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颖:制药行业风云变幻,以不变应万变

来源: 医药魔方/yiyaomofang

中国制药产业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代,人才对于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成才的道路离不开带你入行的前辈,他可能是你的公司领导,也可能是你的私交好友,还可能是你的竞争对手,但最好的导师一定是「亦弘商学院」课堂上的产业精英们。

 

以“弘道亦弘人,兴道亦兴业”为使命,「亦弘商学院」恰如制药行业的一股清泉,在成立5年的时间里默默给行业滋养培育了大量高端专业人才。为此,「亦弘商学院」「医药魔方」联合采访了负责在学院主导设计并讲授药物研发管理、临床研究管理、药品注册管理、药品制造管理、医药商务拓展与对外合作等课程项目的课程主席、特别顾问,以此向传道授业者致敬,并带你领略中国制药产业的发展变迁。


夜空因繁星而美丽,清晨因旭日而多彩!愿人生因亦弘而精彩,愿行业因魔方而高效!


如果一个人,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找到一件事情作为终生事业来做,那将是何其有幸?邵颖博士就是这样的“幸运儿”之一。他于五年前便找到了自己希望坚持到老的事业——在亦弘商学院从事“教育”工作。

邵颖是业内无需被介绍的那一类人。他曾在中国药科大学执教10余载,桃李满天下;他在药品监管部门工作9年多的时光里,见证了中国药审制度变迁的风云魔幻;他在复星医药担任高管的6年期间,复星医药的市值曾突破千亿;如今他在一家中国药企出海收购的海外创新药物研发企业担任CEO,并希望将其塑造成中国药企“创新+国际化”的新一代标杆。

邵颖,NMS首席执行官


在监管机构,

发现行业最大的痛点是“人才


与亦弘商学院其他老师的背景有所不同,邵颖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从事教育。上世纪90年代初,获得硕士学位的邵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留校资格,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主要从事药物化学教学和相关科研工作。 

21世纪初,因为出色的研究能力,邵颖被借调到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约一年后正式调入,从事药品注册的技术审评与管理,以及相关法规的研究工作;历任原新药审评部副部长,原审评三部副部长、部长以及研究与评价部部长、高级审评员等多个职位。

2007年初,药审中心委派邵颖作为现行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07年版)起草小组的核心成员之一,参与研究当时我国药品注册监管的各种问题,组织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起草《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草案。

在《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草案定稿之时,邵颖被派遣参加位于意大利罗马的欧盟监管科学与技术学校为期5周的学习。这是一所专门为欧盟成员国培养药品监管公务员的专业学校,课程内容涉及监管理念、法规体系、技术指南,以及各种挑战与应对等。

既有宏观政策、又有综合的专业理论体系和实践案例,体现了对规律的认知和应用,也正是彼时我国监管部门亟需学习探索的领域。

“当时我国尚未有生物类似药(biosimilar)的概念和意识,期间我们集中学习了全球的biosimilar政策、法规及产业发展等,尤其是欧洲,他们是biosimilar政策及产业的引领者;当时的授课教师也都是欧盟各国的资深专家、全球知名制药企业的科学家和高管。”邵颖回忆道。

事实上,这次学习不仅给邵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还为他后来关于有效提升我国药品研发与注册监管能力的系列思考带来了十分有益的启示。比如他在亦弘商学院负责的多项研究课题中,其中一项就是关于“生物类似药相关法规体系研究”。该课题在我国首个生物类似药获批前夕结题,也给行业带来了诸多启迪。

从2004年起,药品审评中心启动了我国药物研发的技术指导原则的建设工作,在全面研究发达国家及国际相关组织的注册监管法规及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组织起草发布了数十个有关药物研发的技术指南,特别是每年组织了近百次的技术指南的宣讲及讨论活动,受众很大,对规范、提升药品研发与注册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没有解决根本性问题,很多常见的问题始终存在。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经过反复的研讨,邵颖及同事们基本上找到了答案,即:

国内化学药品研发的经验主要集中于“化学仿制”(评价要素主要是“结构”和“指标”),现代药物创新研发和仿制的经验极其不足;

药品研发是一门交叉的新型应用学科,而大学的教育主要限于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没有一所大学开设系统的药物研发课程;

行业对药物研发的科学规律及技术逻辑的认知十分表象,以致研发实践、监管理念和行为出现较大偏差。


随着经济全球化,2008年国家启动了“千人计划”等多项引才工程,向全球华人发起了“回家”的召唤,越来越多的海归回到国内,其中不乏有良好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药物研发、制造及管理的专家,诉说着国内制药产业的现状并研讨着未来发展。

“认识到差距,意识到需要改变,并且是需要快速改变。再晚了就没机会了……”回忆起当年的决定,邵颖体现了一种特别的职业情怀。

“该如何改变?从哪里开始?…..”2007年在意大利的欧盟监管科学与技术学校的短暂学习,给了邵颖的启示,“要从认知科学规律开始”,“认知了规律,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进行补缺”。


参与全球化竞争,

关键是要培养有全球视野的专业“精英”


大概在2009年前后,这群先见者达成一致:在我国,要真正提高制药产业水平,让国内制药企业有能力参与全球化竞争,必须有高素质的产业人才。而人才培养,仅仅靠产业经验严重不足的高校是行不通的。

换句话说,目前的通识教育不能将中国制药水平拔高一个档次,走精英教育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今年是亦弘商学院成立5周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想法从提出到策划到落地,也用了5年之久。

“当时我们一群人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义,为产业培育英才,进而提升产业水平。但是我们低估了办学的困难。”邵颖娓娓道来,“从最初规划到切实落地,花了几年的时间,好在一群有梦想、有情怀之士的执着”。

