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1948年Dr. Hellmut Hartert发明了TEG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TEG仪中,将0.34mL血样加入烧杯中,烧杯温度保持在37℃,承载血标本的测试杯以4°45°角和1周/5s的速度匀速转动,在旋转过程中,纤维蛋白在烧杯壁与扭力丝之问发生多聚反应,凝血过程开始,凝血块逐渐形成。一旦血栓形成,置于血标本检测杯中的金属探针受到标本形成的切应力作用,随之出现左右旋动,金属针在旋动过程中由于切割磁力线而产生电流,经软件处理后记录到电脑上,并与时间相对应,绘制成图像,即为TEG曲线。
TEG相关参数及其意义:(1)R:即血样开始检测到初始血凝块形成所需的时间,主要受凝血因子和抗凝剂影响。(2)K:即从血凝块形成至血凝块达到一定程度(MA振幅20mm)所需时间。主要受纤维蛋白原功能和水平影响。(3)α角: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及加固的速率,K和α角反映纤维蛋白原水平和部分血小板功能,但α角比K值更加直观。(4)MA:反映血凝块最大强度或硬度,主要取决于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状态。(5)CI:即以R、K、α角和MA值为基础来描述总体凝血状态,CI<-3为低凝状态,CI>+3为高凝状态。(6)Ly30:MA值出现后30min时的振幅占MA的百分数,反映纤溶状态。
综上所述,TEG能够完整、动态地监测凝血和纤溶过程,可全面提供凝血、纤维蛋白溶解和血小板功能等多方面的信息,在临床多种疾病及一些重大手术的凝血功能状态监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协助诊断,判断病情程度,指导治疗等多重作用,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