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的诊断与治疗

来源: 药店经理人/yaod366


来源:赛柏蓝—药店经理人

特约撰稿人:石小青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临床上又称为口腔念珠菌病,是婴幼儿常见的口腔炎,尤其在新生儿期最为常见。

【发病病因】

1、母亲因素:母亲产道有念珠菌感染,有统计表明,正常新生儿的鹅口疮有99%是出生经过产道时,接触到母亲阴道附近的念珠菌而造成的感染。除此之外母亲压力过大时会导致新妈妈抵抗力下降,从而会促使念珠菌增多或增加感染几率。

2、宝宝因素:由于新生宝宝身体抵抗力还不够强大,口腔黏膜娇嫩,抵抗力弱,稍有擦损,都会使病菌有机可乘,侵入宝宝的伤口继发感染。另外现代医学证实,婴幼儿患鹅口疮还与长期、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类固醇药物有关,造成婴幼儿体内正常菌群的紊乱。

3、卫生习惯:乳头不洁或喂养者的手指伸入宝宝口腔内导致感染;忽略用品的清洁消毒,比如玩具、毛巾、奶瓶等与宝宝时刻亲密接触的物品,在没有做到及时的清洁和消毒,就有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源;忽略宝宝的口腔清洁,须做好口腔清洁工作,否则存留在宝宝口腔内的奶汁也会因长时间变质导致病菌滋生。
   
【发病因素】
     
1、季节因素: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2、年龄因素:鹅口疮多发于哺乳期周岁内,尤其出生儿以及久病体虚婴幼儿多见,另外2-4岁的小儿也易引发。
     
3、病情状况:一般情况良好,只有局部症状或轻微的全身症状。个别患儿白屑可蔓延至鼻腔、咽喉及气道,影响吮乳或呼吸,预后效果较差。
   
【临床表现】

1、轻度症状:口腔粘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全身症状。

2、重度症状: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至咽喉、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可伴有低热、拒食、吞咽困难。

3、其他症状: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粘膜;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至咽部、扁桃体、牙龈等处,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管、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药物治疗】
  
1、伊曲康唑:该药物为一种合成的广谱抗真菌药,为三氮唑衍生物,对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有效,可用于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炎,通常使用剂量为一次100mg,一日1次口服使用,使用疗程为15日,但是由于在儿童中用药的临床资料有效,因此建议不要把伊曲康唑用于儿童患者,除非潜在利益优于可能出现的危害。
  
2、甲紫溶液:该药物为三苯甲烷类消毒剂,能与微生物酶系统发生氢离子的竞争性对抗,使酶成为无活性的氧化状态,而发挥杀菌作用,主要对革兰阳性菌以及绿脓杆菌、白念珠菌等有杀灭作用。在用于治疗粘膜感染时,通常用1%水溶液外涂,一日2-3次外用,但是需要注意在治疗婴儿口腔念珠菌病时,涂药后应暂时把婴儿面部朝下,以避免药物咽下的可能性。
  
3、氟康唑氯化钠:氟康唑是一种咪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对于多种浅表及深部真菌感染具有显著抑菌效果,该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上分布的麦角甾醇,阻断其生物合成过程,从而起到抗真菌效果,用于小儿鹅口疮治疗具有显著效果,通常使用剂量为应用2%氟康唑氯化钠侵泡棉签后涂抹口腔局部,一日2次,6-10日为一疗程。
  
4、制霉菌素:制霉菌素可以与真菌细胞膜的固醇部分形成不可逆的选择性结合,从而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进一步增强膜的通透性,并促使小分子物质外漏进而发挥药效。对白色念珠菌感染治疗具有显著效果,通常使用方法每次用无菌棉签蘸取制霉菌素药而涂擦口腔粘膜,按上腭、后舌、两颊、牙龈、口唇依次均匀、轻柔涂抹,每日3次使用。

5、清热化毒丸:该药物具有清火化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小儿身热烦躁、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治疗,使用剂量通常为一次1丸,一日2-3次口服使用,但是使用时应注意由于其含有朱砂成分,因此不宜过量久服。
   
在局部用药时应注意,为了确保局部用药达到有效治疗效果,涂药前应先将纱布或棉球放在颊黏膜腮腺处或舌系带两侧,以隔断唾液;再用干棉球将病变部位黏膜吸干后方能涂药,涂药后嘱患儿闭口10分钟,然后取出纱布或棉球,不可立即漱口、饮水或进食。

除此之外,平时在进食后应及时漱口,并鼓励孩子多饮水以保持口腔黏膜湿润,减少口腔细菌繁殖,而对于经常流涎的孩子应注意及时清除流出物,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引起皮肤湿疹及糜烂等情况。因此除了药物治疗外,平时做好预防工作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03
2、陈新谦等.《新编药物学(第1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01
3、徐虹.《临床药物治疗学.儿科疾病》.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09