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9月29日讯 9月27日,从权威渠道确认,地方增补医保品种必须在3年内调出目录。
地方增补品种调出医保的安排如下:
1、重点监控目录药品率先移出医保目录;
2、其余地方增补品种原则上在三年内完成清理,三年清理品种的比例分别为40%、40%、20%。
地方医保目录,将成为历史
按以往的惯例,每一轮国家医保目录的调整,几乎都给予各省市增补机会。对于那些未能成功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品种而言,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好机会。
据赛柏蓝统计,在2017版医保目录出台后,大部分省市都积极下发了地方医保目录,其中增补的中药、西药数量均不少。
以河北为例,其增补品种是最多的,达到635个;江西则增补西药最多,达到451个品种;北京则是增补中药最多,达到255个品种。
可见,一旦国家关上地方医保增补这道闸,很多品种都会受到影响。事实上,从国家医保局发布医保目录调整的通知开始,就已经暗示着地方医保目录将要成为历史。
查看2019年4月国家医保局发布的《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可以发现,其中并未提及地方增补的内容。与2016年调整方案相比,2019年调整方案在调入品种中去除了“重点考虑地方乙类调整增加较多的药品”的表述,这让药企想通过借助地方目录增补,从而进入国家目录的方式再难实现。
7月23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建立医疗保障待遇清单管理制度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
“国家统一制定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各地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执行,原则上不得自行制定目录或用变通的方法增加目录内药品”;
“按照杜绝增量、规范存量的要求,各地原则上不得出台超出清单授权范围的政策措施。对以往出台的与清单不相符的政策措施,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政策出台部门具体牵头,原则上在3年内完成清理规范,并同国家政策衔接”。
8月20日,国家医保局正式下发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在“明确地方权限”一项亦提到:
“各地应严格执行《药品目录》,不得自行制定目录或用变通的方法增加目录内药品,也不得自行调整目录内药品的限定支付范围。对于原省级药品目录内按规定调增的乙类药品,应在3年内逐步消化。消化过程中,各省应优先将纳入国家重点监控范围的药品调整出支付范围”。
这一通知使得那些未成功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品种,想通过进入地方医保扩大市场的梦想彻底破灭。同时,上一轮医保目录调整中成功挤进地方医保的品种,也正式被判了“缓刑”。
三年之后,地方医保目录将成为历史,大批品种将失去医保的“光环”。
哪些品种会率先被调出?
既然地方医保目录的清理,将按第一年40%、第二年40%、第三年20%的比例来进行,那么哪些品种更有可能率先被调出呢?
1、重点监控药品
根据国家医保局在会议上传达的信息——重点监控目录药品率先移出医保目录,这一点是毫无悬念的。
在此前国家医保局召开媒体吹风会上,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熊先军表示,“本次医保目录调整,专家重点参考了6月份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的药品目录,经专家论证,决定将国家医保目录中的重点监控药品全部调出”。
在国家医保目录调整的层面上,都将重点监控药品直接调出医保目录,那么在接下来三年地方医保目录清理的过程中,重点监控药品毫无疑问首当其冲。而这里所提到的要被调出地方医保目录的重点监控药品,究竟是国家重点监控目录还是地方监控目录,这点有待考究。
2、销售量大的品种
在此前国家医保局召开媒体吹风会上,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熊先军还提到:
“从调出的品种来看,有一些是年销售量比较大的品种,这次被调出,可能对个别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影响,但评审意见认为,将此类药品调出目录,有利于为调入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腾出空间,也有利于促进行业加快转型升级。”
从国家医保目录调整的方向来看,在地方医保目录清理的工作中,那些销量大的品种可能会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
有专家认为,在地方增补医保目录中有着大批没有疗效的的药品,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辅助用药。这些药品占用了大量的医保份额,浪费医保资金。对于本轮调整没有成功进入国家医保、上一轮调整进入了地方医保的品种而言,最后一根稻草即将失去。
未来,这些品种涉及的厂家需要重新考虑市场策略,在有限的1至3年的窗口期里,找到更好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