年选派1-2名护士到综合医院急诊科进修;组织3-4次院内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组织急救抢救案例讨论和查房等,并亲自承担起了急救培训授课任务。
李秀娥的课趣味性很强,遇到“休克”、“晕厥”这些大家容易混淆的概念,她便结合专业知识,把经历的“急诊室的故事”跟大家娓娓道来,场下的听众仿佛置身于急诊科的抢救现场。很多听过她课的人,至今也总能对她讲过的内容记忆犹新。
正是李秀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口腔医院护士的急救水平终于有了质的飞跃。现在每当口腔门诊或病房遇到突发的抢救等,护士们都能迅速做出反应,各司其职,“呼叫、心肺复苏、开放气道、吸氧、开放静脉通路?.”,她们与医生高效的急救配合让多位患者转危为安。现在院里只要一说起护士的急救水平,大家都称赞有佳。正是有了这支训练有素的护理队伍,大夫们在处理起突发情况时才更加从容、更加安心。
任何专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的学历教育。口腔护理却是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一个专科。
国家的职业大典里没有口腔护士职业,更无相关执业认证要求等。口腔护士多为护理专业教育背景,刚来医院工作时,有些连口腔里到底有多少颗牙都说不清楚,更别提临床的常见疾病和护理配合了。

凭借着与北京大学护理学院近水楼台的优势,她多次与学院领导沟通,让学校关注到口腔护士这个日益庞大的群体和专业的教育发展需求。

经过多次协商,2012年,《口腔护理学》作为北京大学护理学院的一门选修课,正式对全部护理学生开放。通过这门课程,越来越多的护理学生了解了口腔护理的专业内涵和工作内容。目前,护理学院正计划在护理本科课程中增加一定学时的口腔护理模块课程,尝试为口腔诊疗机构订单培养高学历的护理人才。

2014年,正高职称的她被北京大学护理学院聘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相继招收并培养2名口腔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除了与护理学院的紧密合作外,李秀娥还积极组织编写口腔护理专著、培养并发展口腔护理教学师资队伍等,为推定口腔护理学历教育的发展储备力量。

护士应在不同的舞台绽放魅力

回顾30多年的护理工作生涯,李秀娥满满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她从未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相反对“护士”这一职业多了一份敬畏。她说:“护士是一个漂亮、充满爱心、积极向上的群体,她们就像天使一样,给她们舞台,她们就能绽放无穷的魅力。”

2006年,医院与美国、香港、日本等地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多,但是语言沟通的障碍,使护理人员很难与专家进行深入的交流,也严重限制了医院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考虑医院将来的发展,李秀娥认真翻阅了所有护理人员的简历,发现护理人员的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因此尽早进行护理梯队组建的顶层设计势在必行。

正是她的点滴用心,护士们拥有了各种各样的展示平台,并在不同的舞台上绽放出她们的风采。



勇挑发展口腔护理的重任

随着院内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李秀娥慢慢地在口腔圈里有了名气。

2012年和2013年北京护理学会口腔科护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护理学会口腔科护理专业委员会换届,李秀娥主任凭借其扎实的口腔理论功底、独到的专业远见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被双双聘为主任委员。此时,她还兼任了中华口腔医学会医疗服务分会口腔护理管理学组的组长职务。

身兼数职的她比以前变得更加繁忙,经常往返全国各地指导工作。通过交流,她发现民营口腔机构和综合医院口腔科如雨后春笋般地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当时的口腔护理管理学组设置在医疗服务分会下,仅28名组员,覆盖面仅局限在口腔专科医院,很难发挥其专业引领和影响力。

意识到护理管理学组发展的种种局限性,李秀娥积极与中华口腔医学会领导和护理学组主要成员沟通,希望能尽快发展口腔护理管理学组为口腔护理专业委员会。

2014年5月,李秀娥组织学组重要成员召开口腔护理专业委员会发起相关工作筹备会。同年7月,她连同其他5位口腔护理专家向中华口腔医学会提交了“口腔护理专业委员会成立申请”并于9月召开第二次筹备会议,中华口腔医学会王渤秘书长和来自全国的50余名专家参会,就专委会的成立和会员发展等工作进行商讨。

2015年8月12日,是我国口腔护理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护理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李秀娥当之无愧地成为第一届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口腔护理专委会终于在口腔的大家庭里有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与她当初预想的一样,专委会发展迅速,迅速吸纳专科会员3500余人,其中委员188人,来自全国30个省市144家单位,覆盖了口腔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口腔科、民营口腔机构、高等护理院校、开设口腔护理专业的高职院校等。口腔护理专委会的成立必将更好地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目前,李秀娥正带领学会成员积极调研并界定我国口腔护理的执业范畴,起草《口腔种植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组织编写口腔护理专著等,从而带动我国口腔护理的不断发展,逐渐缩小与国际的差距。

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李秀娥与护理结缘三十载,矢志不渝,从一名护士成长为专家,把护理技术引向护理科学,让口腔护理的水平堪与精湛的医疗水平相媲美,推动口腔护理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促进了全国口腔护理行业的整体提升。

曾经背负着梦想而出发,却发现梦在脚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她依然为之上下而求索,护理与生命结缘,生命因之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