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感受四川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70年巨变!你我都是亲历者

来源: 四川卫生计生监督/SCWSJSJD


四川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70



新中国成立前,我省医疗机构数量少、残缺简陋单一。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从国民政府接管医疗卫生机构195个、病床1972张、工作人员2719名,全省各级人民政府为兴办人民卫生事业,把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列入发展规划,建设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





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开始,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从1953-1964年进入配套发展时期,较快形成综合性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省级卫生机构最先形成以专业为特征的新格局,省级以下医院的改扩建同步实施,发展中等卫生学校,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2003年前,由于我省经济不发达,贫困地区多,贫困面广,卫生资源严重缺乏,医疗卫生机构房屋破旧,基础设施条件差,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2003年后,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以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宗旨,以完善功能和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重点,不断加大医疗卫生投入。


2003-2019年间全省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资金610亿,建设项目31731个,建设规模达2375万平方米,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全省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图为丹巴县人民医院正在进行远程会诊。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省从195个医疗卫生机构,增长到81539个,增长81344个,增长率41714.87%。


医院2343个,增长2223个,增长率1852.5%

综合医院1485个,专科医院550个

乡镇卫生院4432个,增长4405个,增长率16314.81%

门诊部523个

妇幼保健院187个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06个

卫生监督执法机构209个


图为成都市武侯区红牌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正在为签约病人服务。

实现了全省大多数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从无到有、从差到优,健全覆盖城乡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在全国率先出台《四川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年)》,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居民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就医感受明显提升。


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推进卫生监督执法规范化,提升监督执法人员能力水平,基本建立起覆盖省、市、县、乡的四级卫生监督执法网络。





医疗卫生机构水平持续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快建立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省人民医院、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省卫生防疫站等先后建立并开展工作,担负起医疗、预防、科研等方面对全省基层卫生组织的业务技术辅导和培训人员的任务,增强了省级卫生机构配合防治疾病和协作科研的能力。


2005年后,随着国家和我省经济发展,对医疗卫生事业日益重视,全省明显加大了医院建设力度,特别是加大了对县级医院的投入。


同时,社会办医发展迅速,2012年社会办医医院数量首次超过公立医院。


“非典”后,中央和省进一步加大了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的投入,初步建立起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形成了统一指挥、布局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省-市-县-乡-村”五级防控网络基本建成;


形成了覆盖全省、功能完善、西部领先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功能齐全、分级联动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


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持续增加,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医疗服务条件和就医环境明显改善。





医疗卫生灾后重建成效明显


过去十年,四川先后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康定“11·22”地震和“8·8”九寨沟地震,灾后卫生重建任务繁重,全省规划灾后恢复重建医疗卫生项目2529个,建设规模706.8万平方米,规划投资188.4亿元。


图为灾后重建的崇州市人民医院。


通过灾后恢复重建,灾区城乡医疗卫生网络更加健全,逐步形成以区域医疗卫生龙头为核心,辐射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全的城市卫生、农村卫生、公共卫生“三位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这些医疗卫生机构的恢复重建,对进一步健全灾区城乡医疗卫生服网络,平衡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协调发展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受灾市、县的医疗救治、疾病防控能力和水平。



来源:健康四川官微


欢迎关注健康四川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