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伤于湿,冬必咳嗽」:抓住秋季祛湿黄金期!

来源: 杏仁堂中医院/hmxrtzyy

出伏四天了,暑热大势已去,尚有三两余热不成气候,但盛暑遗留下来的湿气还在“祸乱人间”。


中医常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秋季主敛降,空气中的湿气会乘势往下走侵袭人体,体内原本的湿气也更难祛除。


所以有的人一到秋季就开始眼皮肿、脸肿、小肚子变大、腿脚肿,越到下午越严重。一天之中,下午相当于一年中的秋季,以收敛为主。湿气往下聚集并显形,早晨的竹竿腿就变成了下午的大象腿。从早到晚,感觉自己从小号变成了大号。


在初秋这段不怎么干燥的日子里,湿气这群“流氓”到处作案,除了身体肿胀,还引起其他问题,甚至冬季咳嗽,中医常说「秋伤于湿,冬必咳嗽」。


湿重的人在秋天不好过


01
风湿病痛入秋后易反复发作


有风湿问题的人入秋后复发频繁,气温降低的因素是其次,多是由于湿气作祟,湿气很喜欢流注在关节交通处。


有风湿的人要注意保暖,避开阴凉潮湿处,带护膝,常搓手,驱赶局部寒湿。


02
皮肤干燥、舌头齿痕变多、喝水不解渴


入秋后,有湿气的人会比正常人体燥的厉害。湿气是一堆废水,不能滋润身体,在燥气的烘烤下还会凝聚成痰。


废水也是要占地儿的,正常的津液被堵着去不了该去的地方,人就会觉得喝水也不解渴。而这也会加重嘴唇、鼻孔和皮肤干燥,让人难以适应秋季。

03
肢体沉重



秋季人本来就容易感到乏累,再加上湿气,就会觉得四肢沉重,运动一下会更加疲惫。


别人的秋季是秋高气爽,视野开阔,“湿气”的秋季却是浮肿、沉重、头晕眼花、干燥……

初秋不祛湿,会加重秋冬的手脚冰凉,并让进补如隔靴搔痒。补能恋邪,滋补的津液容易被湿气同化,反而助长湿气,达不到补养身体的作用。


所以,初秋这段时间,有湿气的人也是要注重祛湿,为后续的进补打好底子。


初秋祛湿气要顺势而为


既然此时的湿气容易跟随敛降的大势往下走,我们就顺势而为,在它去往的方向开个小门,让它流出身体。


这个小门就是足底的涌泉穴+泡脚。古人云:湿性趋下。足底涌泉穴是位置最低的穴位,是祛湿的好位置。

同时,脚也被称为我们人体的“第二心脏”。足底的经脉很多,皮肤层比较薄,可以让“温度”进入穴位,进入经络游走全身。


泡脚时不可过热,水温在40至45度间,泡到微微出汗即可。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间为宜。


泡脚时加入适量白醋,可以加速全身血液循环,缓解人体疲劳度,同时还可以舒缓神经,提升睡眠质量。加入适量生姜或花椒,可以增强人体的血液循环,可驱寒祛湿。

既然要让“湿气”流出体外,肯定少不了“排湿”系统的功劳。内湿是因脾虚形成的,吃进去的食物因脾胃虚弱不能被运化,长此以往堆积下来,形成湿气,而湿气又会加重脾虚,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所以秋季祛湿的重中之重就是健脾,脾气强健,“排湿”更有力、更顺畅。


要祛湿,先健脾!中药方剂里有个“四君子汤”,被誉为健脾补气第一要方。


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味药组成。这四味药性味平和,常作补气之品,故称四君子。


该方可益气健脾,常作为基础方用于临床治疗脾胃气虚证,并由此衍生出系列加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