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延安市人民医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关注
本文字数:3907字
阅读时间:10-12分钟
小时候,亲人和乡邻因医疗资源匮乏而失去医治机会的情景,让他下定决心成为一名医生亲自为乡亲们解除病痛。现在,他不仅用自己的所学为乡亲们带去了健康,而且成为了一名享誉陕北的医疗专家。
从新中国20世纪90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他的经历也是中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30多年的真实见证。30多年的医路历程,他用双手挽救了数千位患者的生命,为万千家庭带去了温暖和健康。每一位被他救治过的患者,都会对他精湛的医术、果敢的担当和温暖的关怀留下深深的印象。他,就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暖医——延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路丕周。
初心
出身农村不忘本
徒步行医暖乡间
对于出身农村的孩子来讲,特别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吴起县(时称吴旗),吃穿住行是生活中最大的困难,看病则是难中之难。路丕周的奶奶双眼失明、偏瘫多年,弟弟重度肺炎,而自己患过脑膜炎,一系列患病的场景和亲身的就医体验让路丕周感触良多。周围邻居有病没钱看,乱讲迷信耽误治疗死亡等沉痛教训,让他从小立志学医。
1990年卫校毕业后,路丕周被分配到乡卫生院工作,那时医疗条件艰苦,仅看一些简单的疾病,有外科医生,但不开展手术;同时老乡们由于生活贫寒无经济来源,无法到县医院就诊。年轻的路丕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鼓起勇气与院长和上级医生商量,主动请缨在有限的医疗条件下开展外科常规急救手术。然而手术设施简陋,没有麻醉医生,无专职护士,更无专人消毒,条件十分艰苦。于是他亲自整理消毒巾,高压消毒灭菌,指导护士帮忙,局麻下成功完成了阑尾炎、疝气等4台手术,受到患者及同事的肯定。工作期间无论严冬酷暑,路丕周坚持徒步下乡进村去给那些不便前来就诊的患者看病。
那时候,柏油马路覆盖范围非常有限,弯弯曲曲的山路狭窄而又泥泞,路丕周每次出医都得背着沉重的药箱走十几甚至几十里,鞋子磨破了一双又一双,但他依然不畏艰难,坚持为老乡义诊、送药、预防接种和科普宣传,把自己的一片丹心播撒在村里乡间。
挑战
无CT辅助
结束县医院脑外科手术空白
路丕周回忆说,在吴起县医院工作14年里,身为外科医生,加班加点、脏累苦干那是常事。那时候专科分工还不细,大外科包括妇科、骨科、普外、五官科等,病种杂,医生少,值班医生要应对各种杂、急、重的患者,常需互相帮忙。
那时的路丕周还是单身,他精力旺盛又热心,于是常帮助专科医生分担接生、剖腹产、X光辐射下骨折、脱位手法复位等工作。肠梗阻剖腹探查肠道减压的臭味、蛔虫取出的恶心、实质脏器破裂争分多秒的激烈、术中血压下降的惊心等经常磨炼着他。但他那时不计吃亏,不计得失,经常拖着疲惫的身体深夜才回宿舍。
由于仪器不先进,许多急腹症不能确诊,来了身体剧痛的患者,路丕周需坚守病房观察,彻夜守候是家常便饭。如遇失血患者,除了常规急救外,还需召集血友,与家属共同协商,每每看到看到鲜红滚烫的血液输入患者体内,血压上升他的心里才安慰一些。
1991年吴起发生特大洪灾,县城与乡村道路完全摧毁。一位弥漫性腹膜炎的女性患者正值病重,发高烧,半昏迷状态,经济困难,买不起当天的药,路丕周毫不犹豫地拿出当时仅有的一百元积蓄全部资助给这位患者,使她度过了危险期,转危为安。曾经还有一位来自四川的打工患者,外伤多处骨折,治疗期间经济告急,路丕周再一次为经济拮据的患者借药、担保辅助检查,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使患者顺利度过难关。
2000年前县医院没有CT,颅脑损伤的患者得不到精确的诊断及治疗,常需到延安、银川等地行CT检查。由于患者往往病情重,需要医生陪护。于是路丕周主动提出护送病患,崎岖的山路他跑了无数回,最终保障了一位又一位患者的生命安全。
由于诊断治疗的欠缺,使大批脑外伤患者丧失生命,路丕周主动向院方提出进修学习神经外科专业。然而进修学习对年轻的路丕周来说来说,是从零开始,因为之前没见过CT片,疾病的名称多数没听说过。为了弥补差距,他争分夺秒、起早贪黑地学,生怕浪费一分一秒,最终靠自己的努力改变了现实。学习结束回到单位后,路丕周开始接诊神经外科方面的患者,但医院没有CT机,他仅凭患者的受伤病史、神经系统查体、严密的观察、病情的变化等一系列资料进行脑外伤的定位诊断,并大胆实施开颅探查手术,清除血肿减压20余例,颅骨修补术6例,成功挽救了许许多多年轻的生命,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感动
医病除痛抚心灵
家属跪谢好医生
