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益生菌制剂,这4点需要掌握

来源: 医药创业者模式/yycyz2013


转载自:赛柏蓝-药店经理人 作者 :刘力

益生菌制剂是一类常见的微生态制剂,主要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随着近些年研究的深入,益生菌的应用越来广泛,但也还有不少人对益生菌的认识仅存在于调节肠道菌群和提高免疫力两个方面,也有人认为益生菌制剂是“万能药”。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益生菌,我们今天就从4个方面对益生菌制剂进行简述,供大家参考。


1.常见的益生菌制剂有哪些?


我们常见的益生菌药物很多,但它们的通用名都比较长,而且很相似,其命名原则主要是根据该益生菌药物所含的不同菌株及菌种命名,而且根据不同菌株的来源及作用机制的不同,又可分为原籍菌制剂、共生菌制剂和真菌制剂。


①原籍菌制剂:此类制剂的菌株来源于人体肠道原籍菌群,服用后可以直接补充原籍菌,发挥作用。


代表菌株:双歧杆菌、粪链球菌、乳杆菌、酪酸梭菌等。


代表药物: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思连康)、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金双歧)、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口服酪酸梭菌活菌片(米雅)等。


②共生菌制剂:此类制剂的菌株来源于人肠道外,与原籍菌有共生作用,服用后能够促进原籍菌的生长与繁殖,或直接发挥作用。


代表菌株:枯草杆菌、芽孢杆菌等。


代表药物: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妈咪爱)、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整肠生)、蜡样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源首康)等。


③真菌制剂:此类制剂以布拉氏酵母菌散为代表,与上述原籍菌及共生菌制剂不同,布拉酵母菌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直接抑制病原菌和释放多胺类物质、提高肠道抗感染能力而发挥作用。


代表菌株:布拉酵母菌


代表药物:布拉氏酵母菌散(亿活)。


2.益生菌制剂的作用原理


①促进微生态平衡:调节人体内菌群,促进微生态恢复平衡。


②保护作用:益生菌能通过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结合,并与其他厌氧菌一起共同形生物学屏障,从而限制致病菌与肠黏膜的接触、粘附和定植;此外,益生菌还能减少致病菌产生的内毒素、阻碍内毒素与受体结合。


③营养作用:参与产生多种维生素,如叶酸、维生素B等,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质,同时益生菌还能参与维生素的体内代谢,促进钙、铁及维D的吸收。


④免疫调节作用:益生菌可刺激机体的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应答功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促进抑菌物质的产生,从而增强机体免疫。


3.益生菌制剂具体应用


①腹泻


益生菌可应用于小儿腹泻及成人腹泻,几乎可应用于所有类型腹泻,无论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的腹泻。


益生菌通过补充肠道正常菌群、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保护肠道黏膜、分泌抑菌或杀菌物质等方式,清除肠道致病菌及病毒,降低腹泻程度,缩短腹泻病程。


对于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的腹泻,可联合抗菌药物或抗病毒药物;对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可单用益生菌制剂。


②功能性消化道疾病


功能性消化道疾病是一类病因不明的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便秘、功能性腹痛,可能与肠道运动功能失调、微生态坏境失调、黏膜免疫炎症等有关。


益生菌可酸化肠道、改善便秘、调节肠道菌群、改善黏膜炎症反应,对于功能性消化道疾病效果明显。


③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主要是由小肠内乳糖酶活性下降、乳糖消化能力下降、乳糖吸收不充分引起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气、腹泻(水样便、量多)。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等含有β-半乳糖苷酶,能够分解乳制品中的乳糖,减轻乳糖不耐受症状。


④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为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疾病,可能与肠道细菌、环境因素引起的肠黏膜免疫性反应过高有关。


益生菌可定植与肠道,直接抑制致病菌的生长与侵袭,并能增强肠黏膜上皮屏障功能,总体治疗效果明显。


⑤母乳性黄疸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辅助治疗


益生菌可迅速补充体内所需的有益菌群,维持肠道酸性环境和肠道正常蠕动,增加肠道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促进肝细胞功能恢复,促进胆红素与肝细胞结合,辅助治疗母乳性黄疸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⑥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辅助治疗


益生菌可用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辅助治疗,如湿疹、过敏性皮炎等,主要是通过改善微生态环境,降低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的几率。


⑦幽门螺杆菌感染


对于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三联或四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抑制能提高总清除率,并能减少抗生素的副作用,主要与益生菌的抑菌、增强黏膜屏障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有关。


4.应用益生菌抑制的相关注意事项


①益生菌制剂不耐受胃酸,应饭后服用。

②避免与吸附性药物、碱性药物同服。

③与抗生素联用,应至少2-3小时以上;布拉酵母菌、酪酸梭菌和芽胞杆菌等对抗生素不敏感,可与抗生素同时使用。

④冲服益生菌散剂水温不宜超过40℃。


参考文献:

1.郑跃杰, 黄志华, 刘作义,等. 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2010年10月)[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1):20-23.

2.贾霜, 赵力波, 孙淑娟, et al.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J]. 中国药业, 2006, 15(12):59-60.

3.刘伟红. 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07, 14(2):188-190.

4.伍秋蓉, 周隽, 何继东, et al. 微生态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8, 8(5):315-321.

5.郑跃杰, 黄志华, 刘作义,等. 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2010年10月)[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