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急救日—关注环卫工人,我们在行动

来源: 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zkrmyy

为贯彻落实中国红十字会总会

《关于开展2019年“世界急救日”主题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

9月12日上午

由仲恺高新区宣教文卫公室主办

仲恺人民医院、仲恺120急救指挥中心承办的

世界急救日—急救,关注易受损人群”主题宣传活动

在陈江天益城广场拉开帷幕



活动开始,先由仲恺120主任刘彩红给“城市美容师”们进行急救小讲座,就遇到哪些突发情况需要拨打120、如何正确拨打120以及心肺复苏术进行详细讲解,并由120培训老师们演示心肺复苏规范动作。


                                     
演示完毕,培训老师们手把手教“城市美容师”们进行心肺复苏操作体验,现场学习气氛浓烈,吸引将近60名环卫工人参加活动,“城市美容师”们表示,学习了这项技能,以后在工作中遇到突发情况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



我国首部急救科普三维动画系列之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当患者停止呼吸和心脏骤停时,用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进行抢救的一种技术。心脏病发作、溺水、车祸、药物中毒、高血压、触电、异物堵塞时都会导致跳骤停、呼吸停止,均可用心肺复苏术来抢救




心肺复苏的意义


我们知道,任何一场灾难面前都可能会遇到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甚至我们有可能目击到这样的患者就在我们身边倒下,事实上,70%以上的猝死发生在急救人员来到现场之前,而绝大多数人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这时如果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或许就能挽救他们的生命。


那么心肺复苏到底能给他们多大的帮助?数据表明,如果我们在4~6分钟内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并于8分钟内进行进一步的生命支持,则患者的存活率为43%,4分钟以后再进行心肺复苏,存活率只有17%,超过10分钟,患者的存活率几乎为零,因此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可能有人会说这个比例还是很低,但生命是无价的,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们都要尽100%的努力去争取。当然除了早期进行胸外按压和肺通气之外,早期除颤和后续的高级生命支持措施和综合治疗都是影响这些患者最终是否能存活下来的关键因素。由此可知,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是成功救治这些患者的第一步,有统计数据表明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以及3~5分钟内的除颤,可使生存率增加49%~75%


世界急救日的起源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将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世界急救日”,呼吁世界各国重视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士掌握急救技能技巧,在事发现场挽救生命和降低伤害程度。每年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都会选择一个新的全球主题,并鼓励参与者根据当年的主题来规划活动。2019年是第20个世界急救日,广东省红十字会主题是:“急救,关注易受损群体”。



世界急救日的重要性

急救在任何特定时间或事件都非常重要。在正确的方式下,急救有助于在关键情况下挽救生命。您在受伤时立即采取的医疗行动是最重要的。一位急救专家告诉记者,医学上把发生伤病后的前4分钟,称为急救“黄金时间”,如果能有更多人掌握科学的救护知识,无疑会在挽救生命时抢得先机。

据统计,每年全世界约有350万人死于事故造成的损伤。而现场急救技能,可用于如交通事故大出血、休克、电击、溺水等情况,在4分钟内如果能及时进行心肺复苏,一般都可救活;如果超过8分钟,救护的成功率只有5%,超过16分钟基本不能救活,而医院救护车是在接到电话后5分钟内出车,按15分钟后医护人员到达预计,多数情况下会错过救护病人最佳时间。所以掌握急救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名急救专家称,一个普通人通过2-3天培训,就能掌握现场救护的常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急救小知识

碰到交通事故,没有受伤的人应该做些什么?

在拨打120、119后,迅速检查伤员的伤势,可以通过大声呼叫,检查伤员是否清醒,来判断有无颅脑外伤。触摸颈动脉,检查有无心跳;将脸贴近伤员的鼻孔前,感觉有无呼吸。如果伤员的意识、心跳和呼吸均已经丧失,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如发现伤员有大出血情况立即止血包扎。如伤员有骨折情况,要因陋就简,给予固定。

居民碰到地震该怎么办?

尽可能关闭液化气和电源开关。位于一楼或平房的人员向外跑,在高层楼的人员立刻躲在墙角,不要躲在窗前、床下等处。地震过后,为了防止余震,应观察一会,确定安全后再往外跑。被埋压后,不要大声呼喊,注意保存体力和节约氧气,等待救援人员的救助。可以每隔一会儿用砖块敲击铁管线,以通知救援人员。在周围情况不明朗时,不要用打火机照明,防止煤气泄漏燃烧。

一旦发生脑溢血,其他人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切勿随意搬运或颠簸病人,应减少声音的刺激。要有专人看管脑溢血病人,防止病人因躁动而坠床。让病人保持平卧,使头偏向一侧。将病人领口解开,用冰袋或冷水毛巾敷在病人前额,以利止血和降低颅内压。




编辑丨社工部
素材丨区120
来源丨妇幼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