工作踏实认真,热情奉献的路丕周,在百姓心中有口皆碑,因此得到了上级单位的认可与青睐。2003年路丕周调入延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持工作。从此,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医疗技术的要求也更高了。精准复杂化的神经外科专业疾病丝毫怠慢不得,路丕周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成功完成了手术数百例,使刚成立不久的科室平稳有序过渡:病人数逐年增加,医治质量逐年提高。在此期间,他先后带领科室完成各类颅脑损伤、脑出血、脑肿瘤、椎管内肿瘤、颅颈交界畸形后路减压、脊髓脊膜膨出切除、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引流、颅内病灶活检、开放定向颅内小病灶切除、7天新生儿颅内血肿清除骨瓣漂浮、颅内压监测技术等在当时领先的技术业务。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路丕周始终秉承“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初心,不畏困难,敢担当、勇作为。曾经有一位脑积水、癫痫持续状态的年轻患者,在外院治疗效果不佳,家属准备好了后事等待死亡,无意中打听到了路丕周,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到了他。路丕周查看患者后发现其肺部严重感染,高热不退,脑积水渐进性加重,持续昏迷,确实情况不好。随后他全面分析病情,综合判断,抓住主要矛盾,找准核心问题,细心诊治,抓住时机,果断行脑积水分流手术,使患者病情逐渐平稳,意识清醒,生活自理,为他重新点燃了生命和生活的希望。
对于有一定年限的医务人员者来说,有些疾病和救治过程的场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但是路丕周深知患者及家属的心情需关注需去心理安慰。一位脑瘤晚期的年轻患者,陷入昏迷,病情危重,因治疗的意义不大,还存在潜在风险,外院不收,其母亲为尽最后的义务找到路丕周。出于同情和责任心,路丕周毅然收下,给了年轻患者最后的临终医疗关怀,给了母亲心理安慰。患者离世后,路丕周帮助整理衣物,劝说悲痛的母亲节哀,完毕后其母亲双膝跪于路丕周面前,深情地说:“我跪天地,跪父母,跪谢您,您是个好医生啊!”
从那一刻起,路丕周深深感受到“医者仁心”的不同诠释:医务工作者不光要技术好,能为患者祛除病痛;还要关注医学人文关怀,为患者带去精神和心灵的抚慰。正如特鲁多墓志铭上写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担当
挂帅急诊科
医疗零纠纷
2017年底,应医院的整体部署,路丕周服从组织安排,离开神经外科到了急诊科工作,担任急诊科主任。急诊工作的突发性、紧迫性、复杂性、群体性、特殊性再次提醒他要牢记使命,勤勉工作。在全院急诊患者的就诊场所,随时充满着看不见的“硝烟”,有内科急诊、外科急诊、妇科急诊、儿科急诊、眼科急诊等急危重症,有年少年老,有酒后闹事的,有自残的等等,形形色色的患病人群,一声声痛苦的呻吟,一双双求助的眼睛,让路丕周主任深知行医要又“快”又“准”,不能有半点闪失。
工作中,路主任始终坚持亲临抢救第一线,吸痰插管,气管切开,清创缝合止血,参与手术,事无巨细、全力以赴,指挥抢救成批伤员及集体中毒有20余次。
一次,一位学生清晨起来突然心跳呼吸停止,120实施胸外按压接回医院。其实心跳呼吸停止时间过长,按说不抢救也行,但父母撕心裂肺的悲痛及对医者医治的期盼,让路丕周于心不忍。于是,他与同事们坚持抢救2小时,直至家属理解才放弃抢救。路主任说,结局虽然不尽人意,但至少尽到了我们医务人员的职业责任,为死者进行了生命最后的抢救,满足了家属最后的愿望,以另一种方式抚慰了他们悲痛的心灵。
在接诊的无数位患者中,有一位小儿患者,车祸导致失血性休克,多处骨折,尿道直肠撕裂,腹部脏器损伤,会阴臀部大腿广泛严重撕裂伤,场面血腥,生命垂危,母亲悲痛欲绝。路主任立刻组织全科人员投入抢救,开放深浅静脉通道,输血维持血压,填塞止血,加压包扎,与医务科一同协调相关专科医生讨论决定治疗方案,开辟绿色通道,快速行手术治疗,经过1天1夜的全力抢救,最终保住了患儿幼小的生命,为他在西安的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伤心过度的母亲带去了一丝希望。
由于急诊科工作的特殊性,逢年过节往往是突发事件的高峰时段,2年多来,路主任始终坚守岗位,统一指挥,协调保障,参与抢救,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2年来科室无一例医疗纠纷发生,赢得同事、医院、社会的认可与肯定。
从穿上白大褂的第一天起,路丕周已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默默工作了30多年,30多年来,他敬业奉献、坚守岗位,几乎没有公休过,从不迟到早退,甚至连其父亲去世的那天,路丕周还在医疗下乡的路上,待他回去,自己的父亲已经永远地闭上了双眼。路丕周,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奉献给了他热爱的医疗事业。
“从医道路上可以发生数不清的事件,但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说,那是普通的事情,我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医闹,不怕社会歪曲的谈论,只要看到我的努力没有白费,看到患者康复,我就心满意足,这就是我的人生价值观。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我的患者,热爱我的医院,热爱伟大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用‘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指引工作,取长补短,提高技术,优质服务,兢兢业业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用自己的双手,为这个世界留下更多温暖和希望”,路丕周如是说。
-完-
感谢您的关注
供稿:王芸(宣传科)
图片:倪炳韬、张洋(宣传科)
路丕周(急诊科)
编辑:尚怡君(宣传科)
推荐阅读
围观
丨更多
热文
丨更多
点完这里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