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药品分类方法,颠覆你的认知!

来源: 中国药店/zgyd666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对药品进行分类,是药店运营管理必做的基础工作。随着药店精细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需求的提升,药店对药品分类的要求变得更细、更高,即不能仅用于最基础的商品管理。



01

西药



与中药相比,西药的功效虽较为单一,但如果仅以一个功效作为其分类标准,就会导致会员疾病标签的错误。


以在药店销售占比较大的5类一线降压药为例,不少药物的说明书对其适应症的描述都是“用于原发性高血压”,大多数店员也只知道这些药物是治疗高血压的。但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并不仅限于降压,比如ACEI、ARB类还被广泛用于慢性心衰、扩张型心肌病、慢性肾衰;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还被用于治疗房扑、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β受体阻滞剂还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利尿剂还能用于扩张型心肌病、多种肾病,等等。虽然这些疾病不属于药店疾病谱范畴,但并不能排除这些疾病的患者在药店购药的可能性。


因此,将这几类的药物分类名称以结构确定其类别为“ARB类药物”等,或以简单的功效命名为“利尿剂”、“降血压药”等等,就会使其功效变窄,而由此得到的会员标签也就会出错,后续的针对性营销活动也就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会起反作用。


再比如,布洛芬除用于退热外,还能镇痛、抗炎,被广泛用于痛经、牙痛、头痛,以及劳损、骨关节炎等,如果不能在分类中将其能治疗的症状、疾病罗列开来,将销售流水与具体的疾病相对应,也难以做到把顾客的消费与健康状况关联起来。


所以说,不论是三级、五级甚或六级分类,都只是实现了药品分类从病到药的步骤。实际上,药品分类还需完成再从药到症状、疾病的步骤,才能使药品分类在商品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使顾客管理更有效,员工销售更专业。


因此,药品的分类标准不能单向。对于西药,不能仅从化学结构、作用用途进行分类,还需要实现从病到药、从药到病的闭环。同时,对应的疾病、症状标签应尽量全面。



此外,有条件的大型连锁药店或软件提供商还应该做到:


1.收集超说明书用药的资讯,将超出说明书之外的药物功效加入到从药到病的分类体系中,但需要与属于说明书范畴内的功效区分开来。


2.从文献中寻找有依据的药物联用推荐,以对照分析凭处方购买药品的顾客消费行为,从而有可能对这部分顾客的购买行为产生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要想给顾客打上精准的标签,仅依靠属于基础管理范畴的药品分类是无法做到的,而必须结合销售现场的观察、询问。很明显,任何软件都无法取代来自于销售现场沟通而获知的顾客信息。连锁要想在专业化营销的道路上取得实质性成果,就必须多角度地勾勒顾客特征,同时借助药品分类和购物流水,全面掌握顾客的消费特点甚至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趋势,以做到个性化营销。



02

中成药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目前来看,不论是药店自己还是软件提供商,对中成药进行分类,多是套用西药的分类标准。但中成药的功效主治与西药的适应症表述是不同的,其功效也远较西药广泛,所以,套用西药的分类维度,肯定是不合适的。


那么,中成药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分类呢?


笔者认为,借助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用药思维,对药店的中成药商品进行分类,是最科学、最实用的分类方式。


从疾病的致病原因来看,《伤寒论》以讲外感病治疗为主,《金匮要略》 主要讲内伤杂病的治疗。但在历代许多临床家眼中,《伤寒论》 之所以比讲专病专方的金匮更有价值,在于其所列经方不仅能治疗外感病,更是以方证对应、辨证论治作为基础的疾病治疗通则。简而言之,《伤寒论》 中所列如桂枝汤、柴胡剂、葛根汤等方剂,不仅能治疗外感,还可以治疗诸如自汗、颈椎病、情志病等等多种疾病。


由此,药店中成药的分类,也应借用这个通治和专治思路,设立为两个部分:


一是“必售中成药目录”

即目录中的中成药取自于经方与后世名方,这些方剂历经百年甚至千年的临床验证,作用广泛,疗效明确且安全性较高,如桂枝颗粒、小柴胡颗粒、葛根汤颗粒、二陈丸、肾气丸、藿香正气类等,以攻、和、补作为分类标准。

二是专病专治方

即以中医或西医病名为中心,对常见症型进行划分,以分型论治框定中成药的类别,以及具有当地用药习惯的民族药物 (如苗药、蒙药等),这部分以疾病的治法 (即药品的功能描述) 作为类别名称。这样,就实现了从功能到药品的分类步骤。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和西药的分类一样,中成药的分类也还需要完成从药到病的关联,如治疗气滞血瘀所致妇科疾病的中成药桂枝茯苓丸,对应治疗的疾病包括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月经不调、闭经、乳腺增生等等。而要实现顾客疾病状况与药品分类标签的精确对应,还需店员明确与顾客沟通的重要性,并通过培训,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以及与顾客沟通的能力。


不论药店行业如何发展,加强专业培训始终是提升销售利润的必要条件,中成药尤其如此。大型连锁的采购力量并不薄弱,但采购回来门店销售不出去而形成积压、近效期才是导致中成药商品品种缺失和重复并存的根本原因。将药品分类与培训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药店专业化营销的必由之路。


比如,慢性胃炎的中医分型很多,需要通过培训,让店员掌握辨证分型要点;在销售现场,店员与某顾客沟通后,借助药品分类中的从药到病的标签提炼,对其准确地打下“饮食无规律”、“胃脘灼热隐痛”、“口燥咽干”、“舌红少津”等特征性症状标签,即可明确该顾客的胃炎属胃阴不足,从而推荐合适的中成药。


因此,借助培训与药品分类,店员售中卖给顾客的药品才会更有疗效,售后与顾客沟通的电话、短信或微信内容才会更有血有肉,顾客对门店专业性服务的感知才会更深刻,对药店才可能真正做到“忠诚”。




本文为中国药店原创/整理,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亲,中国药店公众号长期公开征集稿件,如您欲抒发心声、记录生活、分享经验……可以文字或图片形式将作品发送到yaodian2019@163.com(邮箱),稿费=200元+阅读量*0.01元。温馨提示,投稿时请注明联系方式

在看一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