解决了办学资质,还有个更大的难题摆在前面,即“教什么?怎么教?”这一问题又历经了两三年的筹委会调研和碰撞,最后达成一致,决定从“药品注册国际化“开始,通过制定高标准的教学大纲,聘请全球各知名企业的顶级专家编写课件并授课,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实现培育具有实战能力的国际化注册人才。

当然随着课程的日渐开展和进化,如今亦弘课堂上除了注册管理之外,临床研究管理、研发管理、制造管理一系列课程相继启动,涵盖了药物研发的全生命周期,为学员们带来了更为系统的视角和认知。

随着一批又一批学员的毕业,也逐渐验证了邵颖他们的初心:改变行业,首先是改变人;改变人,则是从改变理念开始。“因此,精英教育不是科普教育,而是从认知科学规律开始,是通过比较来校正固有的观念。”邵颖强调。

曾作为药审中心技术官员的身份,邵颖除了对药品审评和技术管理具有深刻的认知,他还经历了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成立、《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执笔起草以及中国药品注册改革的几轮变化。随手检索,便很容易找到他发表在有关核心期刊上的几十篇与学术、政策相关的论文,以及他组织翻译出版行业专著。

然而,在邵颖眼里,上述的成果基本是按部就班,被工作头衔所赋予的。而亦弘商学院的筹办到成立,则是他们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自主推动的。

也就是说,即便后来职业生涯发生变迁,但亦弘的“人才培养”始终是邵颖孜孜不倦、一生追求的事业。这是一种精英教育,也可以理解为一群药企中高层力量在职场拼杀多年后“回炉再造”过程。

在邵颖看来,这种教育必不可少。他告诉记者,“制药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它关系到百姓用药安全,只有通过向精英传递最准确的理念,才有可能自上而下地带动更多从业者。” 

值得庆幸和点赞的是,亦弘商学院给行业带来了不一样的“春风”;这股“春风”恰好与我国药品监管政策的重大改革“春风”不期而遇!“我们在最好的时机,以最好的方式,做了最有意义的事情…..”回顾筹备时的艰辛和办学路上的坎坷,邵颖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优秀人才的标准,

应是学会认知规律并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邵颖希望传统的仿制药企业,能够通过股权收购等多种形式,实现向创新药企业的飞跃。而他自己,正是去帮着中国药企圆梦的那个人。虽然已经成为CEO,但邵颖身上似乎看不到那种“商人”气质,更像一位具有“儒者风范”的传道人。

他告诉记者,过去的30年,由于历史原因,监管部门对药品监管认知的不一,导致国家医药政策的碎片化;其结果是政策不确定,行业发展动力不足,产品和技术基本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更不要谈高端人才的产出。

在邵颖看来,这主要还是对行业的理解不够。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具有很大特殊性,在万变中认识到不变尤为重要。

那究竟有哪些不变的呢?邵颖随口举了个例子。比方说:药品监管,它本身就是一门科学,以科学为基础的监管是第一位的,这点显然是不变的,否则可能会出现荒唐的举措;第二,站在执政者的角度考虑,药品监管的核心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必须把解决需求放在首位,而不是为了监管而监管,对企业的启示就是——不简单地为了做药而做药。

年龄论,邵颖已过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知天命之年”,但通过与他聊天,你无时无刻都能够感受得到他“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情怀和执着。

他一边在坚定地执行自己的终生事业,坚定不移地看好中国制药产业的未来;也一边在反思行业所走过的路,比如行业曾经长期将“创新药当作仿制药来做”、“生物类似药如何突破技术和管理瓶颈将综合成本降低到最低,进而让更多的患者受益”、“化学仿制药如何更快地参与全球竞争”……;这些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之路任重道远。
 
邵颖认为,任何一家有远见性的企业,理应踊跃参与到全球行业竞争。无论是股权购、中美双报还是其他形式,只有走出去了,才有可能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否则,永远只是一个区域性的行业,也很难支持国家医药产业发展。

而这些产业崛起的重任,归根到底是需要落实到“人”上,尤其是离不开高端的核心科学团队;不仅仅是有科学家,还包括那些在某个领域从理论到实践具有科学、系统且深度认知的人。因为假如没有前人几十年如一日沉下心来的步步积累,很多工作将无法形成共识。

回看全球制药产业30余年的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邵颖认为行业精英们需要“以不变应万变”。只有通过精英教育,来改变人原有的管理理念;理念的改变才能带动体系改变;体系的改变,才能构建与国际同行一致的理念,才能与国际同行具有同等的话语权。

而这些理念,也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亦弘的人才培养观中,即“弘道亦弘人,兴道亦兴业”,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全球认知、有能力参与到全球化”的行业英才。

当记者问到亦弘人才培养这5年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邵颖的回答有点超出我的意料,他说“最大的收获是个人学员比例越来越高,以往更多的是企业组团报名的被动学习,而现在更多的是学员自主发起的‘我要学习’”。

在邵颖看来,背后的驱动力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将有很大区别。他相信,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主动蜕变、主动进修,这个产业势必更有朝气,更有前景。

后记

意思的是,2007年邵颖博士第一次前往意大利时是以学习者的身份过去。

短短十余载的时间,可以说是“换了人间”。

2017年11月,南京海辰药业宣布联合多个境内投资者收购意大利创新药物研发公司NMS 90%股权;2018年6月,邵颖博士被聘为NMS的首席执行官(CEO)。

这说明,邵颖博士希望“中国制药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在此也希望中国药企的出海更加顺利,中国制药产业的明天更美好。

传道者说 | 系列专访

原瑞华:人才培养,药企从优秀到卓越的精髓

杜莹:步步为营,方可再次问鼎

杨青:中国正处在新药研发腾飞期的前夜

苏岭:新药研发蓬勃发展,人才需求还将继续上升


点亮“在看”,好文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